生命尽头的需要:十周年纪念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84
6.2折
¥
5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美]大卫·凯斯勒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9354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10824742
上书时间2024-10-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大卫·凯斯勒是国际公认的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护领域的著名作者、讲师和领导者,在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领域深耕多年。他与传奇人物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一起合著了《论悲痛和悲痛的过程》以及《人生课程》两本书。本书是他第一本独立出版的著作,出版后受到了特蕾莎修女的高度赞扬,并且经常位于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的临终关怀类第一名。他也是一名国际演说家,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临终关怀相关主题的授课。
大卫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平和地、有尊严地、勇敢地面对危及生命的疾病。他曾为伊丽莎白·泰勒、杰米·李·柯蒂斯和玛丽安娜·威廉姆森等许多名人在他们的亲人身患绝症时做过咨询。他还与演员安东尼·珀金斯和迈克尔·兰登以及实业家阿曼德·哈默合作过,帮助他们面对他们自己的死亡。
作为一位当代的死亡学家,他对灾难和心理创伤非常熟悉。他还一直是国际红十字会空难小组的志愿成员,也是洛杉矶警察局心理创伤小组的特别预备役军官志愿者,参与了“9·11”恐怖袭击和生物恐怖主义等事件的应急救助工作。
目录
目 录
一 一个活着的人 001
二 表达各种情绪 021
三 参与决定 045
四 生理上的痛苦 067
五 情感上的痛苦 095
六 灵性 111
七 孩子 133
八 死亡是什么样子的 153
九 在风眼中走向死亡 175
十 不孤独地死去 189
十一 遗体 205
后记 229
十周年纪念版后记
——对临终者需要的再思考 233
临终者的权利 251
鸣谢 252
内容摘要
本书是靠前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护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卫·凯斯勒的经典著作。出版后,经常位于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的临终关怀类名。本书是第一次出版后的十周年纪念版。
作者写本书的初衷是让读者熟悉临终者身体和情感的方方面面,他一直试图通过解释、整合和拓展临终者的需要,来恢复临终者及他们所爱之人的力量。本书帮助我们克服疑虑去讨论死亡的话题,教我们怎样和临终者交谈,清晰地听到、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我们保持希望,帮助我们及我们的所爱之人有尊严地、平和地面对死亡。本书也会向临终者展示他人正在探索的道路,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书里讲述了许多临终病人及其他们的家属和朋友面临过的挑战,包含很多真实发生的故事和病例,以及他们和作者从中得到的感悟。他们的故事、经历和情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和指导,能够使我们对临终者产生共鸣并帮到他们。也帮助我们清晰而正确地认识死亡的过程,反思生命的意义。本书将为即将离世之人和他们的所爱之人带去希望、抚慰和深深的爱。
精彩内容
本书是第一次出版后的十周年纪念版。作者写本书的初衷是让读者熟悉临终者身体和情感的方方面面,他一直试图通过解释、整合和拓展临终者的需要,来恢复临终者及他们所爱之人的力量。本书帮助我们克服疑虑去讨论死亡的话题,教我们怎样和临终者交谈,清晰地听到、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我们保持希望,帮助我们及我们的所爱之人有尊严地、平和地面对死亡。本书也会向临终者展示他人正在探索的道路,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书里讲述了许多临终病人及其他们的家属和朋友面临过的挑战,包含很多真实发生的故事和病例,以及他们和作者从中得到的感悟。他们的故事、经历和情感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和指导,能够使我们对临终者产生共鸣并帮到他们。也帮助我们清晰而正确地认识死亡的过程,反思生命的意义。本书将为即将离世之人和他们的所爱之人带去希望、抚慰和深深的爱。
媒体评论
帮助我们理解并满足临终者身体和情感的需要,将希望、抚慰和爱带给生命的最后一章。也帮助我们清晰而正确地认识死亡的过程,反思生命的意义。
国际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护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卫·凯斯勒充满爱与人文关怀的经典著作。出版后,经常位于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的临终关怀类第一名。本书是第一次出版后的十周年纪念版。
“我们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个神秘而美丽的时刻,在这本书中我们反思那个时刻。它让我们明白,死亡就是让我们完完全全地被爱萦绕,就像落入神的怀抱。” ——特蕾莎修女
“这本书既服务于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的需要,也服务于坐在病床边的家属的需要。在书中,你会从死亡经历中找到温柔与安宁。” ——美国现代灵性老师和顾问、畅销书作者玛丽安娜·威廉姆森
国际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护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卫·凯斯勒充满爱与人文关怀的经典著作。得到特蕾莎修女高度赞扬。
出版后,经常位于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的临终关怀类第一名。
国内与临终关怀密切相关的14位专家学者倾情推荐。
帮助我们理解并满足临终者身体和情感的需要,将希望、抚慰和爱带给生命的最后一章。
帮助我们清晰而正确地认识死亡的过程,反思生命的意义。
分享许多患者在生命最终阶段真实发生的经历和感悟,让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拥有更好的生命体验和生活质量,让生命最后一程变得更自然、更舒适。
·把患者始终当作活生生的完整的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愿望;·把希望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替代疗法保持开放的态度;·参与有关自己的医疗和护理方案的所有决策过程,保有做决定的权利;·与患者交谈,倾听他们的诉说,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充分表达感受和情绪;·即使治疗目标从“治愈”变为“缓和痛苦”,也要坚持持续的医疗护理;·要坚持了解自己的病情,请医生回答所有的问题;·尊重患者的意愿,对于是否做最终的复苏抢救立下书面形式的生前预嘱;·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正确的疼痛管理,尽可能地免受疼痛之苦;·通过表达、负责、宽恕、接受和感激达到精神和解,寻找到慰藉和安宁;·以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清晰、详尽地了解生命走到尽头的各种特征;·对患者诚实、尊重、富有同情心,让他们有尊严地、平和地逝去;·不让患者死于极度痛苦,不强迫他们接受不想要的治疗;·用深深的爱陪伴和抚慰你重要的人,不让他们孤独地逝去。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首先我对华夏出版社发行的、由美国临终关怀专家大卫·凯斯勒所著、于晓明翻译、方光光审校的《生命尽头的需要》这本新书的问世,表示热烈的、衷心的祝贺!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回避。人们企盼的不只是优生,还要优逝。在缺少临终关怀服务时,许多临终的患者及其亲属,只能在病人的生命尽头,受着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痛苦、无奈的煎熬,在临终关怀工作者的疗护照顾、心理关爱、社会救助下,才能舒适、无痛苦、安详、有尊严地离世。《生命尽头的需要》一书的出版,像雪中炭、及时雨,就是为了指导人们在临终阶段,到达圆满终点,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这正是广大临终患者及其亲属、本书著者、译者、审校者、组织出版者和我国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与这个理念也恰恰吻合的是:1992年在天津举办的“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为大会主席和7个国家、地区的500多位与会者亲自聆听到,中国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振奋人心的讲话:“由于我们临终关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贡献,有可能为人们幸福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也就是促使临终患者达到优逝的境界。也恰如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所描述的:“人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人哭着来到世界,要让他们笑着离开人间。”“我们要化爱心为晩霞的辉煌!”本书在我国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更加造福广大的临终患者。 中国临终关怀学新学科创始人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发起人之一、荣誉理事长 天津医科大学前党委书记、教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崔以泰
有时候对肿瘤终末期患者放手也是一种爱。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首钢医院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晋
从死亡中学习死亡
正当我国广泛深入探索和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之际,华夏出版社选择翻译和出版了《生命尽头的需要》一书,把作者长期从事临终关怀实践工作中观察和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介绍给读者。这对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者来说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告诉了我们如何帮助临终者及亲属用平和、尊严和勇气面对死亡;如何让照护者理解人生最后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并施以有效的舒缓医疗,做个合格的送行人。
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近五十年,也曾看到临终病人的痛苦和迷茫,恐惧和无奈;看到亲属的不知所措和对我们的期待。我们的困惑常常表现在不敢或不会恰当地向临终者和家人交代病情,不能及时排解他们的忧虑。这正说明了我们对死亡的认识不够,与临终者及亲属的交流缺乏技能。该书启发和指导我们从死亡中学习死亡,启发和指导我们怎样用爱,用同情心和专业知识来照顾家人,送临终者人生最后一程。
希望大家为今后临终关怀工作的进步,为使更多临终者能获得优逝,读一读这本书。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荣誉理事长 罗冀兰
安宁疗护的原理
本书通过临终者的身心体验揭示了现代临床医学200年来最深刻的一次观念和行为的“发夹弯”(翻转),其一,安宁疗护的诊疗诉求发生了最大的调整,不再祈求安全、安康,而是渴求安宁、安心、安详、安顿,不再一味追求疗愈,而是期望生命尊严与生活品质的改善。其二,疗护比例的大反转:生命末期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护理大于治疗,护士的职责与价值大于医生,开始确立“以护理(照护)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其三,诊疗决策中不再只是技术驱动,也可能是人文驱动,如何建构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模型将成为医护的新使命。
本书通过临终者的身心体验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安宁疗护的六大基本原理:
原理1:病情、心情与诊疗预期的落差。终末期患者进入一个不可逆的衰竭、向死进程,任何干预都只能缓解而无法疗愈,其病理特征为器官、组织、细胞的退化,而不是异化、歧化,主要表现为功能退化、行为退缩、智力蜕变,导致躯体失序失能、失忆失智、情感、意志的失意失落、人格缺失,尊严丢失。
原理2:疼痛与痛苦的落差。疼痛不是痛苦(磨难),初阶是充分止痛,更高的诉求是从疼痛控制到痛苦抚慰,痛苦意义的阐释。
原理3:疗愈与尊严的目的错位。疗愈不是尊严,初阶是追求病因学改善(疗愈),更高的诉求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帮助患者及家属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原理4:终末期技术人文双轨范式与单纯技术干预范式的差别。治疗不是矫正、修复,而是关怀、照护。初阶是着眼于矫正与修复的治疗(病因学、发病学、症状学治疗),可以部分矫正、修复失能,但无法矫正与修复失智、失意、失格、失尊严,更高的诉求是着眼于全人境遇与生活品质的改善,实施全人的关怀、照顾。
原理5:终末期身心干预的认知偏倚。心理干预不是心灵抚慰,初阶是心理症状的缓解,负性心理动因的稀释,更高的祈求是精神性的抚慰,终极关怀的达成。
原理6:死亡过程与意义的认知偏差。肉身死亡不是全人死亡,初阶是直面死亡危局的预警与解读,更高的诉求是死亡意义的认知,在拒绝死亡与接纳死亡、控制死亡与过度干预之间保持张力,帮助患者及家属抵达豁达生死的境界,缔结爱的遗产。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一方
陪伴和倾听是最好的礼物
欣喜地看到大卫·凯斯勒的《生命尽头的需要》一书十周年再版,细细品读,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生而为人,临终者只是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即使到了生命末期,他们仍然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故事的人,他们需要被当作活着的人来看待和尊重,需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和感受,需要充满希望保持愉悦的心态,需要参与自己的治疗护理决策,需要舒适、安详、有尊严、不孤独地离世……大卫·凯斯勒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讲述了临终者身、心、社、灵之痛苦和需求,让我们不由得思考: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总是倡导“以人为本”的临终照护理念,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临终者的需求?作为家属,我们在亲人临终阶段感到痛苦和困扰,不知所措,却不知道陪伴和倾听就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
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对照顾者,其触及心灵的文字同样适用于临终者。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到了最后一刻。如何让生命尊严不被夺走,如何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走过最后一程,如何在风眼中找到慰藉和平静,如何让孩子参与你的死亡让爱的记忆永存……本书内容可能唤醒你因身体衰弱过早沉睡的记忆和情感,给你希望和力量,为自己的需要发出声音,让你吃过的苦,照亮前行的路,助你一世圆满,一程安宁!
从事护理工作多年,拜读了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的许多著作,那些醒世箴言如灯塔指引我们在临终照护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本书十周年再版,大卫·凯斯勒特别分享了他的良师益友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的离世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悲伤和怀念之情,也让我们看到这位最早从事濒死与死亡研究的伟大女性的死亡虽平淡无奇却温暖快乐,令人欣慰!
感谢作者将临终照护的热情和智慧化作文字,相信这些文字必将对临终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实践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 陆宇晗
在手牵手十二年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工作里,我最初、也最深远的影响就是来自大卫·凯斯勒和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的著作,从理解临终者的需求主张和精神情感,到应对复杂跌宕的困难障碍,以及各种谜题的深入,临终关怀的艺术更像是死亡的一所预备学校。
大卫老师的《生命尽头的需要》十周年纪念版,融合了他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与案例故事,为正在经历这一最艰难生命过程的人们和照顾者们提供了确实的指引和必要的预备。在临终这一生命中意义深远的时刻,那些最基本的细节才是我们对生死更广阔的理解基础。
正如大卫老师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让死亡变得更自然、更舒适,而支撑这个“回家”之路的力量,是温柔的关爱。
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创始人 死亡咖啡馆中国带领人培训策划人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安宁疗护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莹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每一个生命老去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家人的心灵呵护,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大卫·凯斯勒用最真实的故事告诉您如何和每一个生命在爱中行走……在爱中回家……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 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方树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