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5 4.5折 52 全新

库存53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齐芳编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5813332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11732822

上书时间2024-10-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齐芳,女,辽宁省抚顺市人,自小热爱生活,喜爱文学,曾多次发表文章,并在市级、省级作文比赛中取得过良好的成绩。喜欢简单而深刻的文学风格,已出版《冲冠一怒为红颜:秦淮八艳之陈圆圆》。



目录

□□章 书香门第,少年才俊

1.品味书香,苦难成长

□.寓教于乐,童年生活

3.拔得头筹,进入中学

4.崭露才名,拜师名家

5.才子佳人,传奇姻缘


第二章 横空出世,文坛魁首

1.为谋生计,远走他乡

□.投身文界,以笔为生

3.活跃文坛,小说新秀

4.声名鹊起,文坛魁首

5.文学改良,初试先声


第三章 中学肄业,北大教员

1.才情独厚,文体改良

□.肄业之名,受聘北大

3.难弃重任,探索新诗

4.青年“台柱”,写作“新”河


第四章 创新文化,□革先驱

1.巧唱“双簧”,助力革新

□.弃旧迎新,收集歌谣

3.国语统一,声援“五四”

4.语言研究,《文法通论》


第五章 潜心钻研,成绩斐然

1.一波三折,远赴英国

□.生活拮据,能观善学

3.艰难度日,坚固友谊

4.殷殷深情,□□“她”字

5.添丁进口,窘困之境

6.思乡心切,眼泪成诗


第六章 巴黎求学,结缘文物

1.初到巴黎,穷且益坚

□.刻苦研究,四声实验

3.敦煌掇琐,初识文物

4.钟情“语言”,喜获佳绩

5.风平浪静,乘船归国


第七章 重归故国,思绪万千

1.北大任教,自由之魂

□.抵御列强,救护文物

3.一心护国,厉声斥“黑”

4.何典之音,众所纷纭

5.扬鞭长啸,唇枪舌剑

6.惨案巨响,瓦釜回音


第八章 人生百态,步履艰难

1.得罪陈源,抬杠玄同

□.办刊不易,约稿亦难

3.形势可危,激情受限

4.回忆往事,告别“世副”


第九章 不附世俗,唯显本真

1.笑话文学,谈影著作

□.痛恨西医,拒说洋文

3.与鲁疏远,终结《语丝》

4.微妙关系,耳朵风波

5.戏剧之思,董人之传

6.辅仁教务,“国立”院长

7.禁舞之令,缘尽文理


第十章 爽直个性,情溢满怀

1.救国心切,情绪高涨

□.小女成长,兄弟去世

3.文思泉涌,“打油”人生

4.以诗会友,文显本真


第十一章 意外陨落,不负此生

1.真性为人,半农杂文

□.应邀写作,实地调研

3.意外染病,巨匠陨亡

4.一代巨擘,名留青史



内容摘要

《传世励志经典 革新的号手:刘半农》:

 夏氏去领孩子的时候,看到三个□孩子都躲在床底不敢出来,而那个女孩子也躲在母亲的怀中啼哭不止,这样的场景让夏氏心里非常难受,她一再向几个孩子的父母保证不会亏待孩子,并对几个孩子说:“我们本来就是本家,以后还可以经常往来,还可以常回家来看望父母和兄妹,并且还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老了之后也有个依靠。”

 之后,又对着哭泣不止的女孩说:“别哭,别哭!你的哥哥到了我们家,你也可以常来玩,我也有了侄女不是吗?”在夏氏一再的保证和规劝之下,孩子的父母稍有安慰。夏氏希望可以带老大走,但是老大死活不肯,这时只有5岁的老三从床底下爬出来,说道:“我去,这样家里也少了一个人吃饭。”

 这个懂事而又听话的孩子叫刘宝珊,他就是刘半农的父亲。就这样,刘宝珊被夏氏带回家去悉心抚养,并送入私塾读书。当时,夏氏的家境也不富裕,可她希望这□□的儿子能够有学识,受人尊敬,于是便靠纺纱织布赚钱来供养刘宝珊读书。好在刘宝珊十分上进,且聪明好学,在1896年——他□6岁的时候,考中了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儒学生员,从此在家中办起私塾,教书育人,养家糊口。

 刘半农的母亲蒋氏也同样有着一段辛酸的经历。蒋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无法抚养嗷嗷待哺的女儿,只能忍痛把她扔弃。

 当时正值严冬,河流表面都冻上了冰,蒋氏就被扔弃在冰面上,恰好此时刘半农的祖母夏氏从河边路过,便把她捡回家中与刘宝珊做伴,她也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

 蒋氏的母亲对女儿非常愧疚,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也无能为力。后来,她无处可以居住,便留在刘家附近的圆通庵中,默默忍受内心的自责和痛苦,却也偶尔能看到女儿的状况,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在当时社会,刘半农母亲幼年时期被遗弃的悲惨遭遇不是个别的现象。封建旧社会时期,弃杀女婴是一个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当时的经济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一种矛盾,□孩作为主要的劳动力被允许生存,而女孩因劳动力不足则被遗弃或者杀死。

 许多年之后,已成年并且对社会有一定认知的刘半农,曾经与弟弟刘天华讨论过母亲的问题,他说:“对于外祖母遗弃母亲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外祖母,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悲伤的事情,后来也成为刘半农小说和诗歌的题材之一,为的是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一些残酷的社会问题,让人重视,给人警醒。

 父亲是在远方亲戚处领养的孩子,母亲是被遗弃的孩子,在善良坚强的祖母的抚育下,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建立了起来,刘半农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出生的,虽然贫穷,但接受的教育却并不比别人少,甚至更多。

 刘半农年幼时期就接受到来自父亲关于江阴文化的启蒙教育。刘半农,原名刘寿□,□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有时用瓣秾,后改字为半农,号曲庵。自改名“半农”之后,一直沿用。他出生于1891年,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

 寿彭是父亲给取的名字,父亲希望他能够像古时候的彭祖一样长命百岁,健康成长。他的出生,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命的活力,婴儿时期的他白白□□,大眼睛黑白分明,深得父亲喜爱。

 父亲刘宝珊常常在教课之余抱着他四处走走逛逛,教他分辨大自然的各种物象,哼唱各种儿歌和家乡的民谣,于是聪明的阿彭在3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咿咿呀呀地背诵儿歌了。看到儿子如此聪慧乖巧,刘宝珊喜不自禁,也更加认真地教导他读书识字并更多地汲取江阴地区的传统文化。

 年幼时期父亲关于方言、儿歌甚至是地方文化的教育,是刘半农□早的启蒙教育,也是他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初的认识来源,这对他后来的语言学成就有很深远的影响。日后,他对于方言和儿歌的偏爱,以及后来对这些的研究工作,正是源于此时的积累。

 春来春往,时光飞逝,在优美的儿歌的陪伴下,小阿彭又迎来了新的小伙伴——他的弟弟寿椿出生了。刘半农的弟弟刘寿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刘天华,他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一代宗师”。

 二弟寿椿名字的由来也寄寓了父亲的厚望。在刘宝珊家居住的西横街上,有一棵非常茂盛的香椿树,香椿树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在春天,香椿树抽出嫩绿的枝芽,把它摘下来可以做成极具特色的土菜香椿饼卷或者香椿拌豆腐;夏天的时候,枝芽长成翠绿的叶片,形成绿荫,可供街坊和乡亲纳凉遮阳。如果碰上荒年,这香椿树更成为人们救命的粮食,所以说香椿树是造福于人的象征。

 父亲给二子取“椿”为名,就是期望他能够福寿绵长、造福他人。两个儿子的名字都别有寓意,可见刘宝珊对于两个儿子都寄寓了深厚的期望。

 寿椿的出生,在为家庭增加喜悦的同时,也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从此□得更加困难了。此时的刘半农虽然仍旧年幼,但是相较于摇篮之中的寿椿,自然算作是大孩子了,他也开始要帮母亲承担起一部分家务和责任了。

 □.寓教于乐,童年生活

 幼年时期的刘半农,家境贫寒,只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度日,因此,常常是一天仅能吃两顿饭,而且饭食还不多,所以小时候的刘半农常常要饿肚子。

 刘半农家的对面有一片宽阔的场地,很多小孩子经常在这里玩耍,在他吃不饱饭的时候,因为没有力气,只能坐在门槛上望着小孩子玩耍。

 一天,有个卖豆花的小贩来到这里,很多小孩子都围着豆花担子吃豆花,担子上的小火炉煎着香香的酱油,香味远远地飘过来,引得刘半农更加饥饿,他跑进屋子里问母亲:“为什么我们不吃豆花呢?”

 刘半农的母亲只能说:“我们现在吃了豆花就不能吃晚饭了。”

 懵懂的刘半农其实并不太理解母亲这句话的意思,但他还是懂事地点点头走开了。

 天色渐渐□暗,孩子们吃完豆花都回家了,卖豆花的人也挑着担子走了,刘半农孤单地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的一处破塔,饿得发慌,他又回到了院子里,母亲正在替别人洗衣服,一只脚还在摇着摇篮里饿得啼哭不止的弟弟。

 母亲看到他又回来,只得再次把他撵出去自己玩,因为家中没有米可以下锅。无奈,刘半农只得再回到门槛处坐着,他已经饿得呼吸不平稳了,全身瑟瑟发抖,但是他并没有哭,坚强地等着父亲买米回来。

 到了晚上,父亲终于买回来一些米,吃饭的时候刘半农想再添半碗,却被父亲喝住,嫌他吃得太多了。

 ……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刘半农的一生事迹,讲述了刘半农积极推进文学改革、语言文字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事迹,以及他为语言学辞书编纂所做出的贡献。语言平实,逻辑清楚,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