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东农耕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鄂东农耕文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05 6.2折 7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梅学书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905083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6099438

上书时间2024-10-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梅学书,1956年生,湖北黄梅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级经济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现任湖北省政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农业处副处长,大悟县副县长,湖北省计划委员会重点建设处处长,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和农村经济处处长,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改革办)副主任、巡视员(正厅级),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长期从事经济发展改革方面的综合管理工作,退休前负责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改革办)调查研究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关于财经及“二农”改革发展方面的文稿服务工作。



目录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鄂东的历史沿革与农耕文化的发展

一、鄂东的历史沿革

二、鄂东开发与农耕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鄂东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原因

一、鄂东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发展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节鄂东农耕文化的发展演变趋势

一、永续传承的农耕文化

二、逐步演变和发展的农耕文化

三、逐渐消失的农耕文化

第二章耕种养殖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及耕作制度的变革

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二、耕作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耕种养殖加工习俗

一、耕种习俗

二、饲养习俗

三、农产品加工习俗

第三节生产工具

一、农耕工具

二、农产品加工工具

第四节鄂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一、农产品(13项)

二、林特产品(20项)

三、畜禽产品(4项)

四、水产品(5项)

……

第三章民间百匠

第四章商贸服务

第五章生活

第六章节日

第七章礼俗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文艺

第十章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十一章社会组织

第十二章乡村治理

第十三章传承与创新

附录一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表

附录二黄冈市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鄂东的历史沿革与农耕文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二个区域的农耕文化的形成,由这个区域的历史、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迁徙变动、农业开发及建置沿革所决定。要了解鄂东农耕文化的形成,有必要首先了解鄂东的历史发展及建置沿革,再了解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代人口迁徙变动及农业开发过程。

一、鄂东的历史沿革

湖北省东部地区,即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一片区域,简称鄂东,包括现黄冈市全域。本书所说鄂东,特指黄冈。黄冈西临武汉、孝感,北接河南信阳,东连安徽安庆、六安,南与湖北鄂州、黄石和江西九江隔江相望。

鄂东地区的黄冈市历史悠久,行政属辖变动较大。《黄冈市志》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帝授政于皋陶,皋陶卒后,禹封其后于英(英山)、六(六安)。此前,舜帝时,禹曾奉帝舜命治水,至于大别,疏浚九江(即今广济、黄梅一带)。”《黄冈县志》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商王武丁复兴,出兵击楚,至舆(即今举水一带)”,“公元前959年,周穆王三十七年,周穆王大起九师,东至九江。公元前537年,也就是周景王八年,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退渡罗枘(今河南罗山县境),与其部下沈尹赤会合屯莱山(今红安天台山),以图再战”。而在西部的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及蕲水局部,多受江汉平原原始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又有地域性特点。

夏商周时代,境内属荆、扬二州。春秋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境内北部属南郡,东部属九江郡。楚汉之际为衡山王国,后为衡山郡。三国时属吴国,置武昌郡,复置蕲春郡。晋时,撤销蕲春郡,原属县划属荆州武昌郡;晋“永嘉之乱”,为安置南迁流民,在鄂东境内设置侨郡县,境内为西阳郡和南新蔡郡并治。南北朝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南朝宋时,境内仍属西阳郡和南新蔡郡。隋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至唐宋元明,鄂东由黄州、蕲州并治。清代,蕲州不再外领县,广济、黄梅直属黄州府,形成“黄州八属”。民国年间,废州府,改名鄂东道,后改江汉道,民国二十一年境内划为湖北省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后第三、四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再改为鄂东行署,抗战胜利后治所迁黄州。1949年后,设立黄冈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改名黄冈市至今。

……



精彩内容

当前我国农耕社会快速向工业社会演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农耕文化逐步消失。为了留住记忆,凭吊消失的乡愁,作者通过记录整理鄂东地区的耕种养殖制度、民间百匠、商贸模式、生活方式、节日与礼俗、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艺、社会组织、乡村治理等特色农耕文化,全面研究了鄂东各种农耕文化,详细介绍了鄂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匠技艺、商贸服务、衣食住行、礼俗节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并分析其演变趋势,提出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见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