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51 4.9折 ¥ 85 全新
库存41件
作者姚争,宋红岩,刘福州主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91773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5元
货号15775330
上书时间2024-10-25
姚争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教育部戏剧影视学专业类教指委委员、浙江省戏剧影视学专业类教指委主任、电视编辑与导播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教学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兼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社会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担任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评委,入选2020年度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理论研究类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广播影视艺术和新媒体传播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和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新兴媒体竞合下的中国广播〉等专著和教材4部,其中〈影视剪辑教程》入选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各类影视理论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是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主持浙江省流(精品)课程2门、省教学团队1个。
第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
第二部分社会人群媒介素养研究
第三部分数字素养研究
一、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与视觉素养的融合趋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媒介素养、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发生了从“重道轻器”或“重器轻道”走向“道器合一”的转变。多种素养内涵逐渐趋同化,其培养方式不断融合化,新的综合性素养不断被提出,如媒介信息素养(MIL),力求多维度彰显人的素养培养要求。在当前多种素养融合培养的需求背景下,以视觉素养为先导并融合视觉素养和MIL的“视觉-媒介信息素养”的提出正是对综合性素养的一种新的诠释。
(一)媒介素养、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历史发展
20世纪30年代,报纸、电影成为主流媒体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英国学者为了捍卫文化价值开始质疑媒体和媒介文化。1933年,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为了强化青少年对媒介及其文化的甄别和批判意识,保护其免受缺乏文化价值的媒体的伤害,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并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对媒介信息的作用与价值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能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开发与传播的素养。1960年后,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视媒介为流行艺术,认为文化展现应该是多元化的,主张不能一味地抵制大众文化,而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分辨媒介呈现方式的优劣。此时,媒介素养的研究焦点开始由媒介信息的传播者转向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媒介素养的“道”(媒介信息)被横向扩展,但对其“器”本身的认识还没有被重视,媒介素养仍处于“重道轻器”阶段。近几十年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要求学习者能够学会使用ICT工具来提升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质量。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是大众媒介,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鼓励学习者致力于建设风清气正的高质量的大众传播环境,更要培养学习者使用和应对各种大众媒介的能力。因此,文化要借助“器”为载体来表征其“道”的内涵和精神,即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兼顾“道”与之“器”的媒介作用。
……
本书稿分为三大篇章: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社会人群媒介素养研究、数字素养研究。25篇文章内容既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又包括针对不同 人群的媒介素养研究,如儿童、高中生、农民群体、银发群体等;以及数字素养教育及实践研究,产生了符合我国情况的“素养”研究成果。书稿不仅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进行相关拓展分析,还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媒介素养内涵 的历史变迁,增进学科融合,丰富了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当前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帮助读者了解当前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在不同学科的应用领域,为媒介素养更好服务社会和个体提供理论支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