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59 4.8折 ¥ 8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英)R. L.霍布森著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ISBN9787576247794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5348330
上书时间2024-10-25
R.L.霍布森( Robert Lockhart Hobson,1872-1941),英国知名艺术鉴赏家,西方研究中国陶瓷的权威学者,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之一。1897年起供职于大英博物馆,1938年从大英博物馆东方文物与民族志部负责人的岗位上退休,后任东方陶瓷学会主席。著有《中国陶瓷史》等10余部陶瓷著作。
译者简介
卢军羽,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各1部,参与撰写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张思洁,景德镇陶瓷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廖桂萍,景德镇陶瓷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引言
第一章历史背景/5
第二章清代早期器物和康熙青花瓷/8
第三章釉下彩瓷
第四章釉上彩瓷/37
第五章康熙单色釉瓷/51
第六章康熙单色釉瓷(续)和复色釉瓷/61
第七章雍正瓷器(1723-1735)/72第八章乾隆瓷器(1736-1795) /83
第九章19世纪瓷器/97
第十章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影响/105
第十一章福建瓷器
第十二章清代陶器
第十三章中国陶瓷器型
第十四章中国陶瓷纹饰
第十五章款识
参考文献/137
附录
附录1原著图版和本书图例序号对照表/139
附录2图目录
附录3未出现在本书正文中的原著图版/145译后记
第一章历史背景
在清朝早期很少听到关于御窑的消息,但御窑确实存在,顺治皇帝分别于1654年和1659年下令在景德镇官窑烧造大“龙缸”①和嵌在皇宫栏杆上的栏板②。这两个任务当时给陶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陶工拼命努力用时4年也未能成功烧制出龙缸,于是皇帝最终收回这两个命令。
17世纪80年代左右,景德镇制瓷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时的皇帝康熙,因为对艺术非常感兴趣,也特别喜欢汉文化,所以为了促进各种艺术的发展,他下令在北京皇宫周围建立27所工坊或学府,用于制作金属、玻璃、珐琅、玉器和漆器等,并计划在北京建一座官窑。虽然做了充足的准备,征用了景德镇的陶工、材料和装备,但这一计划仍落空。有人认为该计划失败是因为既得利益冲突和一些政治因素,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康熙不但放弃了这一计划,还全力支持景德镇制瓷工业的发展。
皇帝重建御窑厂,并从皇宫指派一位官员常驻景德镇进行监管,自此之后,陶瓷业开始进人了一段辉煌的时期。据《陶说》③记载:“向有上工夫派饶州属邑者,悉罢之,每开窑,鸠工庄材,动支内府,按时给直,与市贾适均,运器亦不预地方,一切不妨吏政事,官民称便,所造益精。”④
此外,朱琐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国家则慎简朝官,给缗与市肆等,且加厚焉。民乐趋之,仰给于窑者,日数千人,窑户率以此致富。以故不靳工,不惜费,所烧造每变而日上,较前代所艳称与金玉同珍者,有其过之,无不及也。不有所记载,后世其何述焉。”⑤
虽然中国的学者大都只谈论官窑,但我们认为景德镇民窑也发展得不错。景德镇自明代初期就是中国的瓷都,中国因其精美的瓷器而举世闻名,而这些精美的瓷器至少有80%来自景德镇这一制瓷中心。本书除少数几章外,都会对景德镇瓷器进行专门讨论。景德镇是一个位于江西东北部、昌江南岸的城镇。昌江汇入鄱阳湖,而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所以景德镇瓷器可以通过水路运输进人商业网,或者由赣江(也汇人鄱阳湖)向南进人北江,最终到达广州。最德镇瓷器也可以由劳工从陆路运输到安徽等地。我们有幸得到了一幅殷弘绪于1712年(也就是康熙鼎盛时期)所绘制的关于该地的详图①。他描绘了一个无城墙、土地宽广的城镇,港口有两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各处烟火袅袅,到了夜晚,好像是一座火城。该地人口众多,估计有百万之巨,都直接或间接从事与3000座瓷窑及陶瓷产品相关的工作。这里人人都有工作,无论是瘸子还是瞎子都能靠研磨颜料谋生。商店内货物充足,街上熙熙攘攘。景德镇的富裕令所有小偷心生向往,但官吏会维护好秩序,很好地保护整个地方的安全。
在我们经常提到的殷弘绪信件中,对陶瓷制作过程进行了非常有趣的描述,这些制作过程一部分是殷弘绪从基督教徒那里学到的,一部分是他自己在景德镇亲眼看到的。显然,他写信是有目的的,为的是把他所了解到的有关陶瓷制作的知识传授给他在法国的朋友们,,他们正努力弄清中国制瓷技术的奥秘。我们还有另一份更好的一手权威资料可做参考一一乾隆时期的官窑督陶官唐英所作的《陶冶图说》。
事实上,清朝所用的制造工艺在原则上和本系列第二卷②所述的明代制作工艺没有区别。但若按照唐英书中的描述顺序再简单陈述一遍,对读者也许更方便。
制瓷的两种基本材料是高岭土和瓷石。前者在景德镇、饶州附近发现,后者是从景德镇70英里外的安徽祁门运过来的。瓷石从山中开采,捣成粉末,制成形状如砖的不③子,也称“白不子”。殷弘绪在信中写道:“载有白不子的小船顺流而下前往景德镇。”高岭土和瓷石在工厂经过淘洗、沉淀,制成面团状后交给陶工。釉料中混有瓷石、凤尾草灰和生石灰,瓷石的含量越高,釉的质量越好。
制作瓷器时,模具通常用来塑形,而圆器则需要在陶车上拉坯成型。如果器物需施以蓝釉,成型晾干后便可在生胎上上色。青料(含钴锰矿石)来自浙江绍兴和金华两地的山中,使用前需要烘烤、捣碎、提炼,再与水混合,使用毛笔进行绘画。下一道工序是施釉,要么将器皿浸在盛有釉料的缸里片刻,要么用竹筒喷釉。以前用大刷子刷釉的方法现在很少使用了。圆器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挖圈足、写款和上釉。
器物成型、装饰、上釉后,接下来就是烧制。为了防止器物烧坏,陶工会将器物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中。这些匣钵小心地堆叠在窑内,堆叠的宽度、高度约10英尺,长度超过10英尺。窑内添入木材,点燃后连续烧制三天三夜。第四天,待窑内温度相对较低时开窑,陶工查看烧制成功与否。殷弘绪写道,在那个时候,很多次烧制都失败了,导致很多的陶工破产,而这行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赌博。因此,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
本丛书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作品,分别为《中国早期陶瓷器物》《中国瓷器》《明代陶瓷器物》《清代陶瓷器物》。丛书以国外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能够为从事陶瓷艺术学习、教学、科研以及陶瓷收藏及鉴赏者提供新视角,进一步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播。本书共十五章,集中描写了清代陶瓷器物。从时间上看,重点描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陶瓷器物;从器物种类上看,重点描述了产自景德镇的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瓷器。全书展示了169件器物。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描述的器物大部分来自私人收藏,未公开出版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