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原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原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87 6.2折 42 全新

库存7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永兵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040596533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14658511

上书时间2024-10-1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金永兵,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西藏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人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理论、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出版专著4部、合著2部,参编“马工程”教材等全国重点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社会兼职包括四川大学“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吉林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世文学院特聘研究员等。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基本性与社会功能1

 一、 文学理论的基本性1

 二、 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8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命名与学科结构11

 一、 文学理论的学科命名11

 二、 文学理论的学科结构15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对象要素及其演化21

 一、 文学理论的对象要素21

 二、 研究对象的演化24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视域34

 第一节底线定义与个性化描述34

 一、 文学定义与反本质主义35

 二、 文学话语的现代性建构37

 三、 文学是可能生活的话语实现41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的本体视域46

 一、 “诗—志”模式48

 二、 “诗—情”模式52

 三、 “文—道”模式(一)55

 四、 “文—道”模式(二)57

 第三节西方文论的本体视域60

 一、 观念本体模式61

 二、 生命本体模式63

 三、 意义本体模式65

 四、 形式本体模式67

 五、 文化本体模式70

第二章文学与74

 第一节什么是“”74

 一、 自然76

 二、 公共78

 三、 私人80

 第二节文学与的关系81

 一、 文学的对生成性82

 二、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83

 第三节文学对的多维功能85

 一、 文学对的直接性再现85

 二、 文学对的间接性表现87

 三、 文学对的再生成88

第三章文学与作者93

 第一节前浪漫主义时期的作者观念93

 一、 古希腊时期的“作者”问题94

 二、 中世纪的“作者”观念98

 三、 印刷技术与出版文化100

 第二节浪漫主义的作者观念102

 一、 “天才”与性102

 二、 创作心灵的直接性与反思性105

 第三节“生产范式”与形式主义106

 一、 作者观念的“生产范式”106

 二、 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的作者观念109

 第四节“作者之死”问题111

 一、 罗兰·巴的《作者之死》111

 二、 福柯的《什么是作者?》114

 三、 阐释活动中的作者117

第四章文学与读者123

 第一节“读者”的发现与文学理论的转向123

 一、 传统阐释学及其立场的颠覆123

 二、 发现“读者”: 新观念的确立127

 第二节接受理论及其批评实践130

 一、 作品中的“空白点”与读者的再创造131

 二、 对作品理解的性与作品意义的生成134

 三、 读者阐释的效力与限度137

 第三节文学消费与受众139

 一、 文学消费及其意识形态性140

 二、 关于“受众”的探索与纷争143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读者接受思想145

 一、 释义: 从“以意逆志”到“诗无达诂”146

 二、 玩味:“知音”“涵泳”与“妙悟”149

 三、 “比兴”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思维征152

第五章文学与文本158

 第一节文本的定义与征158

 一、 “文本”与文本理论的兴起158

 二、 文本的征: 客观性与开放性161

 第二节文本的结构与叙述164

 一、 文本的结构关系与符号逻辑165

 二、 文本的叙述与文学性的生成170

 三、 “文之道”与“文之采”172

 第三节文学文本的接受与阐释173

 一、 文本细读与读者的自我实现173

 二、 “文情”与“六观”: 中国古代文本的读者接受与批评177

 第四节文本与泛文本179

 一、 互文本: 文本的内外交互与自我指涉179

 二、 泛文本: 文本场域与边界的扩展185

第六章文学语言190

 第一节从自发到自觉的语言意识190

 一、 语言模仿论191

 二、 语言修辞论192

 三、 语言诗性论195

 第二节语言自觉的语言学转向199

 一、 结构主义语言学199

 二、 语言的形式化与内在化202

 三、 语言内在化的206

 四、 语言的实体化209

 第三节从自律到泛化的语言观211

 一、 意识形态的语言化211

 二、 主体的语言化214

 第四节语言自律后的文学困境216

 一、 如何定位文学语言216

 二、 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内外之分220

第七章文学接触与影响225

 第一节文学的民族性225

 一、 文学民族性的生成225

 二、 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30

 第二节文学影响与跨语际翻译233

 一、 文学影响234

 二、 文学翻译237

 三、 文学跨语际传播中的现代性问题242

 第三节文学比较245

 一、 民族文学与文学246

 二、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250




内容摘要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视域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文学已经不再被视为一种永恒不变之物,但文学理论的存在取决于文学的存在,如伊格尔顿所说:“如果存在着文学理论这样一种东西,似乎显然就应该存在着某种叫做文学的东西,以作为这种理论的研究对象。”换言之,一门学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存在因此,如要讨论一门学问,首先就要追问其研究对象。对文学理论而言,“文学是什么”是首要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原理性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关乎文学之为文学的本体问题。缺乏本体视域的文学理论是无根的一一无论文学是否具有某种永恒化的本体,本体视域都是必要的。讨论文学的定义,并非试图在本质主义的窠臼中设置某种永恒而普遍的文本本质。文学的定义问题就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其关乎文学内在的统一性,关乎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研讨“本体”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认识清楚当我们使用“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认清概念的目的并不是刻舟求剑式地用这个概念脱离具体语境和学科交叉关系去研究文学,而是使我们思考并产生自省和批判意识。

第一节底线定义与个性化描述

对文学本体的追问构成了文学的本体视域,其目的不是为了建立某种永恒而普遍的本体论,而仅仅是对文学本体的思考。对文学之本质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总阀,缺乏本体视域的文学理论是无根的一一无论文学是否具有某种永恒化的本体,本体视域都是必要的。由于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关乎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关乎寄寓于文学之中的审美精神和人文理想,关乎存在于认识论背后的价值论,历史上的不同理论家与流派对文学的本质也有不同的理解。

文学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论题,对文学的定义应该具有可变性以及理解的弹性。因此,更适合以描述的方式而非规定的方式来讨论文学,换言之,我们也仍然能够适度地对文学本体进行一种基本的描述。这种基本的描述可以被视为对于文学的底线定义。对底线定义与最高定义的区分是必要的。底线定义是指文学之为文学的最低的基本要求,而不只是按照经典文学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所有文学。我们之所以要引入底线定义的概念,其原因还应该从文学定义与反本质主义谈起。

……



精彩内容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原理“课程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文学的本体视域,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文学与文本,文学语言,文学继承、接触与影响等。本书综合国内外前沿研究,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特点、规律和功能,养成理论思维习惯,掌握研究方法。 ”文学原理“是中文系的专业课,也可以作为哲学、艺术、新闻、历史、政治、社会学等专业的通识课程。本书配套课程视频已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补充参考书,也可供社会读者参考阅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