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羌族建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羌族建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7.11 4.8折 118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富政

出版社四川天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5580006

出版时间2023-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7320878

上书时间2024-10-1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季富政(1943—2019)

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与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巴蜀乡土建筑研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国家文物局三峡库区淹没古桥专题队长、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学术委员。著有《巴蜀城镇与民居》《中国羌族建筑》《四川民居散论》《四川小镇民居精选》《中国传统建筑钢笔表现技法》《三峡古典场镇》等书。发表文章近百篇、美术作品上百幅,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传统建筑及文化学术会议。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羌族建筑历史

第三章 村 寨

一、村寨选址

二、村寨内部组织及规模

三、村寨道路

四、村寨水系

五、村寨空间

第四章 官 寨

一、官寨概论

二、官寨空间

三、官寨与村寨

四、官寨实例

第五章 碉 楼

一、碉楼概论

二、碉楼空间

三、碉楼与村寨

四、碉楼与民居

五、碉楼结构、构造

六、碉楼实例

第六章 民 居

一、民居概论

二、民居空间

三、民居结构

四、民居习俗

五、民居细部、装饰

六、民居构造与技艺

七、民居类型、实例

第七章 桥梁、栈道

一、桥梁

二、栈道

三、桥梁、栈道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后 记



内容摘要

羌族民居主室中心柱窥探

羌族民居的各种类型中,包括一般石砌民居、碉楼民居、土夯民居、人字坡屋顶民居,都存在一种独特现象,即在主室内的中央竖立起一根支撑着木梁的木柱。即使是底层作为主室,亦同样置柱于室内对角轴线的中间,并与火塘形成对角,与角角神平面顶端构成一条轴线。而中心柱又不是各层的通柱,且仅限于羌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中心,空间也不论大小,若在6 平方米以上,则不少人家发展成距中心位置等距离的双柱,房间更大者则发展成4 柱。当然,从数量上言,4 柱少一些。然而这种羌族民居主室中心构成的1 柱、2 柱及4 柱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秘气氛,甚至于房间中心立一根柱子致使空间不好使用等现象,却给我们提出诸多问题。

为什么羌族民居主室普遍有中心柱现象,而其他房间没有?它从何而来? 西南或西北凡古代氐羌族系后裔民居主室内是否都存在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能否说明以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羌族民居中心柱为古制之最的延续?这是否直接承袭上古农牧兼营时代穴居式的窑洞及帐幕制度,甚至仰韶时期半坡人茅屋的遗制?它和石窑寺里的中心柱又有何关系?等等。面对种种艰深问题,笔者才疏学浅,又非考古学人,仅能从有限的现象积累中作些联想推测,难免谬误丛生。

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柱有五种位置……在建筑物的纵中线上, 顶着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是中柱”。这是指汉式木构建筑而言,然而他指出必须是“纵中线上”的木柱这一特定位置的确定。故羌族民居中柱不少正是在主室的纵中线上。羌族民居以石砌墙为承重体系,且主室面积大小差别很大,又长方、正方甚至不规则平面居多,跨梁有长有短。羌人使用中柱往往取室中心位置立柱,以支撑梁承重楼层荷载之不足,起稳定安全作用,对室内空间划分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使用功能。因此羌人主室中心立柱首先必有一根粗梁在中间轴线上空,无论梁是横着或纵向搁置在石砌墙上,如此方可达成支撑柱有中心可言,方可与火塘、角角神位构成对角轴线。如果主室是长方形平面,亦首先需满足中柱、火塘两角、角角神位平面顶端三者成一直线这一要求。此时若柱不在中心,亦可和另一距中心等距离的立柱形成双柱。但大多数羌族民居主室平面呈方形,所以柱往往在室中心位置,俗称中心柱,四川藏族叫“都柱”, 普米族称“格里旦”或擎天柱。

中心柱现象不独羌族民居才有,还普遍反映在古氐羌族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比如,除藏族、普米族外,还出现在彝、哈尼等族民居主室中,这就显得此制不是羌人别出心裁了,其必然涉及上古此制的发端,以及后人对此制的崇拜。因为上述诸族不少仍把中心柱作为家神来祭祀,且有不少禁忌,比如羌人认为:“羌人还天愿打太平保护时,须用一只红鸡公向中柱神请愿念经,平时家中有人患病,如是触犯中柱神而引起的,则须请端公用酸菜、柏枝、荞秆七节, 清水一碗,祭拜中柱神,以解除病痛。”“理县桃坪乡等地称中央皇帝”,普米族把木楞房内的中柱又称擎天柱等,说明氐羌族系民族民居中中柱家神,有着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中心柱必然涉及渊源古风,以及古风随着历史变迁、羌人迁徙而传播的遗存。

古建筑史学家张良皋教授在《建筑与文化》中认为帐幕是公认的游牧民族居住方式,“中央一柱,四根绳索,就可顶起‘庐’”“帐幕由一柱很容易发展成双柱”“帐幕的中柱成了中国古代双开间建筑的先行者……双柱帐幕就是庑殿的前身”。张教授又说:“帐幕出于迁徙,只要有迁徙,早晚必发明帐幕,实不限于游牧。”最早居住在西北的氐羌,不仅游牧,还兼农业,其居住形式不仅有帐幕,还有其他固定形式。这里除帐幕有不可置疑的中柱外,其他居住形式,诸如窑洞、干栏民居之类是否也有中柱的存在呢?这里除干栏民居尚缺乏资料证实有中心柱的古制外,窑洞理应存在着中心柱的端倪。西北窑洞有多样平面与空间处理,其中有“两窑相通形成一明一暗的双孔套窑”者,其“两窑”“双孔”间内有一门挖通成套以联系,则等于把中间变成隔墙,因是泥土不敢加宽每孔的跨度,若是石质则加宽跨度不是大问题。但古人仍不放心,于是我们看到广元千佛岩盛唐佳作大云弥勒雕像身后有一堵石墙平面呈“ ”形,其中墙紧紧地连着窑后壁。这种做法只有在西北隧道式窑洞一明一暗模式中找到相似平面和做法。石窑寺的传播,无论南北,皆由西北而来,南路四川石窑中出现类似窑洞中有隔墙的做法和空间,虽笔者不敢断言这就是借鉴了西北窑洞民居中的“隔墙”一式,然而古往今来“舍宅为寺”,自当不唯木构体系一范围,窑洞同为舍宅,诚也可作为寺用。外部形态可用,内部结构与构造何尝又不可同用。与此同时,西北游牧之帐幕中都有中心柱存在,帐幕为游牧人民居即舍宅。那么,敦煌莫高窟诸石窟寺必然亦有借鉴帐幕的做法。《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这样的论述:“云岗第5 至第8 窟与莫高窟中的北魏各窟多采用方形平面,或规模稍大,具有前后二室,或在窟中央设一巨大的中心柱,柱上有的雕刻佛像, 有的刻成塔的形式。”这也使我们看到广元皇泽寺中南北朝建造的支提式窟里的中心柱来历,以及千佛岩镂空透雕背屏恐是中心柱的发展,把中心柱的支撑力作用彻底转换成美学作用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



主编推荐
1.入选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巴蜀古镇之父”季富政30余年学术调查和理论研究的精华汇集。资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兼备。3.一部系统研究羌族建筑的专著。融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神话学等方面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羌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4.700余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为研究中国羌族建筑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资料。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庆洲作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鼎力推荐。6.精美双封,锁线装订,烫金工艺。颜值和阅读体验俱佳。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羌族建筑的专著。作者以近十年的时间,从数十个村寨、数百个碉楼与民居中提取典型,对村寨、官寨、碉楼、民居、桥梁、栈道等皆有科学而详尽生动的论述,并辅以大量的实地测绘图,融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神话学等方面知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羌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