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48
6.3折
¥
4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 李放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97991
出版时间 2018-09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45元
货号 9492083
上书时间 2024-09-3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5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9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概论 15 **节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 15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19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31 **节 劳动力需求的一般理论 31 第二节 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 34 第三节 不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 39 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 42 第五节 劳动力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45 第四章 劳动力供给 52 **节 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变迁与影响因素 52 第二节 劳动时间的决定:个体视角 55 第三节 劳动时间的决定:家庭视角 66 第四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的运用 68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74 **节 人力资本概述 74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77 第三节 教育投资的经济分析 80 第四节 在职培训的经济分析 85 第五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89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 97 **节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和动因 97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决策 101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及评价 104 第四节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 109 第七章 工资 124 **节 工资概述 124 第二节 工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26 第三节 工资水平 132 第四节 工资差别 139 第五节 薪酬制度设计与员工激励 144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157 **节 就业 157 第二节 失业 161 第三节 中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171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分割 183 **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183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185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191 第四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与分割 196 第十章 工会与劳动力市场 207 **节 工会与工会化 207 第二节 工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 210 第三节 集体谈判 211 第四节 工会的经济影响 215 第五节 中国的工会组织 227 第十一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236 **节 政府收支与劳动力市场 236 第二节 政府对就业和收入的宏观调控 243 第三节 法律法规与劳动力市场 247 参考文献 260 内容摘要 章 绪论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当代经济学中很活跃的领域之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诸如下岗、失业、收入差距扩大、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权益受损等问题,都与劳动经济学有密切的关系。学习劳动经济学,掌握劳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将使人们以更科学的态度观察和认识今天的经济生活现实,科学地评估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也将更进一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怎样或者应当怎样被配置的一门学问。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学问,可以说是以研究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主题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达。 一种定义认为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1931 年,朱通九在他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伊兰伯格(R. G. Ehrenberg)和史密斯(R. S. Smith)教授在1999年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环境。 另外,还有一些定义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例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的定义表达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大卫?桑普斯福特(David Sapsford)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教科书中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大多借用国外的说法,也有一些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在效用很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还有学者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很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作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 的学问。 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劳动力的市场和劳动者的行为,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离不开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概括起来我们认为,如下表述可能更为简洁和明确,即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达为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说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 二、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并非是我们常规所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市场,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之所以有一段时间讨论“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问题,是因为其误区大多来自将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属性不加区分,简单等同并加以类比。而实际上,劳动力作为商品只是一种“准商品”,劳动力市场也只是具有一种“准市场”的属性。 至于劳动力这一范畴,学术界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就劳动力的外延而言,传统的劳动力的概念往往与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我们传统所说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相联系。所以,有人认为劳动经济学也就是劳工经济学。早期我们称之为工人阶级的概念,也就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广泛使用的“劳工”的概念,包括具有以下特征的几类人:受雇于其他个人、公司或机构;使用雇主所提供的设备;在工作中遵循上级的指示;在国民收入等级中的地位较低。用这些特征衡量,所有工业中挣工资的生产工人都属于劳工之列。关于这一点,在中国有所不同。多年来我们有一种说法,即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我们在经济关系上不承认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不承认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我们很少使用劳工这一概念,而使用工人阶级的概念,但二者并不相同。有一段时间,我们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撇开政治意义上的考虑,这种概念在劳动力范畴的界定上,其实质是拓宽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人”或“劳工”的概念。 关于劳动力的划分,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由此劳动力被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历目前,也有一种类似“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划分,这就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谓“蓝领”与“白领”的不同称谓。在工业化的早期,这种区分概括了当时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一些特征和属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后工业化时代,特别是在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时代,不仅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也显著下降,如果继续捍卫传统的理论,我们甚至都无法解释和说明这一时期社会财富增长的变动趋势与成因。依照传统理论的解释,我们必然会认为,创造财富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而不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越来越多,那么社会的财富怎么可能不断增大?!况且,大量的现实已经证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白领”与“蓝领”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例如,目前白领工人从主要特征上,已逐渐接近于体力劳动工人的范畴。车间和办公室共同向更加机械化、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逐渐把生产工人和白领工人毫无二致地转变成半技术机器操作者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非管理行业白领工人和装配线上的同类人的差别已成为表面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 。 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的产业工人已摆脱传统的教育程度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特征。随着技术的变动,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四要素,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同工作的性质有趋同化的倾向,劳动力的范畴和概念甚至都有了新的表达与说法。为了更有利于概括新的环境下的劳动力的特征,目前大量的企业,乃至各类组织开始广泛使用“员工”这一范畴。正如靠前劳工组织在 1998~1999 年的《世界就业报告》中指出的,人们发现“不仅每个工作职位都经历了技能升级,而且生产性工作职位的整个分布也已由低技能转向高技能。在这种变化了的新的体制下,产业工人开始承担分析的职能,其作用已从过去作为操作者或机器的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需要掌握多种概念技能的分析家”。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大卫?桑普斯福特和泽弗里斯?桑纳托斯曾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就认识到,劳动力市场应该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 。那么,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个特点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普通经济学主要是将人作为消费者加以观察和认识的。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产品市场上的研究所提出的目标是使消费者获得很大的满足。用经济学规范的表达是追求消费者的帕累托(Pareto)很优。然而,将人作为消费者的研究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我们知道,进入法定劳动年龄以后的成年人不仅是消费者,更重要的也是生产者,他们每周投入5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投入1/3或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市场工作,从事劳动,创造价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在缩短。但即使如此,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工作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按照我们缩短制度工作周以后的时间来计算,目前的5天制度工作周,不考虑加班和假日的经济活动,一个员工大约也有1/4(每周40小时)的时间要用于工作。除此之外,一个员工回到家里以后,也还有一部分时间要用于家庭物品的生产,以替代对市场物品的购买。对这种生产行为变化的研究,显然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经济行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领域。 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类有所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劳动力看作一种“准商品”,那么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对一般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准确地说,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很终产品的需求,它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而我们对一般商品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直接需求,一种很终产品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分析,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我们知道,2000年前后美国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很好迅速,一度出现了网络泡沫,“COM”公司遍地开花,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 IT 行业的人才高度紧张。美国薪酬协会(American Compensation Associtation,ACA)期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在硅谷有40%的公司在3个月内招不到人。即使在中国,当时发生的情况也令人印象深刻。深圳一家有名的民营公司,曾一次招收6000名新员工,面对IT人才的竞争采取了所谓“掠夺性人才战略”。到了 2002 年,情况便急转而下。在美国,网络泡沫开始破灭,经济出现衰退,这也迅速传递到劳动力市场。IT行业纷纷裁员,一些专业人才面临求职的困难。在中国,当时虽然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IT行业受到的影响没有像美国那样突出,但国有企业招聘计算机一类人才较为困难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IT专业人才的薪酬水平也有了较大的回落。这说明,离开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背景,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都是缺乏依据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劳动者(人)有关,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当前表现为优选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有关。因而,对劳动经济的研究也常常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脱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优选化及网络经济发展这些大的背景。在我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障碍集中表现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管理的规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影响。其包括人们所熟悉的我国专享的户籍管理,干部档案管理,城乡隔离、地区割据及大学毕业生的计划分配指标等方面。尽管这些制度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减弱,但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对制度分析和制度变革的研究占据了目前我国劳动经济学界研究的主体地位,其原因与这种发展阶段和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靠前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还呈现出一个新的动向,即开始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拓展。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通常是简单地将公司看作一个“黑箱”系统,通过该系统将投入(劳动力、资本以及原材料)转化成产品,而对于公司的内部结构却考虑得很少。近几年来,许多 主编推荐 劳动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精彩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活跃的分支之一。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劳动经济学(第三版)》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章和第二章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第三章和第四章具体研究了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第五章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第六章是对劳动力流动现象的分析;第七章系统讲解了工资的决定机制以及不同的工资制度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作用;第八章研究了就业与失业相关问题;第九章结合现实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和分割现象;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从集体谈判的角度分别讲解了工会的作用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和管理。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