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窦桂梅老师评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25
6.2折
¥
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窦桂梅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2644
出版时间201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6755250
上书时间2024-09-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为窦桂梅老师听课、评课、写课的精华经验总结。对一线语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如果听课、评课,如何改进管理模式大有裨益,更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案头书。
作者简介
窦桂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博士生,全国有名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已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很好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等多部个人专著。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过《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报告。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优选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之一。
目录
自序 听课、评课、写课,教学者的生活
1.教师要有语言意识
——听《三袋麦子》、《颐和园的长廊》、《踏花归去马蹄香》有感(之一)
2.教师究竟在教什么
——听《三袋麦子》、《颐和园的长廊》、《踏花归去马蹄香》有感(之二)
3.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
——听《枫叶如丹》有感
4.课堂上的“应变”与“调控”
——听《三打白骨精》有感
5.数学,要眉清目秀
——从《搭一搭》中看我们的教学
6.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
——《祖国在我心中》一课的教学建议
7.课堂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有感于两节的英语课
8.言语智慧从哪里来
——听《成吉思汗和鹰》有感
9.一堂好课好在哪儿
——有感于一节科学课
10.数学语言的正确与准确
——听《观察与记忆》有感
11.向着有氧的教室
——有感于一节体育课
12.隔窗看课
——听《隔窗看雀》有感
13.和年轻教师一起成长
——由《师恩难忘》一课引发开去
14.字,必须好好写
——由《祖国在我心中》引发的感想
15.一节现代诗歌课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有感于《下雪的早晨》
16.如何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
——有感于《月光曲》及其他几课
17.从一节低年级识字课,看小班化教学
——有感于《小母鸡种稻子》
18.疑问·追问-叩问
——听《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后的道德质疑
19.加强语言的规范化和“语文化”
——有感于几节语文课上教师的语言
20.“专业”与“职业”的思考
——由一节音乐课想到的
21.基于经验的学习从哪里来
——有感于《雪地里的小画家》和《我有一盒彩笔》
22.比赛,要赢的是自己
——有感于听到的几次赛课
附1 课文·语文·课程
——我教学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附2 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附3 窦桂梅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内容摘要
一、听课,听得出门道儿
说到听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听、怎么听。但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听课怎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我发现,制约听课效率和效果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有“备”而听,而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听课就仿佛在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盲从者,而不做引路人,把听课当作一种任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听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听课者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三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堆,却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就只好在一次次的试误中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其实,听课绝不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听课就是本分,是我们应做的工作。而且,听课不应仅仅停留在了解情况的层面上,还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就和我们对教师的要求一样。我们动不动就问教师们,这节课你能给学生什么?其实,在听课中,我们也应该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能够给教师什么?教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什么?是毫无原则的鼓励吗?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批评吗?想必都不是,教师在经历了40分钟的忐忑之后,一定是希望能够在管理者那里得到一些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的。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听课后的收获呢?用哪种方式传递这样的收获更加恰当?如何帮助教师因我们的听课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听课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管理者,尤其是教学管理者,不应停留在吆喝型的管理者身份上,还应将自己定位为专家性质的引领者——这对我们负责教学的人来说,真的不容易。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更应提倡教学干部的专业化发展,试想,一位长期脱离教学一线的教学干部,如何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如何为教师,尤其是为年轻教师作示范?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教学干部成长的阵地。因此,在我们学校,所有教学负责人,包括德育负责人,都是很辛苦的,他们不仅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自己学科的教学任务,更有教研以及科研引领职责——每周多则12节课,少则7节课,更不要提开会、研讨、教师培训等工作了。但是,这样的立足于课堂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课堂就好比我们这些“鱼儿”的池塘,我们离开了水,是“活”不了的。在与教师们一同上一节节课的过程中,我们日复一日地与他们一起进行着教育的实践研究。
即便这样,我们教学负责人对于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的听课计划依然应当心中有数,听哪些学科的课,听哪些教师的课,都不应该是盲目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听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学校的发展要依托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该是主管教学的干部的工作重心。我们可以按照教师的年龄,将教师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对于不同年纪的教师听课内容应该不一样。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教育背景,将教师划分为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未受过本专业教育的教师,对于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听课内容也应该不一样。再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于新教师,要“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对于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听课时就要看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等。
但由于精力有限,再加上事务、会议很多,听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听不成的变化。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共有一线教师82人,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有10人,35—45岁的教师有31人,35岁以下的教师有35人,工作没有满3年的教师有6人。这么多教师的课,每学期都听一遍困难很大,而且那样做,针对性不大。眉毛胡子一把抓,等于什么也没有抓住。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
于是,在经历了长时间地一个人一个人听,逐个“耕耘”,这块“地儿”没过几天就荒了之后,怎样改变“听”的方式,让一个人的静悄悄的“听”,变成与上课者的心灵共鸣,同时,还能因为这一次的听,引起更多的“耳朵”去听,成了这几年我经常思考并努力尝试实践的课题。因此,一段时间内,我依据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精心选择了几十位老师的课,认真聆听,写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课文章,希望教学中的有心人能够借此举一反三。其中有写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的《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有写给已经有了一定教学经验、个人发展进入高原期的教师的《如何实现真正的师生平等对话》,有针对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有针对其他学科的《数学,要眉清目秀》、《一堂好课好在哪儿》、《向着有氧的教室》。通过这些文字及时记录听课时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这对于自己是梳理的过程、成长的足迹,对于上课的教师,则又成了他们额外的收获、珍贵的资源。
此外,我与语文教师们一起同备同上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共读、共教、共评”,甚至“共写”的口号。结合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以及《三借芭蕉扇》等课文,我们开展了全面开花的轰轰烈烈的听课。暑假要求教师们精读《西游记》原著,开学后,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听我给教师做的文本解读,然后所有语文教师共同备课写教案。接下来,就是大面积的听课。这下,每一位走进课堂听课的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感同身受的行动者、研究者、执行者。他们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走进自己的课堂以及别人的课堂,这样的听课我们认为其含金量是很高的,它是有效的。
大家借助一个值得研究的经典课例,一起备课上课,一起听课,重点深挖这口井,通过不断研究,打出水来才算罢休。这样,每个人在参与挖井的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教学研究成果的甘泉。这样就比走到一处,挖一个“坑”,不知道强多少倍。最终,我们研究开发了9种课型,三分之二的语文教师参与了上课。加上试教,教师们一共听了37节围绕《西游记》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课。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听课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是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是教学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可见,听课不仅是管理者应当研究的专题,更应该让所有教师都把听课时获得的“利息”转化到如吃饭睡觉般最自然不过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进而教学管理者就要思考,如何调动所有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课,变学校的要求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需,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教学管理者来共同达成。我们也仍在努力中。
……
主编推荐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关系。
精彩内容
本书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对二三十节课(包括各个学科)听课时的感受和评价。她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的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评课时,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人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很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还应该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立志同道合的“”关系。
本书对小学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有所启示,窦桂梅校长对各个学科的课的评价可以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