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新志,1977年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安阳市政协委员;安阳市第八中学历史教师,安阳市骨□□□,安阳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第十届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校外导师,安阳文化大讲堂优秀主讲人,安阳十佳文化讲师,安阳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安阳古都学会韩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阳市档案馆特邀研究员,《前进论坛》特约通讯员,安阳日报小记者教育培训专家,安阳市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首席顾问,安阳市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安阳历史文化传播者。著有:《韩琦传》《大明赵王》《中招历史备考方法与策略》《初中历史双语教学实践研究专用教材》(6册)《初中历史线索教学实践研究专用教材》(3册)《初中历史专题汇编》《中国大历史》(校本教材);在《河南日报》《安阳日报》《安阳晚报》《安阳广播电视报》《安阳少年报》发表文章多篇。
目录
□□回 抵御西夏树威名护国良将出名门
第二回 生母何人有疑云蔡氏胡氏两出身
第三回 抚幼儿慈母教子赴京师金榜题名
第四回 奉圣旨通判淄州听母命韩琦成婚
第五回 一生正气初为官体察民情为百姓
第六回 器量过人性敦厚平生无伪出于诚
第七回 床前尽孝侍病母一朝病故难见亲
第八回 新安茔地伤心处回乡丁忧泪扑簌
第九回 天子脚下太常丞汴梁城中集贤院
第十回 左臧库内明法纪保管任上显身手
第十一回 开封府推官办案众官吏过韩家关
第十二回 东京城度支判官统月俸内外无别
第十三回 右司谏委婉劝谏作乐论回奏官家
第十四回 进谏朝廷去祁禳上奏仁宗除内降
第十五回 连上奏疏庸臣过片纸落去四宰执
第十六回 韩司谏心细如发高继嵩清白还边
第十七回 罢省浮费倡节俭直言善谏显本色
第十八回 审刑院秉公司法安抚使四川赈灾
第十九回 宋夏矛盾频显现西夏历史深探源
第二十回 李继迁反复叛宋 夏州城一朝被毁
第二十一回 元吴兴兵犯边境刘平兵败三川口
第二十二回 抗夏赴西北边境察情荐范氏希文
第二十三回 鱼鳞阵军中出力铁鹞子阵前显威
第二十四回 韩将军营中遇刺黄德和诬告良将
第二十五回 韩稚圭上书陈情好将军清白终还
第二十六回 平反冤案稳军心 周历边塞陈利害
第二十七回 韩稚圭举荐贤才范希文出知延州
第二十八回 元吴进攻三川寨韩琦奇袭白豹城
第二十九回 希文持防守之法韩琦上攻守二策
第三十回 韩琦发兵羊牧隆任福兵败好水川
第三十一回 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
第三十二回 军中有韩敌心寒营内有范敌破胆
第三十三回 晏同叔商议议和韩稚圭独持异议
第三十四回 上疏三患拒议和 备御七事论新政
第三十五回 三冗致朝廷贫弱七事助大宋富强
第三十六回 臣子上条陈十事皇帝推庆历新政
第三十七回 范仲淹实施新政韩稚圭宣抚陕西
第三十八回 石介著诗□□德庆历新政埋隐忧
第三十九回 圣德诗已埋隐忧朋党论再遭猜忌
第四十回 夏辣阴谋施诡计石介因诗入天牢
第四十一回 刘沪重筑水洛城新政人物起争执
第四十二回 改革派陆续罢黜韩大人默然离京
第四十三回 扬州理政结恩怨韩琦安石两不知
第四十四回 徙知郓州除弊政仁宗下诏赏三军
第四十五回 韩琦扩建众春园稚圭整肃定州军
第四十六回 上奏疏确保军粮保边境严加防范
第四十七回 琦公赈灾为黎庶百姓立祠表敬仰
第四十八回 河东执法报君恩并州施政惠黎民
第四十九回 上兵伐谋取天池捍边报国显丹心
第五十回西 北边陲知民风麟州重镇解酒禁
第五十一回 知州减生民之苦琦公罢衙前之役
第五十二回 韩稚圭行为世范昼锦堂名闻天下
第五十三回 文豪感佩琦公志 东坡写就醉白堂
第五十四回 名园初辟至和中 思与康时乐家同
第五十五回 赴京师担任宰相遇难题促帝立储
第五十六回 韩琦上疏言建储君实面陈谏立嗣
第五十七回 包拯进谏宋仁宗韩琦讲述孔光传
第五十八回 赵祯下诏立皇子韩琦扶立宋英宗
第五十九回 宋英宗朝堂患病曹太后垂帘听政
第六十回 曹太后萌生废黜韩稚圭调处两宫
第六十一回 曹太后据典昌邑韩相公心怀社稷
第六十二回 韩琦祈雨索玉玺太后纳谏终撤帘
第六十三回 英宗愈疯癫之症朝堂起濮议之争
第六十四回 台谏派奏称皇伯宰执派引经五服
第六十五回 曹太后严责韩琦 台谏派猛攻宰执
第六十六回 太后之意始回转濮议之争终落定
第六十七回 宋英宗病重归天韩相公扶立新君
第六十八回 王安石声名鹊起韩稚圭萌生退意
第六十九回 改革家褒贬不一王安石生平探源
第七十回 韩丞相遭遇弹劾新变法揭开序幕
第七十一回 辞相位回归原籍赈灾情再赴河北
第七十二回 安抚使河北赈灾王安石京师变法
第七十三回 升之难称真改革琦公绝非保守派
第七十四回 韩琦反对青苗法神宗赞许真忠臣
第七十五回 报国心肝胆相照安邦志根本对立
第七十六回 熙宁变法有遗恨千秋功过任评说
第七十七回 韩稚圭回判相州魏国公造福百姓
第七十八回 皇帝询策下手诏忠臣实对回奏章
第七十九回 家训格言泽后世琦公精神传千年
第八十回 相三朝功勋卓著立二帝彪炳史册
附录一 韩琦年谱
附录二 说韩琦——一位被世人低估的贤相
附录三 韩琦的历史功绩
附录四 乾隆皇帝眼中的安阳人韩琦
附录五 《韩氏家训》全译
附录六 《韩魏公立身格言》全译
附录七 《韩魏公正家格言》全译
附录八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回
抵御西夏树威名护国良将出名门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陕西泾州城外,西夏大兵来犯。
只听得“叨唠”一声炮响,宁静的泾州城上突然旌旗招展、绣带飘 扬。空无一人的城墙内瞬间冒出无数士兵,守城士兵盔明甲亮,手持长 枪站立城上。弓弩手隐蔽在城墙垛口之后。举目望去,城墙之上居中位 置出现一杆紫红色大道旗,插金边,走金线,上书两行小字:“陕西四路 沿边都总管、经略招讨安抚使”,大道旗中间绣着一个斗大的“韩”字。 大道旗下站立一人,文臣装束,生得面如冠玉,国字脸形,鼻直口方, 仪表堂堂,不怒而威。此人正是大宋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戍边重臣 韩琦。 城下,数万西夏骑兵已接近城墙,泾州城地处大宋边陲,没有护城 河。只听安抚使韩琦一声令下:“放箭!”说时迟,那时快,隐蔽在城墙 之后的大宋弓弩手瞬间站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弓放箭,一时间, 西夏骑兵中箭落马者无数,战马四处乱窜。西夏兵被杀得人仰马翻,仓 皇败走。 一年前,轻敌冒进、立功心切的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不听韩琦的嘱 咐,轻敌冒进,导致兵败好水川。今天的小胜总算让韩琦心里舒服一些。 韩琦与范仲淹同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一同戍边。由于两人守边 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致使韩、范管辖之境很少遭到敌人 侵犯,即使偶有进犯也常使西夏之敌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宋军经过整 顿之后不断出击,攻城略地,连连取胜。这样一来,边关局势安定祥和, 于是北宋朝廷把韩琦、范仲淹倚为“长城”。不久,边关塞上便流传出一 首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 破阳。”
韩琦一生出将入相,被后世尊称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①,之所 以如此,皆因他有着传奇般的出身经历和优良的家教家风。
说起韩琦,可谓是出身名门。 .
韩琦的祖上是战国时期的晋国名臣韩献子之后。这韩献子就是春秋 中期晋国卿大夫韩厥。韩厥(生卒年不详),韩舆之子,姬姓,韩氏,名 厥,谥号献。最初为赵氏家臣,后位列晋国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 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 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一位优秀而又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 英勇善战的骁将。
秦灭韩国之后,其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氏。其中以在河北昌黎的 韩氏一吏最为有名,而韩琦家族就属于这一支系。
韩琦的远祖韩舳,曾担任唐朝沂州(今山东临沂)司户参军,主要 负责掌管一州的户籍、赋税和仓库等事务。高祖韩昌辞,曾担任唐朝河 北鼓城县(今河北晋县)县令。韩昌辞之子韩谬,曾任广晋府永济县 (今河北丰润)县令,后因子孙有功于国,累赠太师②、开府仪同三司③、 齐国公,死后葬于相州安阳县(今河南安阳)丰安村。自韩谬以下,其 子孙皆葬于安阳。因此,韩琦认为他的祖籍是在相州安阳。
韩琦祖父韩构,曾任北宋太子中允,这是一个太子的属官,掌管礼 仪、驳正启奏等事务,后知康州(今广东德庆),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死在任上,后累赠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
韩琦父亲韩国华,字光弼,生得是仪表伟岸,须髯俊美,性格纯直。 外宽内恕。用今天话说,那简直就是一位行为优雅有礼的绅士。
韩国华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甲科第九名进士,先后出任……
主编推荐
他相三朝功勋卓著,立二帝彪炳史册 他安抚四川赈济灾民,驰援河北拯救黎庶 他直言善谏,彰显谏臣本色 他和范仲淹并称“北宋长城” 他确保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权力的平稳过渡
精彩内容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他出身名门,科举高中,少年得志;他初涉仕途,直言善谏,政绩卓著;他抵御西夏,守卫边关,屡建奇功;他庆历改革,参与新政,图新求强;他理政地方,革除弊政,造福百姓;他勤劳王室,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韩琦传》一书讲述了韩琦波澜壮阔的一生,特别是他相三朝、立二帝,功在社稷。身为北宋宰相,韩琦确保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权力的和平交接,对于稳定北宋中期的政治局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媒体评论
三朝元老 两朝顾命 定策元勋
他相三朝功勋卓著,立二帝彪炳史册
他安抚四川赈济灾民,驰援河北拯救黎庶
他直言善谏,彰显谏臣本色
他和范仲淹并称“北宋长城”
他确保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权力的平稳过渡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