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写电影史视野下的张石川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写电影史视野下的张石川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48 6.2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青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13243188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168541

上书时间2024-09-0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艾青,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电影电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兼任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学科联盟理事等职。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电影史论、电影与城市文化、影视跨文化传播。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出版专著《明星影片公司探析》,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影新作》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上篇 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研究
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跨界实践与财商初显
第一节 文明新剧社的更迭竞争与跨界先锋
第二节 上海娱乐业界的多面手
第二章 明星影片公司的创办与商海浮沉
第一节 “人才合作法”的经营理念
第二节 “处处惟兴趣是尚”的商人精神
第三节 主持权争夺与公司后期的经济危机
第三章 “灰色上海”的夹缝生存与战后的落幕
第一节 复兴“明星”的多重努力
第二节 从“中联”到“华影”的铁蹄求生
第三节 “附逆影人”清算案与战后的落幕

下篇 张石川的电影导演创作研究
第四章 电影美学的可操纵惯例
第一节 具有吸引力的“噱头
第二节 调动情绪体验的情节剧模式
第三节 结合特定故事类型的女明星
第五章 “电影巧匠”的长成
第一节 文明戏的机械复制、打闹喜剧与初始的导演技艺
第二节 《孤儿救祖记》与叙事电影主流形态的奠基
第三节 借力流行文学与新的都市电影图景
第四节 《火烧红莲寺》:商业美学惯例的集大成者
第六章 商业美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协商
第一节 作为新吸引力的声音技术
第二节 软硬之间的摩登女性
第三节 风景的发现与国族想象
第七章 去政治化的战时娱乐电影
第一节 古装歌唱片类型与“金嗓子”周璇的结合
第二节 娱乐至上的恋爱家庭题材情节剧

结语
第一节 张石川与上海电影传统的关联
第二节 重新发现张石川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经验教训

附录一 张石川重要事件年表
附录二 张石川所著文章(公开发表)
附录三 张石川电影存目(故事片)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重写电影史”逐渐在中国电影研究界掀起高潮,并且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史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国内一些重要的电影史学机构和高校都相继召开与“重写电影史”有关的学术会议,将这一理论实践不断推向深入、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自2012年起举办的中国电影史年会,每一次的主题都注重细化中国电影的分阶段研究;再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学术会议,中国电影史学界重要人物均有出席,广泛讨论并结集《重写

电影史:向前辈致敬》,以“重写”与“致敬”这对充满张力和对话的概念把握当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新时代。1963年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虽囿于时代原因主要采用革命史的史学范式,但今天的电影史研究者依然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养料和重要的借鉴;而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史研究亟待突破创新,重建历史视野与学术心态,对传统的再写甚至“重写”亦是时代进步的紧迫要求。

这其中,随着各类史料的开放、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越来越多海内外学者的努力,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史已成为当前一个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话题。“重写’电影史的研究不仅有基于不同的切入角度和评价标准对历史的重新讲述,更有大量对以往忽视的历史现象的开拓性发掘和运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对电影历史的重新审视。”①尽管相比其他门类的人文艺术历史,没有几个历史研究领域像电影史研究一样在发展年代上如此之短,然而,沉入这样的重修史学工程中,有许多学者感叹:成为“失踪者”的电影历史人物其实很多①;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考古现场”,仍有大面积的严重荒芜②;大量重要的“历史细节”还尘封在历史的角落,从而导致我们对电影史上的诸多历史事件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电影史叙述的链条时常发生断裂③。例如,张石川(1890-1953),中国电影的早期拓荒者,从影生涯横跨民国历史,是1949年之前电影作品数量最多(共拍摄长、短故事片160部)的导演,并以《难夫难妻X孤几救祖记《空谷兰《火烧红蓬寺X歌女红牡丹》等作品铭刻在中国电影史的里程碑上:同时,作为多家私营电影公司的创办人、制片人、经营人,在中国电影史诸多重要时期和事件中“在场”甚至占据“中心”,为早期电影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对这样一位甚至可称为“民国电影第一人”的学术研究,情形大致就是如此。在中国电影史话语中,虽然同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但张石川的名望及地位远不及他的创业搭档郑正秋。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记述早期电影人“摄制中国影片的尝试”一节中,着重强调了“郑正秋和讽嘲封建婚姻制度的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的贡献被一带而过;而张、郑的合作一度分离后,张石川拍摄的电影则被划为“脱胎于没落期文明戏的若干短片”“低级无聊”①。20世纪末,陈墨为刘思平所著的传记《张石川从影史》作序,写道:“中国电影史研究界忽视甚至忘却张石川久矣”,“抑张(石川)而扬郑(正秋),成为一种‘历史定评’,成为许多后学者的‘历史共识’。”如今二十年过去,中国电影史研究界依旧没有出现一部关于张石川的研究专著。对张石川的全面研究被学界所忽视,对其与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关系更是尚未厘清。因而,今天“重写电影史”,对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张石川进行重新发现、认知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电影史学家李少白先生写道:“电影人物研究是电影历史研究十分重要的部分。中国‘二十四史’,就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电影历史研究,也应把人物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事变或事件,同时也是历史现实的人的活动。”⑥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民国电影第一人”的张石川……



精彩内容
张石川(1890-1953)的从影生涯横跨民国历史,既是1949年之前电影作品数量非常多的导演,又是多家私营电影公司的创办人、制片人和经营人,为中国早期电影开疆拓土的重要人物。
  《“重写电影史”视野下的张石川研究》在“重写电影史”的研究视野下,从电影生产经营和导演创作等方面将张石川作为民国电影首人进行全息式的人物研究,着重对张石川在经营理念、制片策略与美学惯例上对中国电影商业性的开拓以及他与早期上海电影生态的复杂关联进行重新阐释,在此基础上客观认识和评价张石川之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