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与临床:揭开心理神秘的面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3
1.9折
¥
22.5
全新
库存60件
作者许建阳,夏红杰主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1609
出版时间2011-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2.5元
货号7829142
上书时间2024-09-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心理学基础篇
心理学的渊源
心理学之母——哲学的思考
理想主义——柏拉图阐释的心理学
现实主义——亚里士多德
超心理学——心灵学
人的心理的本质
什么是心理学——灵魂之门
心理现象——打开心理学之门的钥匙
异常心理现象有哪些——莫名其妙难自控
心理认识的过程和阶段——探索心理奥妙
心理学理论学派介绍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
特质流派——奥尔波特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贝克、雷米
心理学基础知识
感觉与知觉——体验世界的金钥匙
知觉的奥秘——组织倾向原则
错觉——真伪难辨赖定势
催眠术——真的神奇吗
睡眠性催眠术——揭开生活中自然催眠现象的神秘面纱
催眠与被催眠——心中的疑虑
催眠的用途——科学看催眠
注意——视而不见非盲目
记忆——历久弥新
记忆品质——提高记忆的窍门
动机——内在动力
心境——感时花溅泪
心理应激——晴天霹雳撼人心
情感与情绪——心情的晴雨表
情感成熟的标志及培养——领,陪情感
社交中好的情感因素
控制情绪——风雨不动安如山
情绪ABC——情绪之因
意志——理智自控
意志素质的评价标准——意商
人格理论——A—B型人格、人本主义论
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鲜明的个性特征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鸟笼逻辑
破窗效应
帕金森定律
责任分散效应
晕轮效应
霍桑效应
习得性无助实验
虚假同感偏差
证人的记忆
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健康小课堂
心理年龄——身心成长不同步
心理健康的因素——心身互动促健康
心理健康的涵义——身体、心理、社会行为和道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东西视角齐争鸣
心理健康的特点——身心协调
心理健康——“六表现”
牡会心理压力——心身疾病
心理疾病篇
心理疾病总论
心理疾病分类——悲哀忧愁心动荡
心理对健康有影响——山雨欲来风满楼
情感心境障碍,
抑郁——悲观厌世的心理病
躁狂发作——过犹不及
癔症和应激障碍
歇斯底里——志不强者智不达
万能装病者——癔症怎么处理
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应激相关障碍——风平浪未静
神经症
了解神经症——情绪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空旷场所只有我一个人-一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焦虑症状——心平气和,气和则百病不侵
不敢见人的人_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
广泛性焦虑——莫名其妙的“惊恐”
强迫症——脑中挥不去的“幽灵”
手洗到脱皮还在洗——困扰之源
多种多样的躯体化障碍——“心”会跟着身体走
神经衰弱是心理疾病吗——态度决定人生
心理因素相关性障碍
不想吃饭也是病——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桔
暴食行为也是病——“贪吃蛇”的烦恼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人之初,性本善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知过而不思悔改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戒断症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临床疾病心理篇
疼痛的心理问题
疼痛怎么跟心理联系起来了一心病还需心药医
心理学处理疼痛的方法有哪些——强者控制情绪
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怕痛——男女有别
孩子对疼痛的耐受度一越怕就越痛
睡眠的心理问题
睡眠障碍——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正常的睡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内科疾病的心理问题
冠心病的心理问题——A型性格惹的祸
人格有异——A型性格与B型性格
防治冠心病——功名利禄身外物淡泊明志方为士
高血压病——心情不稳血压高
支管哮喘——憋闷发慌心惶恐
消化性溃疡病——悲伤忧愤食不香
胆结石、甲状腺功能亢进与低下——抑郁愤怒疾病生
糖尿病、肥胖——多饮多食烦恼多
脑血管意外——负性情绪危害大
外科疾病的心理问题
影响手术的心理反应—术前术后都发愁
肝肾移植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只有失去时才知拥有的珍贵
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
癌症——也与生活方式有关
癌症的人格特征与性别差异——男女性格差异疾病殊
其他领域的心理问题
妊娠的心理问题——准妈妈的喜忧
皮肤和情绪的关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斑秃——苦恼的地图头
梅核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下颌关节紊乱一张口困难心慌乱
艾滋病的流行与心理社会因素——谈“艾”色变
临终心理关怀——面对死亡,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内容摘要
序一XU YI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人都希望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人的健康和寿命状况40%取决于客观环境因素,60%取决于人体自身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把有无疾病作为健康的标准。这个单一的健康观念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片面的健康观。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较低的健康素养教育水平,构成了居民疾病转型的内在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我国每年约1000万例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为主的慢性病所占比例已超过80%,已成为中国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由慢性病引起的经济负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形成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考验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从某种层面理解,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医学是一门让人遗憾的学科,大多数疾病按现有的医学水平是无法治愈的。作为医生该如何减少这样的困境和尴尬?怎样才能让广大普通老百姓摆脱疾病、阻断或延缓亚健康而真正享受健康的生活?众所周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同样,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疾病预防意识的提升,需要从提高民众的医学科普素质入手。当前,我国民众疾病预防意识平均高度在世界同等国家范围内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据卫生部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6.48%,其中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在20个集团国中排名居后。因此,我们作为卫生管理者、医务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医学科学素养,让老百姓懂得疾病的规律,熟悉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掌握改变生活方式的技巧,促进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逐步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这或许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现在所面临困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郑静晨院士领衔主编的《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书》,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集诸多临床专家之经验,耗时数载,几易其稿,最终编写而成的。
这套医学科普图书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采取图文并茂、有问有答的形式,避免了生涩的专业术语和难解的“医言医语”;二是科学分类、脉络清晰,归纳了专家经验集锦、锦囊妙计和肺腑之言,回答了医学“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等问题;三是采取便于读者查阅的方式,使其能够及时学习和了解有关医学基本知识,做到开卷有益。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全国人民将逐步达到一个“人人掌握医学科普知识,人人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的新阶段!
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
黄洁夫 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序二XU ER
科普—点燃社会文明的火种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科学家,是科学传播链中的“第一发球员”。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内,有无数位卓越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点燃了社会文明的火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这里,就有一位奉献于医学科普事业的“第一发球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郑静晨院士。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明确了科普立法的宗旨、内容、方针、原则和性质,这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2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6年来,《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把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框架之内,大联合、大协作,认真谋划、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尽管如此,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对中国人的定义还是“漠视时间的民族”。而如今,在外国媒体眼中,“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的生命离不开科学健康意识的支撑。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年做一次体检的人达到了8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大城市,这一比例也只有30%?50%。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曾指出:目前的医生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就病论病,见病开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病,不治人。第二种医生不但治病,而且治人,在诊病时,能关注患者心理问题,分析病因,解释病情,同时控制有关危险因素,使病情全面好转,减少复发。第三种医生不但治病和治人,而且能通过健康教育使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使健康人不变成亚健康人,亚健康人不变成病人,早期病人不变成晚期病人,使整个人群发病率、死亡率下降。
由郑静晨院士担任总主编的《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书》的正式出版,必将为医学科普园里增添一朵灿然盛开的夏荷,用芬芳的笑靥化解人间的疾苦折磨,用亭亭的气质点缀人们美好生活。但愿你、我、他一道了解医学科普现状,走近科普人群,展望科普未来,共同锻造我们的医药卫生科技“软实力”。
是为序。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技馆馆长 徐延豪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序三XU SAN
“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这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深刻揭示了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极端重要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之一,是改善民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人生历程,生死轮回,在飞逝而过的时光岁月里,在玄妙繁杂的尘世中,面对七情六欲、功名利禄、得失祸福以及贫富贵贱,如何安度人生,怎样滋养健康并获得长寿?是人类一直都在苦苦追问和探寻的命题。为了解开这一旷世命题,千百年来,无数名医大师乃至奇人异士都对健康作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注解。
为此,我们有必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健康?其实,在《辞海》《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等词典文献中,对“健康”一词都作过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在这里没有必要再赘述。而就中文语义而言,“健康”原本是一个合成的双音节词,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起源,含义也有较大的差别。具体地讲,“健”主要指形体健硕、强壮,因此,有健身强体的日常用语。《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康”主要指心态坦荡、宁静,像大地一样宽厚、安稳,因此,有康宁、康泰、安康的惯常说法。孔圣人所讲的“仁者寿、寿者康”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据此,我的理解是“健”与“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二元共契与两极互动,活脱就像一幅阴阳互补、和谐自洽的太极图:健是张扬,是亢奋,是阳刚威猛,强调有为进取;康是温宁,是收敛,是从容绵柔,强调无为而治。正如《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篇里所讲的:“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那样,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养生、健康、长寿的目的。而至于那种认为“不得病就意味着健康”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因为事实上,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每个人对健康与否的感觉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换句话说,觉得身体健康,不等于身体没病。《健康手册》的作者约翰?特拉维斯就曾经说过:“健康的人并不必须是强壮的、勇敢的、成功的、年轻的,甚至也不是不得病的。”所以,我认为,健康是相对的、动态的,是身体、心灵与精神健全的完美嫁接和综合体现,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如果说长寿是人们对于明天的希冀,那么健康就是人们今天需要把握的精彩。从古到今,人们打破了时间和疆界的藩篱,前赴后继,孜孜以求,在奔向健康的路上,王侯将相与布衣白丁,医生、护士与患者无不如此。从“万寿无疆”到“永远健康”,这里除了承载着一般人最原始最质朴的祈求和祝愿外,也包含了广大民众对养生长寿之道的渴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健康已成为当下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场全民健康热、养生热迅速掀起。许多人想方设法寻访和学习养生之道,有的甚至道听途说,误入歧途。对此,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帮助大家确立科学全面的养生观。其实,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了“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贵在养德”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讲的就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而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无际大师,91岁时无疾而终。他曾为世人开列的“十味养生奇方”中的精要就在于养德。他称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而现代医学也认为,积德行善,乐于助人的人,有益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和心理调节力,有利于祛病健身。由此,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科学全面的养生保健,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道德和涵养是养生保健的根本,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思想观念对养生保健起主导作用,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保健的保证,正确的运动锻炼是养生保健的源泉。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最好的医生应该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黄帝内经》中最先提出来的防病养生之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医疗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雏形。其中也包含了宣传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倡导科学养生这一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然而,实事求是地讲,近些年来,在“全民养生”的大潮中,相对滞后的医学科普宣传,却没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世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内行不说,外行乱说;不学医的人写医,不懂医的人论医。一方面,老百姓十分渴望了解医学防病、养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擅长讲医学常识、愿意写科普文章的专家又太少。加之,
中国传统医学又一直信奉“大医隐于民,良药藏于乡”的陈规,坚守“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陋识,由此,就为那些所谓的“神医大师”们粉墨登场提供了舞台和机会。可以这么说,凡是“神医大师”蜂拥而起、兴风作浪的时候,一定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学知识普及不够、医疗专家作为不多的时候。从2000年到2010年,尽管“邪门歪道”层出不穷,但他们骗人的手法却如出一辙:出书立传、上节目开讲坛、乃至卖假药卖伪劣保健品,并冠以“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
、“中医世家”、“中医教授”等虚构的身份、虚构的学历掩人耳目,自欺欺人。这些乱象的出现,我认为,既有医疗体制上的多种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上的深刻根源,既是国人健康素养缺失的表现,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主动作为的失职。因此,我愿与同行们在痛定思痛之后,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维护医学健康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最怕的是走弯路、走错路,要知道,无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就曾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综观当今医学健康的图书市场,养生保健类书籍持续热销,甚至脱销。据统计,在2009年畅销书的排行榜上,前20名中一半以上与养生保健有关。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健康类图书达数千种之多。而这其中,良莠不齐,鱼目混珠。鉴于此,出于医务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我们以寝食难安的心情、扬清激浊的勇气和正本清源的担当,审慎地邀请了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热衷于科普写作的医疗专家和学者,共同编写了这套实用科普书籍,跳出许多同类书籍中重知识宣导、轻智慧启迪,重学术堆砌、轻常识普及,重谈医论病、轻思想烛照的束缚,从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疾病、医学、生命认识的大视野、大关怀、大彻悟的目的出发,以常见病、多发病、意外伤害、诊疗手段、医学趣谈等角度入手,系统地介绍了一系列丰富而权威的知病治病、自救互救、保健养生、康复理疗的知识和方法,力求使广大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从而相信医学,共享健康。
最后,我想坦诚地说,单有健康的知识,并不能确保你一生的健康。你的健康说到底,还是应该由自己负责,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你获得的知识、学到的技巧、养成的习惯、作出的选择以及日复一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都会影响并塑造你的健康和未来。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付诸行动。
以上就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但愿能帮助大家过上一种健康、幸福、和谐、美满的生活,使我们的生命更长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武警总部后勤部副部长
武警总医院院长 郑静晨 二○一二年七月于北京
精彩内容
千百年来,人们对心理学既敬仰,又害怕。哲学家用智慧的语言去阐释它,神学家用宗教的外纱去神化它,人们用崇拜的眼光仰视它。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人们渴望了解心理学,运用它解答疑惑,探索生命的本质。《心理学基础与临床(揭开心理神秘的面纱)》从心理学的渊源、本质及心理学流派,讲到外科疾病、癌症等临床疾病的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希望读者朋友能从这本书找到你想寻找的答案。
《心理学基础与临床(揭开心理神秘的面纱)》由许建阳编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