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0.68 4.4折 ¥ 47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08647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7元
货号8156920
上书时间2024-09-08
导言
宗周、成周与西周、东周
维吾尔族史略
“特勒”非误辨
回教传人新疆考
斡耳朵之沿革
准噶尔辨正
厄鲁特考释
新疆各民族简史
塔城游记
评《新疆图志》
苏武牧羊地
史记楚世家会注考证校补
说楚都
有关楚史的几个问题
五水与五水蛮两晋南北朝史札记一则
中国史学史讲稿
冯永轩日记
冯永轩先生生平大事记
导言
冯德清1897年9月21日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冯家畈,字永轩,一字永宣,后以字行。七岁入私塾,十六岁就读河南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三年后以卓异成绩升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又五年后毕业于该校,并因学业出类拔萃破格留任教师。二十六岁求学于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得黄侃(1866-1935)指导。二十八岁投考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获录为第一期学员,受教于梁启超(1873一1929)、王国维(1877—1927)等导师,专攻历史考据学,一年毕业。离京归鄂后,任教于武汉中学,与同乡友人董必武(1886-1975)共事,又主持国共合作之党义研究所,以教师身份启迪资助革命青年。在汉成家立业数年,三十八岁携妻儿、胞弟远赴新疆,历经艰辛,遂任迪化(即乌鲁木齐)师范学校校长、新疆编译委员会委员长,治学交游,人民间寻访古籍、字画而不倦。三十九岁逃离新疆,一路坎坷回归武汉。次年日寇入侵,举家跋涉至鄂东山区,耕读不辍,执教高中,直至1942年赴安徽学院历史系任教。抗战胜利后,率全家返汉,四十九岁受聘西北大学历史系,遂于西安研究西北史地,遍访流落坊间之秦砖汉瓦。1948年,去陕赴湘,任湖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回到武汉。1954年,由武汉实验中学调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后改为武汉师范学院),任历史系教授,得以系统研究楚史。“反右”运动中,戴上“右派”帽子,1961年“摘帽”后潜心钻研楚史。“文革”中备受摧残,积累多年的著述及藏品遭到扫荡。暮年被遣散回乡,又瘫痪卧病,然终不改其学志。
1979年,马永轩被平反,同年2月病逝于武汉家中。先生生前身后,藏品曾赠予湖北省图书馆、湖北大学博物馆,然其一生为学低调沉着,不求扬名,学术履迹几被岁月烟尘埋没,其生平事迹、学术个性均亟待后学发掘。
一
(一)
明朝初年,冯氏从江西迁往湖北麻城一带,明中叶,该地由麻城析出,设为黄安县,冯氏聚族而居,于城关附近形成冯家畈,族中之人多务农,亦有贩茶、卖牛等经商者。冯永轩即出生于从事茶叶生意的中农家庭,他幼年家境清贫,求学时还须参与家中稼穑,私塾八年,小学三年,冯永轩勤勉向学,然家贫不能继续供给学费,族中决定以族产资助,冯永轩方得升入中学,可谓宗法社会的受益者,故而他在学成从业后,以薪金资助族人多年,期回报早年助学之恩。
留校任教河南省立第三师范(位于鄂豫交界处,与冯氏聚落相去不远)两年后,冯永轩离开乡土,入武昌师范大学深造,适逢黄侃任教于该校。黄季刚先生治学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话。他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生平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生前几无著述出版,冯水轩能得其面授,可谓幸甚。在黄季刚先生的指导下,冯永轩打下了古文字学、训站学的根基,此后的治学路数都深受黄先生影响,注重家法,讲究根底,尊崇考据。尽管黄、冯二人居留武昌师范大学的时日都不长,然师生情谊就此结下.连绵末绝。黄先生辞世后,其后人仍与冯永轩及其家人保持来往,黄侃之子黄念田……
余婉卉选编的这本《冯永轩文存》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主编的“清华国学书系”之一种。本书收录了冯永轩现存的全部学术著作、教学心得,亦抢先发售整理刊发其日记手稿残篇,以期展现冯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历程。书前有选编者写作的长篇绪论,对冯永轩的生平和学术做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冯永轩(18971979),名德清,一字永宣,以 字行,湖北黄安县人,历史学家,收藏家。曾求学武 昌师范大学,得黄侃先生指导,1925年入清华国学研 究院,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专攻历史考据学期毕业学员。后历任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 师范学院等校历史系教授,潜心钻研西北史地、楚史 等领域,曾讲授中国史学史等课程。《冯永轩文存》 收录了冯永轩今存的全部学术著作、教学心得,亦 次整理刊发其日记手稿残篇,以期展现冯先生的人生 轨迹和学术历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