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花鼓千斤重--豫南千斤乡杨摆柳艺术团的调查与研究/卓越学术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支花鼓千斤重--豫南千斤乡杨摆柳艺术团的调查与研究/卓越学术文库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91 4.8折 68 全新

库存5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霍豆豆著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573287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219651

上书时间2024-09-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霍豆豆(1987),河南信阳人,信阳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2012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8fi:.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资助项目,访学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领域为民族音乐学、豫南传统音乐研究。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2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lO余篇。2017年和2019年,先后执笔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豫南花鼓戏表演人才培养大别山民歌演唱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并进入复评,作为主辩人,在北京完成复评答辩。

 




目录
绪论
  一、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理念、方法与目的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豫南花鼓戏概述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流布区域与使用语言
    二、艺术氛围
  第二节  剧种的生发与流变
    一、产生年代与来源
    二、存续与流变
第二章  杨摆柳艺术团的构成与运作
  第一节  班社构成
    一、历史沿革
    二、成员结构
    三、班主的作用
    四、演员流动与演出规模
  第二节  戏班的运作
    一、写戏
    二、搭班与派戏
    三、收支与收入分配
  小结
第三章  戏班用乐
  第一节  唱腔音乐
    一、腔词结构与表现内容
    二、唱腔
  第二节  伴奏器乐
    一、伴奏乐器与乐队编制
    二、器乐
  第三节  用乐的继承与革新
    一、用乐比较
    二、当前用乐情况
第四章  戏班演出的功能
  第一节  行话、行规与行业神
    一、行话
    二、行规
    三、行业神
  第二节  戏班的演出
    一、演出场合、时间与舞台布景
    二、不同场合的演出
    三、其他戏班在结婚场合的演出
  第三节  演出功能
    一、实用功能
    二、审美功能
    三、文化功能
  小结
第五章  对戏班运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成员的社会身份与地位
  第二节  戏班的运营机制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四节  技艺传承与戏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一、缘起与研究对象

  千斤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北部,是大别山北麓的乡镇。为了繁荣民间文化,打造文化强乡,响应将千斤乡打造成“文化大乡,商贸集镇的宣传口号,2008年,千斤乡政府和新县文化馆结合千斤乡浓郁的民俗氛围和丰富的民间艺术种类,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千斤乡大塘村地灯班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了杨摆柳农民艺术团

    千斤乡文化站设立的杨摆柳艺术团工作室墙壁上悬挂的艺术团及其工作组名单介绍,该团和当地皮影戏班、舞龙队、舞狮队、大鼓书、民间乐队等其他几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统称为“杨摆柳农民艺术团。杨先斌任总团长,成员为上述艺术形式传承人王志满、张宏胜、岳永汉、岳永军、扶廷芝等,业务类型包括民间工艺、皮影戏、舞龙、舞狮、地灯戏、花鼓戏等。

    建立在千斤乡大塘村地灯班基础上的杨摆柳农民艺术团在之后的发展中实际上仍以表演花鼓戏为主,兼有地灯、民歌等艺术形式。艺术团成员和当地群众私下习惯以“杨摆柳花鼓戏班…‘杨摆柳戏班”…称呼艺术团,只有在政府文化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来采访的新闻媒体面前,才使用杨摆柳艺术团杨摆柳农民艺术团的名称。

    20118月,正值笔者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淡硕十二年级的暑期。因调研家乡信阳的传统音乐,笔者来到新县,经新县文化馆馆长陈世松介绍.开始关注当地的杨摆柳艺术团。后来,笔者以杨摆柳艺术团为个案进行追踪调查,完成了本书的最初版,即具有民族音乐志性质的硕士学位论文《一支花鼓千斤重——“千斤乡杨摆柳农民艺术团的调查与研究》。20129月,笔者人职信阳学院,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之余,笔者一直以豫南花鼓戏为调研重点,持续关注杨摆柳艺术团的生存与发展。

    本书是在笔者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七另外增加近几年的调研材料修改完成的,书稿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著作资助项目资助。作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325)和信阳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017zd06)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通过对位于大别山区,民俗氛围较为浓郁的豫南千斤乡杨摆柳艺术团的个案调查,从戏班组织构成、运作方式、用乐情况及传承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式探析戏班在当地运行红火、较为知名的原因及其蕴含的人类学内涵,希望能为豫南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承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理念、方法与目的

  ()研究理念

  作为戏曲表演的载体,戏班在传播文化、传承技艺、平衡社会机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千斤乡杨摆柳艺术团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近些年的田野调查,采用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Alan PMerriam)“三分模式的学术理念,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戏班运作与戏曲表演的文化意义进行探究。(见图O1)

.......




精彩内容
     豫南花鼓戏主要流布于豫南、鄂北、鄂东北交界的大别山一带,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新县最为盛行。每逢庙会与添丁、祝寿等喜事场合,当地都有请戏班唱戏的习俗。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摆柳艺术团由新县千斤乡政府命名,以表演豫南花鼓戏为主,兼有地灯等艺术形式。从艺术团的运作方式与技艺传承情况看,它实际上仍是一支自主经营的民间花鼓戏班。
    本书采用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视角与音乐志的记述方式,以田野调查为手段,从戏班运作、用乐、演出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结合成员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戏班运营机制、花鼓戏传承与戏班发展等的探讨,对戏班与区域文化生态、社会礼俗互动折射出的人类学内涵进行分析。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基于田野调查形成的,从一个草根剧团的生存状态入手,去追溯一个剧种的形成发展过程,乃至探讨戏班运作中的问题,既有很专业的理论高度,又有很接地气的认识深度,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又关心传承人和普通从艺人员的生活乃至情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