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95 2.0折 25 全新

库存6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胜信著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ISBN9787537976138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8976017

上书时间2024-09-0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炳银,陕西临潼人,197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报告文学》主编。

 江胜信,江苏江阴人。现任上海《文汇报》首席记者、很好记者。中国作协会员。多年从事人物报告文学写作。作品《情洒昆仑,梦回浦江》获首届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三等奖;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回荡大巴山的呼唤》获上海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诗词,滋养心灵的沃土——记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入选2015年度中国报告文学很好作品靠前排行榜。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很好新闻工作者、上海市文化新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20H09年4月,上海市记协、市新闻学会、文新集团、《文汇报》社联合举办江胜信新闻作品研讨会。出版作品集《风景人生》。

目录

引子叶先生的教师节

第一章 诗心早慧
四合院里的童年
“我是给孔子磕过头的!”
将古人智慧存储入库

第二章 浪打扁舟
南下结婚
渡海到台
漂泊北美

第三章 异国传讲
弘诗——登各方讲坛
解诗——用西方文论

第四章 疗愈重创
慈母早逝/孤露之哀
牢狱之灾/婚姻之殇
晴天霹雳/丧女之恸

第五章 游子还乡
申请回国
《祖国行长歌》

第六章 候鸟生活
骥老犹存万里心
诸生与我共成痴
花期日日心头算

第七章 “为人”之学
“颠倒”之美
词之“弱德”
薪尽火传

附录 我要把中国诗词带向世界




内容摘要

  叶嘉莹先生的祖宅在北京市西城区察院胡同,她的曾祖父在这里购置了一座四合院。清末光绪年间,祖父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翻译进士(是满汉翻译),四合院便成了“进士第”。这三个大字被制成黑底金字的匾额,悬挂在大门上方,大门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这里。20世纪20年代,叶家三代同堂,住在这座四合院中。
  祖父管教严格,家里有客人来吃饭时,小孩子是一律不许上大桌子的,只能在旁边摆张小桌子吃。有一次,大人把不到五岁的叶嘉莹叫上大桌子,问她吃什么,她答“给我什么就吃什么”,乖巧极了。
  但叶嘉莹也有挨打的时候。她不知怎么把祖父惹恼了,祖父要她认错,可她不知错在哪里,便争辩道:“您给我讲讲理。”母亲就在屋里打她,逼她认错,小小的脸蛋都被打肿了,可她还是不认错,只是喊着说:“给我讲讲理。”
  小时候的这两个故事,表现出了叶嘉莹两种本性:对于吃什么穿什么这些物质的东西,她不大在意;而对于是非道理这样的原则问题,她不肯让步。
  《论语》里孔子有句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叶先生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任教时,经常一大早在家做两个三明治,给面包抹上果酱或花生酱,一个是早餐,另一个带到学校,再烫一小罐蔬菜,拿个橘子,这便是午饭了。这些最基本的食物能保障她在图书馆一待一整天。有人感叹她的清苦,她却淡然道:“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对《论语》的读诵也让她的性情得到熏陶,她被儒家所推崇的柔顺、坚韧的美德打动,进而反观自己,渐渐改变了以前倔强急躁的脾气。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叶家的藏书颇为丰富。四合院南房摆满排排书架,俨然是座小图书馆。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很多老师、同学都喜欢跑来找书、借书。
  叶嘉莹也常常登梯爬高,踩着桌子去翻书。她说:“那时我家到处都是书。书房的架子上、堂屋的躺箱上、衣柜的顶柜里,全是书。”叶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元代大德年间的木刻版《辛稼轩词集》:“字特别大,看起来很舒服。”伯父喜欢藏书,只要看见有人卖古书,他都会尽量买下。可惜这些书最后都没有保留下来,在后来的“大跃进”中,南房被街道征用为公共食堂,叶嘉莹的弟弟就把书很便宜地卖掉了。
  叶家祖上是蒙古族旗人,旗人很重视教育,而且在这方面从不重男轻女。旧社会很多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叶嘉莹的外曾祖母、祖母、母亲、姨母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外曾祖母姓曹,名仲山,喜欢读诗、写诗,还自刻了一本诗集,题名《仲山氏吟草》;祖母上了年纪之后眼睛不好,不大看书,但每晚临睡前,都要让两个儿媳——也就是叶嘉莹的母亲和伯母给她读诵;母亲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专心相夫理家;姨母也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成了叶嘉莹姐弟的启蒙老师。叶嘉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叶嘉莹的整个童年,几乎全部生活在这座四合院里。院里共有四个孩子:叶嘉莹,她的大弟和小弟,还有堂兄。那个年代,男孩子们可以出门交游,而女孩子是不许出去的。她便捧一《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在房间里大声吟诵。有时临摹小楷的字帖,她记得她曾临摹过白居易的《长恨歌》,长诗中的故事令人唏嘘,韵律和谐委婉,她临摹不久便已经熟读成诵。
  ……




主编推荐

作品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叶嘉莹的曲折人生,诗化的精神情感和事业追求道路,非常深入仔细地探询和表达了古诗词在叶先生人生事业中的存在意义和独作用,描绘了叶先生为继承、研究和传布中华古诗词的美妙价值所花费的大量心血的付出故事。对青少年来说,了解叶嘉莹的人生故事,才会更加珍视中国古典诗词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精彩内容

  《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以报告文学来讲述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叶嘉莹先生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故事。叶先生在古典诗词研究上一个很突出的学术成果是,将诗词的美感特质归纳为“弱德之美”。以“弱德之美”反观叶先生一生,经历了国破之哀、亲亡之痛、牢狱之灾、丧女之祸,却能够遇挫不折,遇折不断,瘦弱之躯裹一颗强大的内心,同时传递出向上之气,这不正是“弱德之美”的好诠释?作为《中国精神》丛书之一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对象。

  《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是励志读物,也是特别的诗教读本。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曲折人生、诗化精神和事业追求,讲述了这位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为继承、研究和传播中华古诗词的美妙价值付出毕生精力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一位诗心不老、散发生命光彩的女先生,同时在她的指引下,走入诗词的大观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