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德广八十自述自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德广八十自述自选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66 4.7折 80 全新

库存6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德广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139039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0元

货号9868434

上书时间2024-09-0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分为“自述篇”“感悟篇”“慈善篇”“学术篇”四部分,较为全面、深入、立体地展现了杨德广这位“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称号获得者、“别具理论与实践风格的慈善校长”的形象。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弘扬老一辈教育家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精神,留存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杨德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

目录
第一篇  自述篇
  苦难童年,励志前行的动力
  中学生活,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大学生活,德智体全面发展
  “文革”受冲击,下放到东北劳动
  重返华东师大,调到高教局工作
  调任上海师大校长,任重而道远
  抓教学改革,顶住压力不放松
  针对学生“松、散、懒”,开展“充实教育”
  解决住房困难,让教职工安居乐业
  以绿气促人气,提振教职工精神
  发展教育产业,提高办学效益
  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奉贤校区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发展见成效
  到民办高校任职,探索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
  人世有所为,实现第三个梦
  发挥余热做慈善,我的第四个梦
  我从事高教研究的缘由和动力
  总结人生,很有收获感成就感
第二篇  感悟篇
  我的教育人生
  ——和大学生谈学习、工作和做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讲真话是我的学术责任
  ——与刘岚对话
  “活明白了”
  漫谈生命价值观
  百岁教育家潘懋元的精神世界
  我遇到过挫折和困扰
  常溪萍是我人生的榜样
  与谢晋导演合作办影视学院
  给仙逝妻子的一封信
第三篇  慈善篇
  资助贫困生是我的责任
  我的慈善观
  我为什么要做慈善
  我做慈善的动因和实践
  做一名“脱贫攻坚战”的战士
  雷锋精神指引我前行
  弘扬佛教文化推进慈善事业
  富人们,请善用你们的财富
  面对新冠疫情,我能做些什么?
第四篇  学术篇
  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教学领域中去
  关于建立教育市场的思考
  关于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学的思考
  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建立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于德育的地位首位和到位之探讨
  我国应建立老年教育学
  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吗
  ——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椎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及破解对策
  ——从一位中学校长发出“救救孩子”呼声谈起
  我国应着力于“超常”学生的选拔和培养
  ——兼论“钱学森之问”的破解
  要高度重视着力发展老年教育

内容摘要
     苦难童年,励志前行的动力 80年前,当我还在母亲肚子里时,父母亲就决定把我生下来后送掉。当时父母亲已经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家四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父亲在日本人的工厂打工,整天挨打受气;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如果不把我送掉,一家五口人将无法生存、生活下去。1940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傍晚,我来到了这个冰冷的世界。我响亮的哭声回荡在漏风灌雪的破屋子里,仿佛是对父母亲要把我送走的抗争。我出生5分钟后,母亲说肚子还在动,接生婆又接生出一个女婴——我的同胞妹妹。她哭声很小,显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劫难。产下“双胞胎”,而且还是“龙凤胎”,在当今社会是件大喜事,值得好好庆贺。然而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在受饥饿煎熬的穷人家,却犹如雪上加霜。 父母亲对突如其来的两个小生命闯入寒门,措手不及,忧心忡忡。由于营养不良,母亲没有奶水,只好用米汤、豆芽汤代替奶水喂我和妹妹。我一生下来,求生的欲望就很强,拼命地吮吸母亲的奶水,母亲忍着疼痛任凭我吸。我是在吸母亲的血呀,吸不出奶我就哭。母亲喂我米汤、豆芽汤,我都能喝完。妹妹身体很弱,吸不出母亲的奶水,就不吸了,米汤、豆芽汤也喝不了多少。父母每天看着我和妹妹发愁。两个月过去了,我天天哭着要喝奶,妹妹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父母商量了好几个方案:个方案是把我们两人都送掉,放在家中肯定养不活,但送给谁呢?谁家能接受两个孩子呀!第二个方案是把我送掉,因为我胃口太好,没有那么多东西给我吃,但我10岁的姐姐坚决反对,她说把男孩留下,女孩送掉。当时我5岁的哥哥身体不好,男孩留下将来可以增加一个劳动力。第三个方案是把妹妹送掉,于是我那可怜的妹妹,在出生三个月不到就被送人了,后来一直杳无音讯。 感谢姐姐、感谢父母亲把我留了下来。然而,送走妹妹并没有改变家庭的困境,一家五口人仍然无法在南京生活下去。我出生100天左右,我们全家流浪到江苏江宁县上坊村。从我有记忆起,父母亲总是从早忙到晚,姐姐、哥哥每天也跟着父母亲忙碌不停,但全家人始终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七八岁就开始下地劳动,经常上山挖野菜、敲小石子。姐姐出嫁后,哥哥和我的家务劳动更繁重了,我还经常跟着哥哥上山砍柴。哥哥15岁那年到上海做学徒,11岁的我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的四五月份,即青黄不接的时节,家中粮食早吃完了,麦子却还没有收割,我每天独自一人到野外挖野菜、砍柴,还要照顾比我小五岁的弟弟、照料重病的母亲。全家人在漫长的“黑夜”中生活着、挣扎着,除了春节过年的几天吃得比较饱以外,其他日子都要忍饥挨饿。一年四季,晚上从来没有吃过干饭,一锅稀饭中野菜占了一半,而且经常把豆渣当饭吃。冬天只吃两顿。我的一个弟弟生下后,因为母亲没有奶水,2岁时活活地饿死了,扔在村外专门丢死婴的“小鬼滩”上,结果被狼狗吃掉了。父母亲欲哭无泪,我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这是什么世道?这种日子何时熬到头?我家为什么这样穷?父母亲都是文盲,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总是说“我们家人命不好”,只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地生活。母亲的身体一直很瘦弱,平时吃得很少,总是让我们多吃一点。我多次说:“妈妈你也吃呀。”她总是回答:“我不饿,你们吃吧。”她不是不饿,而是省下来让我们多吃一点。这伟大的母爱,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由于积劳成疾、营养不良,母亲于43岁就离开了我们。母亲病重期间,姐姐、哥哥都不在身边,主要由父亲和我照料。临终前,她殷切地望着我,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要争气,要有本事。”这是母亲的遗嘱,当时我11岁,虽然不太懂事,但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我知道这是母亲对我的期盼,她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暗下决心,要到大城市去读书。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我有了个梦——“读书梦”。我就读的江宁县上坊小学,是一所由旧祠堂改建的农村小学,只有三问破旧的教室,两个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里读书的优点是没有家庭作业,回家就可以做家务。1953年小学毕业后,我到南京报考中学,由于小学教学质量差,所学的知识有限,结果没有考取。但母亲的“要争气,要有本事”的嘱托激励着我,促使我复习一年后,终于考取了南京市第九中学。 P3-4

精彩内容
杨德广教授是我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对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大学德育及教育改革发表了许多论著论文和新的观点,引起教育界的瞩目。他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本书稿是这些文章的精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

媒体评论
本书分为“自述篇”“感悟篇”“慈善篇”“学术篇”四部分,较为全面、深入、立体地展现了杨德广这位“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称号获得者、“别具理论与实践风格的慈善校长”的形象。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弘扬老一辈教育家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精神,留存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