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复东北的那一天:张希尧传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84
6.2折
¥
59.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万杰 张力炜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10769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9599242
上书时间2024-09-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万杰,女,1974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丹麦奥胡斯大学访问学者,兼任辽宁省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辽宁东北抗日联军史暨东北抗战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曾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人才、辽宁省中青年哲学骨干等称号。出版学术著作《救亡图存东北魂――东北救亡群体与西安事变》,在《抗日战争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学术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录
目 录
序 言 / 1
引 言 / 1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的爱国斗争
一、立志为尧舜 / 9
二、 “六一〇运动的干将” / 13
三、在西丰县立中学任教 / 19
四、协助车向忱开展平民教育 / 24
五、参与发起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 / 32
六、同日本的毒化政策做斗争 / 38
七、积极参与国民外交活动 / 42
第二章 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一、亲历九一八事变 / 51
二、担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执委 / 56
三、组建东北学生军 / 61
四、送战友秘密出关 / 66
……
内容摘要
章 九一八事变的爱国斗争
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此,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生长在这个极其动荡、变革的时代,青年张希尧树立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早在学生时代,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声援五卅运动等爱国运动。考入东大后,在爱国人士车向忱、阎宝航等人的影响下,他带领东大学生推广平民教育、提倡国货、拒毒销烟、宣传国民常识,开展外交斗争,成为东北大学从事救国运动的核心人物。学生时代的张希尧与其他爱国进步人士一起,试图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之途径来拯救危亡中的中国。
一、立志为尧舜
190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张希尧出生于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房木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他在兄弟们当中排行老二。兄长张德恩,在家协助父亲掌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土。弟弟张德润(后改名张雅轩、张金辉),比他小6岁,后来跟随他上学、抗日、入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实际上,张希尧的祖籍在山东西北部的掖县(今莱州市)。晚清年间,由于山东遭受灾荒,张希尧的曾祖父张克训不得不带着四个儿子,靠着打铁的手艺从掖县一路走到辽宁岫岩县小木古峪,在那里落了户。1912年,张希尧6岁那年,他的祖父张明钟带着全家十几口人,从岫岩县迁往西丰县(边外)的房木镇房木村落户,在当地开了铁匠炉,起名“福发”。张家店铺的门口悬挂着灯笼,上面写着“福发炉记”几个字,有些口袋上也印有“福发炉记”的字样,这些字通常是用墨汁打印上的,也有手描上去的。张希尧家在西丰县房木镇落户的头几年,一直以打铁为主,家里的男人们每天很早就起来,为过往的马车钉马掌。由于全家男人都打铁,他们的手掌变得很厚实,乡亲们管他们叫“张家父子兵”。后来,老张家因打铁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始买地、种地,逐渐转为以务农为主。
为了积攒钱财置地,张希尧的父亲和叔父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处处精打细算,克扣得很紧。张希尧少年时帮着家里放猪,冬天脚后跟受冻,裂开的口子像小孩儿嘴那么大,从里往外渗出血水。即便这样,家里为了攒钱,也舍不得给他买双乌拉,他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缝制了一双布袜子,在外面涂上一些桐油用来御寒。张希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历练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后来常说:“咱从来也没有那么好地过过,咱什么都能吃,什么都能过。”这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工作不怕困难、不惧艰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张希尧人西丰县立房木镇两级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西丰县很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初小的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读经,以及体育、音乐、美术,高小还多了历史、地理、格致(即自然常识)等科目。张希尧念书刻苦用功,加上他天资聪颖,每次在班里的考试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少年时,他还喜欢吹小号,在学校当上了鼓乐手的领队(当地人叫“号答儿”)。后来,他到西丰县中学读书时,一直都把小号带在身边,只要有空儿,就到离学校不远的小南门练习吹号。
1919年春,张希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丰县专享一所中学――西丰县立中学。这所中学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据1938年的《西丰县志》记载:“校址校舍占用(西丰县城)南康街新建筑之游民习艺所房舍。”当年在校园里栽种的几棵柳树如今还在,树干粗壮得很难用手臂环抱。张希尧入学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个以爱国青年学生为先导,工人、商人、市民等小资产阶级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消息传到西丰县后,张希尧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张希尧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增强了反帝爱国的思想观念,他立志要像古代的尧、舜那样爱国爱民,并决定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德厚改为希尧,以此明志。
张希尧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平均地权”的思想。有一年,村里老范家种的地顶占了他家的地头儿,两家为地界争执不下,甚至还打起了官司。张希尧知道后,便劝说自己的父亲,宁可吃点亏也不要和老范家打官司。很初,张希尧的父亲不依不饶,他就再三劝说,并将以后要平均地权的思想向父亲讲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父亲也不想让两家因为争执地头儿而结下怨恨,终于同意撤了官司,把地头儿让给了老范家。
在乡亲们的眼里,张希尧是个古道热肠、爱帮助人的青年。有一年冬天,他从县立中学回家过寒假。一天半夜,他迷迷糊糊地听见房木北大河那边传来一阵阵“啪、啪”甩马鞭子的声音和车把式的吆喝声。原来是几辆去开原卖粮食的大车,被河面上冻结的“冰坎子”挡住,挤成一团,无法通过。张希尧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领着家里的伙计跑出去,帮着砍河冰、清路障,一直到卖粮的大车顺利地通过后,才又回家躺下继续睡觉。
中学时代的张希尧便接受了革命思想,伸张正义,敢于同强权斗争。1922年,同学们发现西丰县立中学校长贪占学生伙食费,但由于畏惧他的权位,敢怒而不敢言。张希尧挺身而出,发动全校6个班300多名同学集体罢课抗议,要求县里对校长的贪污行为做出处理。由于全校学生行动一致,在县里引起震动,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县教育局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将这位校长撤职,并且追回了赃款。而张希尧却因为带头组织学生罢课被学校除名,不得不改到邻县的开原中学就读。他为了同学们的利益,不怕个人遭受打击报复,这种正义和勇敢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在他离开西丰县立中学的那天,不少同学都出来为他送行,还有人甚至落下眼泪。年轻的张希尧在这次罢课斗争中不仅爱憎分明,还表现出不凡的组织能力,这在他后来的抗日救国斗争中日渐突出。
P7-13
主编推荐
他被称为东北大学*出色的演说家,爱国学生运动中的核心人物。
他在张学良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支持下,参加创建并领导了一支特殊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学生军。
他是中国东北支部、中共东北党务工作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是东北救亡运动的组织者、联络者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他就是张希尧。
本书浓缩了一段抗日复土的东北救亡运动史;浸透着一位革命青年的拳拳赤子爱国心。
精彩内容
本书介绍了张希尧由东北大学一个爱国学生,经过九一八事变,流亡关内抗日救国,逐步,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北方局直接领导下,负责东北大学支部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在沈阳病逝的短暂却光荣的一生。全书遣词朴素,层次清晰,浓缩了革命先辈不屈不挠、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浸透了一个普通学生在民族危亡之时表现出的拳拳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对深入研究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史,东北抗战史,九一八事变史等提供了文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