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
  •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9.32 6.0折 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延复,钟秀斌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8587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031781

上书时间2024-09-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延复(1928—2013),清华大学著名校史研究学者、教授,籍贯山东黄县( 今龙口市),1928 年生,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主要著作有《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纪念文集》《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图说老清华》《清华传统精神》《清华的大师们》《清华园风物志》《马约翰体育言论集》《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西南联大部分)》等;合著出版《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梅贻琦画传》;另有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教育史、人物传记领域文章200 多篇。
  钟秀斌,资深媒体出版人,籍贯江西玉山,1969 年生,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发行总监、《中国企业家》丛书编委,《IT经理世界》杂志社编辑、社长助理,《计算机世界》报华南市场版主编,《互联网周刊》应用刊主编,《中国化工报》报社记者、编辑、经济科技部副主任。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500 多篇文章;编辑出版《未来30 年中国改革大势》《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大学者》《顾毓琇:中国的文艺复兴》《李四光和他的时代》《茅以升:通往现代化之桥》;合著出版《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梅贻琦画传》;合译出版《管理百年》。

目录
序一 没有死亡  顾毓琇 
序二 我所知道的梅贻琦校长  许渊冲 
序三 纪念梅贻琦校长  何兆武 
序四 梅贻琦校长与西南联大  潘际銮 
序五 致敬三不朽的现代圣人  陈力俊 
序六 宽容大道的梅校长  丘成桐 
序七 “自愿者” 黄延复 

第一章 格物致知
第一节 - 寒门贵子
第二节 - 西学东渐 
第三节 - 诗书传家

第二章 初登教坛 
第一节 - 吾爱吾庐 
第二节 - 良师益友 
第三节 - 广泛参与

第三章 崭露头角 
第一节 - 民初教育 
第二节 - 早岁清华 
第三节 - 出掌教务 
第四节 - 代理校务

第四章 清华盛世 
第一节 - 历史背景 
第二节 - 临乱就职 
第三节 - 六年胜治
第四节 - 通才教育

第五章 中流砥柱
第一节 - 联大壮歌
第二节 - 教育天问
第三节 - 时代绝唱
第四节 - 联大副业

第六章 乱世磨难
第一节 - 天明风定 
第二节 - 重庆之行 
第三节 - 复员大计 
第四节 - 重回北平 
第五节 - 阴云密布 
第六节 - 动荡清华

第七章 台湾功业 
第一节 - 出走前后 
第二节 - 寓美六年 
第三节 - 台湾七年 
第四节 - 余韵哀荣

第八章 修己安人

后记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腊月初八)生于直隶(今河北)天津城内照壁胡同(天津市红桥区,胡同南侧紧邻南开区)。这一年,容闳61岁、张之洞52岁、马相伯49岁、张百熙42岁、康有为41岁、严复35岁、严修(字范孙)30岁、蔡元培21岁、梁启超16岁、张伯苓13岁、黄炎培11岁、周诒春6岁、茅以升和蒋梦麟3岁,竺可桢、陈寅恪、晏阳初、胡适与陶行知均晚一二年出生。这些人在中国近代教育目前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基本构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脉络的群星谱系图。梅贻琦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梅贻琦祖籍江苏武进,远祖曾为明初重臣,后迁徙至天津,为滓门望族,肩负守卫天津卫重责。他出生时,家境似尚可以,他本人曾用“非甚宽裕”四字形容。曾任燕京大学校长,比梅贻琦小1 1岁的五弟梅贻宝曾回忆说:“诸兄姐每人都有一位奶妈。”随着时间推移,梅家每况愈下。据他的夫人韩咏华回忆,贻琦父母生五男五女,他居长,自幼忠厚老成,读书之余,常常帮助父母做事。比如,因人小个矮而踩着小板凳帮父亲记账,协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尤其是抱着贻宝小弟喂食。 1900年,他11岁时,随父母至保定避庚子之乱,秋季返津,父亲失业,家中生活无着,每餐玉米面都得限量,孩子们经常半饥半饱。梅贻宝回忆说,到了他出生时,只可一切从简,奶妈免聘了,母亲乳水不足,则佐以糕干,“成分大都是米面粉略放些糖而已”。当梅贻琦10多岁时,“抱着婴孩贻宝喂糕干乃是他家庭作业之一项”。由给弟弟喂糕干到梅贻琦留学回国这十几年,是梅家最艰难的一段。“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他父亲的收入有限,家里人口可观。一切周章挪补,都要母亲伤脑筋,梅贻宝一直到十几岁才穿上一件专为他做的新袍子。 梅家历代均为诗书人家。梅贻琦父亲梅曾臣中过乡试,对其子女均以诗书为第一要求。梅贻琦说:“家境非甚宽裕,但对于吾兄弟五人之教育必尽力成全,琦姊妹亦五人,最小者亦能毕业于师范及南开大学。”梅贻宝说:“家境虽然清苦,人口虽然众多,父亲却咬定牙,叫每个儿子受教育。后来天津开办了女子学校,他叫两个未出嫁的女儿亦上学校。” 贻琦自幼聪颖,记忆力强,熟读经史,且善背诵。有位外国同事称他为“博闻强记的中国儒士”,他的同事回忆说:“他有一次对我们说,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错漏,他可以接背任何章节(He once told us that if we would repeat any line from the old Chineseclassics,he could soon repeat the passage ffom where we left out)。”从梅贻琦留下不多的文字作品中,不难发现他的国学根底深厚,很显然是从蒙学时期就奠定了的。 一、南开新学 梅贻琦出生在19世纪末期,成长于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大清帝国内乱不已,民不聊生;外辱不断,列强环顾。大清王朝风雨飘零,摇摇欲坠,传承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国显然奄奄一息了。多难兴邦!在这样的环境,总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中华儿女,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心怀苍生,心忧天下,孜孜不倦地为国为民寻找出路,前赴后继,最终找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之光——科学与民主。因此,科学救国、教育兴国,成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的伟大追求。这些领风气之先的民族精英们,在当时社会基本上属于离经叛道之辈,不仅仅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正是这些人的坚忍不拔与不懈努力,为在黑暗中挣扎的中国带来了真理和希望。 1904年,15岁的梅贻琦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堂,成为有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高足。南开学堂的前身是严修(字范孙)先生创办的严氏家塾,时称私立中学堂,1905年后改称敬业中学堂,严修聘张伯苓任监督(校长)兼教授数、理、化及英文等科目。开办两年后,教学声誉日隆,求学者日众,原校舍已不敷使用。经张伯苓斡旋,天津富商郑菊如捐赠天津南开洼田产十多亩重建校舍,1907年9月建成新校,遂改校名南开中学堂。梅的夫人韩咏华对此有清晰的回忆:1904年,月涵15岁,以世交关系进入严范孙家塾(天津南开学堂的前身),和严氏子弟一同读书。严范孙为清末翰林,曾在贵州为官,后回天津做寓公,因族中子弟众多,办了一个家塾,收自己家中和亲友及世交的子弟入学,聘请张伯苓先生为主要教师。张先生教理科,又聘请了其他几位教师教别的学科,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私塾,已初具学堂的性质。这个家塾起名为“敬业中学”,后来,男生迁入南开区的新校址,遂定名为南开学堂,张伯苓先生被正式任为校长。梅贻琦与金邦正(仲藩)、卞肇新、张彭春、李麟玉等人均为南开学堂第一期学生,成绩优秀,一直是张伯芩先生的高足。P8-11

主编推荐
1.特殊的梅贻琦传记,特殊的清华校史。梅贻琦是庚子赔款后的第一届清华留美生,回国后即工作、服务于清华,直至成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的生活、事业、活动全部围绕清华。因此,梅贻琦的生平几乎等于半部清华校史。 2.教育家梅贻琦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的大学教育理论,影响了几个时代。要理解清华、理解梅贻琦、理解中国教育,必须了解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3.梅贻琦主政时期的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群星闪耀”,创造了中国教育目前的神话,培养了大量各领域人才。充分说明了梅贻琦教育理念的成功。 4.本书作者之一黄延复先生是清华校史专家,一生研究清华校史,半生研究梅贻琦。除了多位大师的长文推荐,100岁的历史学家何兆武与72岁的有名数学家丘成桐还亲笔为本书题写书名。 5.本书汇聚清华档案资料、校史资料,西南联大档案,梅贻琦日记手稿、书信、笔记等,资料丰富,信息含量大,是难得的教育史料与近代历史材料。 6.从梅贻琦与清华的角度覆盖1909年到1962年的中国历史(包含早期清华留美预备班、军阀时期、民国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复校时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谲云诡。 7.40张珍贵历史照片(部分首次面世),尽览一代教育家毕生风采;不同时期的合影,彰显一代大师、一个时代的风华。

精彩内容
这是一本清华“终审校长”梅贻琦先生的画传,图文并茂描摹一代教育家为清华服务的一生。他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清华以及中国的教育事业,真正践行了一位教育家的理想与信念。他的大师论、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思想,是取得这些成就的理论基础。本书系统介绍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同时从梅贻琦个人品质诸如德风、学问、志节、文采诸方面,来展现梅贻琦这位知识分子楷模的风华。梅贻琦的个人品格和道德风范,在过去和现在的“并世诸君子”中,堪称典范。梅贻琦的一生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他是 “三不朽 ”式的现代圣人,属于清华,也属于中华民族。他是中国教育的一盏灯。

媒体评论
1.特殊的梅贻琦传记,特殊的清华校史。梅贻琦是庚子赔款后的第一届清华留美生,回国后即工作、服务于清华,直至成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的生活、事业、活动全部围绕清华。因此,梅贻琦的生平几乎等于半部清华校史。
2.教育家梅贻琦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的大学教育理论,影响了几个时代。要理解清华、理解梅贻琦、理解中国教育,必须了解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3.梅贻琦主政时期的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群星闪耀”,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神话,培养了大量各领域人才。充分说明了梅贻琦教育理念的成功。
4.本书作者之一黄延复先生是清华校史专家,一生研究清华校史,半生研究梅贻琦。除了多位大师的长文推荐,100岁的历史学家何兆武与72岁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还亲笔为本书题写书名。
5.本书汇聚清华档案资料、校史资料,西南联大档案,梅贻琦日记手稿、书信、笔记等,资料丰富,信息含量大,是难得的教育史料与近代历史材料。
6.从梅贻琦与清华的角度覆盖1909年到1962年的中国历史(包含早期清华留美预备班、军阀时期、民国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复校时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谲云诡。
7.40张珍贵历史照片(部分首次面世),尽览一代教育家毕生风采;不同时期的合影,彰显一代大师、一个时代的风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