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写光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写光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91 4.8折 68 全新

库存5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明珠著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25949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3451344

上书时间2024-09-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孔明珠,生于上海。茅盾内侄女。原《交际与口才》执行主编。上海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会员。2013年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散文奖。2015年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主要作品有《东洋金银梦》《樱花儿女》《孔娘子厨房》等。



目录

第一辑 纸相遇

003 读经典就是读作家

006 鲁迅与茅盾留下的文化地标

010 韬奋两篇非虚构译述的连载

020 韬奋拟“求人启事”

024 得父亲初版书《秋窗集》记

030 四鳃鲈鱼,旧时文人交往的雅媒

035 乐读汪曾祺

038 饶平如:只有儿童的心才会上天堂

043 叹着气,想念你—重读《包法利夫人》

046 周克希:翻译太美,普鲁斯特太长

052 村上春树的“林译”世界

057 林少华的真、痴与书生气

062 他们为父辈立传

066 诗情弥漫《童年河》

071 好舌头与艺术—读《日本味道》

075 金阁寺与《金阁寺》

078 读任璧莲短篇小说

081 任璧莲、卢学溥与茅盾

087 裘山山散文的魅力

092 沈嘉禄写《上海老味道》

095 偷师《食鲜录》

098 《野芒坡》的写作密码

102 咪咪噜的忧伤如此美丽

105 慢慢喜欢你,程乃珊

109 想念宁波老味道

113 燕子李娟

116 喜爱阅读的日本人

121 从小津电影看日本人隐忍功夫

124 这生生不息的大地呀

128 写作是一种生理现象——与《上海文化》主编吴亮对谈

141 我的非虚构文学写作

第二辑 梦相见

149 那年,去北京送别姑父茅盾

157 茅盾、孔另境、孔令杰三位少小离家乌镇人的乡愁

163 韬奋先生的婚姻和爱情

167 去乌镇见木心先生

175 “我现在很想念你”

179 正直善良的你

182 丰一吟阿姨

191 躲在信后的母亲

194 施蛰存住了半个世纪的“北山楼”

199 赏花的审美起源于童年

202 本人特长

206 四川北路小文艺

210 爱书人都有开书店的梦想

213 那一场场家宴

223 绍兴路上的青葱岁月

237 左泥老师

241 送别刘绪源

247 日本浴衣的故事

254 衡山路 598 号

258 上海蜜梨

263 摆渡去奉贤

268 “老上海”吃西餐

第三辑 情相系

275 上海一直这么美

281 空间奇妙、光影透叠的花鸟新世界

287 端午之味粽子香

290 来一勺糖桂花,人与花心各自香

294 我爱水蜜桃

297 冰淇淋,苦夏中的神奇之光

301 爵士酒吧这种近在咫尺却又陌生的地方

304 我的家乡乌镇

307 乌镇老茶客

311 烂漫如圣塔莫妮卡

315 在美国开有机餐厅

319 圣安东尼奥——德州最浪漫的地方

324 可丽饼大叔

327 到 LA 去山上住

331 丹麦童话岛

335 九份暮色

339 蛎岈山奇景

342 我从沿街的窗户望出去

345 爱神花园醒了

349 此是春来第一鲜




内容摘要

韬奋先生的写作投稿是从英文翻译开始的。

1912 年父亲携韬奋来到上海,17 岁的他进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读书。南洋公学在注重工科之外,积极提倡研究国文,英文的教学水平除了圣约翰大学,就是这老牌的南洋公学。由是,韬奋的国文和英文在中学里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入学几个学期后,韬奋的经济就陷入了绝境,家里没钱资助他交纳学费和生活费了。一天在学校的图书馆他偶然翻看《申报》的《自由谈》栏目,见刊登着请作者领取稿费的通知,不觉惊喜,决定投稿。一个中学生能写什么,写什么才能换来钱呢?聪明的脑瓜子一转,想到自己的特长—英文。

韬奋到学校图书馆,从英文杂志上寻找选题,选译短小精悍有关健康卫生的方法或科学上有趣的发明等内容,投到《申报》。几次石沉大海,他不泄气, 继续抽出时间译稿、投稿。终于有一天在《申报》上看到了自己的“大作”和自取的笔名“谷僧”。

现在看韬奋先生当时的投稿选题,不难发现他与生俱来的个性,有主见,很少偏见。那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实用的健康信息给尚处在封建思想十分浓厚,消息相当闭塞环境中的中国人一种冲击,获得一种打开窗户豁然开阔视野的效果。

在南洋公学读到大二,韬奋转学考入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使韬奋如虎添翼,可是金钱的压力迫使他既要“节流”,又要“开源”。到图书馆打夜工,辅导考高中的学生做家教,写作投稿组成了韬奋自我救穷的三部曲。

韬奋大学毕业后去上海纱布交易所担任英文秘书,同时去《申报》兼职翻译英文信函,并译介了大量英国、德国、美国有关职业教育和指导的著作。直至中华职教社聘请韬奋当编辑股主任,从此以编辑取代投稿者身份,更多地介绍国外文化生活方面的先进方法,走上职业之路。

韬奋于 1926 年 10 月接办《生活》周刊,担当主编,在韬奋先生的著作中,有关编辑思想和出版方针的文字很多,历来为国内出版人所重视。对于《生活》周刊的编辑方针, 韬奋担负起主编的责任以后在《本刊与民众》一文中称:“至于文字方面,本刊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1926 年的上海风雨飘摇,韬奋“向来并未加入任何党派, 我现在还是如此”,但是“我服务于言论界者十几年,当然有我的立场和主张”。由于韬奋大众文化的立场,《生活》周刊上发表了大量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韬奋每天要花半天时间看读者来信,答问,及时调整选题。《生活》周刊在他刚接手时的印数是 2800 份左右,大多属于赠送性质,在韬奋先生的努力下印数不断递增,4 万、8 万一路上涨,最高峰时印数达到 15.5 万份!

我发现,在发行量逐渐增多的最初阶段,两部韬奋译作连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两本书是《一位美国人嫁与一位中国人的自述》和《一位英国女士与孙先生的婚姻》。

韬奋在《本刊之又一特色》一文中说到:“本刊为便利读者阅读起见,向来所采用的文字都以一期能登完的短篇为原则。不过最近有几位爱读本刊者建议,以为短篇精警的文字固属重要;然最好能有一种按期继续登载的有趣味的长篇著述,使读者对于本刊有一种继续不断的趣味。”韬奋采纳了读者建议, 很快在杂志上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韬奋亲自翻译了《一位美国人嫁与一位中国人的自述》(美, 麦葛莱著),于 1927 年 2 月 27 日在《生活》周刊第 2 卷第 17期开始连载,至 1927 年 12 月 25 日第 3 卷第 8 期止。署名邹恩润译。选择理由是:“这篇内容极有兴趣,很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意味,而又属真确的事实,毫无捏造;且可由此窥见中西生活习惯异同利弊的一斑,又很有价值。”

韬奋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很大,思想比较开放,还在于他语言上的优势,对于国外信息特别重视。平常遇见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总是喜欢问外国政治社会近况,“一则可以藉此略悉各国最近情形,也许可以由此稍明世界大势;二则也许可以供我国社会参考或比较。对于个人修养方面,亦可以扩大胸襟, 放远眼光”。

《生活》周刊原先是职教社办的,主要传播职业教育消息和一些帮助读者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文章。韬奋接手后,对内容作了很大的改革,但是主题还是紧紧围绕着“生活”两字。韬奋见识广,却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每每搜集到对国人思想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会快乐到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马上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做成小文章发表,而不搞单纯的拿来主义。对上述这位美国女人嫁给中国男人的故事,韬奋敏锐地发现到他们相恋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婚姻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 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启发意义,随即快速翻译,立即连载, 并热情高涨地撰写“译余闲谈”。

韬奋此选题连载与同期的鸳鸯蝴蝶派报刊《紫罗兰》《良友》《礼拜六》等相比,视野更开阔,站得更高,印证了他“力避‘鸳鸯蝴蝶派’的颓唐作风,而努力于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 的选材宗旨。

在形式上,《生活》周刊是 4 开小报,翻译小说连载被放在末尾。每篇文字 1800 字左右,再加上 500 字左右的“译余闲谈”。在“译余闲谈”中,韬奋充分发挥社会评论专长,针对此段文章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作点评,文字十分洒脱、俏皮、尖锐,以中国现状和美国相比较,抨击落后封建制度,呼吁社会文化的进步。

相隔一年,韬奋先生又翻译了《一位英国女士与孙先生的婚姻》(美,露易斯•乔丹•米恩著),附“译余闲谈”,载1928 年 1 月 1 日《生活》周刊第 3 卷第 9 期,连载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多,至 1929 年 4 月 28 日第 4 卷第 22 期,署名同样是邹恩润译述。

邹恩润是韬奋先生的原名,韬奋说,因为《生活》周刊当时发行量不高,经营比较困难,稿费很低,没钱请当时的名家赐稿,只有自己赤膊上阵,一人分身起了甲乙丙丁六七个笔名来抵挡各个门类的需要。在翻译方面,用的是“邹恩润”。

沈钧儒回忆韬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您译外文最快, 一边看一边写,像在抄自己做好的文章一样。您译《苏联的民主》和《从美国看到世界》两书的时候,我常常坐在您桌旁。我说, 韬奋,不要妨碍了您,您总说,不要紧,不要紧,一面就很起劲地讲解给我听,一面仍是笔不停地写。”

《一位美国人嫁与一位中国人的自述》是一部美国女性写的纪实作品。韬奋在附志中说:“这篇纪事里面所说的都是事实。不过两位主人翁梁章卿与麦葛莱女士都是隐名,不是原来的真姓名。这位男主人翁曾经教过我英文文学,是我的一位很敬佩爱重的先生,女主人翁当然是我的师母,不过这位师母作这篇

《自述》不用真名,我也不便替他们宣布。好在我们重在事实, 姓名倒也无关紧要。”

时隔八十多年,我们这些已经争取到了“适宜的环境”, 基本达到了婚姻自由境界的人,回过头去看当初封建制度下套在旧式婚姻观中的人,韬奋提供给民众的是怎样的连载故事呢?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21 岁的海外留学生,非常优秀,他爱

上了19 岁的美国女孩,利用拜访邻居的机会得到她父母的欢心, 继而想方设法接近她,渐渐由友谊发展为恋情。可是中国大家族方面已为男孩在国内家乡结下儿女亲,力阻他们的婚事。经过一番斗争,这对中国男人和美国女人终于结成眷属,然而面临拒讨小老婆、回乡探亲、婆媳相处、适应中国礼仪等种种困难。在爱的感召下,这对异国夫妻一一克服,生下三个混血儿。不幸的是当上美国领事只一个星期,丈夫患伤寒去世。

^



精彩内容

本书为“蠹鱼文丛”之一种。作者孔明珠为茅盾内侄女,中国作协成员,近年来以《孔娘子厨房》知名,本书则汇聚了作者有关读书与写作两大类的文字,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纸相遇”,涉及有关读书与写作的篇章,是作者读书创作的心得体验;第二辑“梦相见”,怀念父母、师长(茅盾、施蛰存、木心、丰一吟等),追忆旧时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三辑“情相系”,则是有关旅游见闻、日常生活的小短文,更容易与一般读者产生共鸣。全书具有一定可读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