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 绪论2
第二章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与生理5
第一节 鼻的应用解剖与生理5
第二节 咽的应用解剖与生理11
第三节 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14
第四节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18
第三章 耳鼻咽喉基本检查法26
第一节 物理检查法26
第二节 内镜检查法30
第三节 嗅觉检查法30
第四节 听功能检查法30
第五节 前庭功能检查法33
第四章 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35
第一节 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5
第二节 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7
第三节 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8
第四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40
第五章 耳鼻咽喉疾病的病因病机概述42
第一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病因42
第二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主要病机43
第六章 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要点46
第一节 鼻部疾病的诊断要点46
第二节 咽部疾病的诊断要点47
第三节 喉部疾病的诊断要点48
第四节 耳部疾病的诊断要点48
第七章 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概要50
第一节 鼻部疾病治疗概要50
第二节 咽部疾病治疗概要51
第三节 喉部疾病治疗概要53
第四节 耳部疾病治疗概要54
第八章 耳鼻咽喉科常用外治法56
第一节 鼻部常用外治方法56
第二节 咽喉部常用外治方法59
第三节 耳部常用外治方法59
下篇 各论
第九章 耳鼻咽喉科常见急危重症62
第一节 耳鼻咽喉异物62
异物入鼻62
骨鲠64
异物入耳69
第二节 耳鼻咽喉面颈损伤71
鼻损伤71
耳损伤73
咽喉损伤74
颌面损伤75
颈部损伤76
第三节 呼吸困难79
第四节 吞咽困难83
第十章 鼻部疾病87
第一节 鼻疔87
第二节 鼻疮88
第三节 鼻疳90
第四节 伤风鼻塞92
第五节 鼻窒94
第六节 鼻槁96
第七节 鼻鼽98
第八节 急鼻渊101
第九节 慢鼻渊103
第十节 小儿鼻渊105
第十一节 鼻息肉107
第十二节 鼻衄109
第十一章 咽部疾病113
第一节 急喉痹113
第二节 慢喉痹114
第三节 急乳蛾117
第四节 慢乳蛾119
第五节 喉关痈121
第六节 里喉痈123
第七节 侧喉痈124
第八节 颃颡窒塞症127
第九节 鼾眠症129
第十节 梅核气132
第十二章 喉部疾病135
第一节 会厌痈135
第二节 急喉喑137
第三节 慢喉喑139
第四节 急喉风141
第五节 喉息144
第六节 咽喉反流病146
第七节 肝郁失音149
第十三章 耳部疾病152
第一节 耳疖152
第二节 耳疮153
第三节 旋耳疮155
第四节 耳癣156
第五节 耳膜疮158
第六节 耳火带疮159
第七节 急脓耳161
第八节 慢脓耳164
第九节 脓耳变证166
耳后附骨痈167
脓耳面瘫168
脓耳眩晕170
黄耳伤寒173
第十节 耳胀耳闭175
第十一节 暴聋177
第十二节 久聋180
第十三节 耳鸣183
第十四节 耳眩晕187
第十五节 耳面瘫191
第十六节 肝郁耳聋194
第十四章 耳鼻咽喉的疫毒性疾病197
第一节 白喉197
第二节 耳鼻咽喉颈部痨瘵199
第三节 艾毒在耳鼻咽喉头颈部的表现与诊治202
……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中医耳身明破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明艰各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族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耳鼻咽喉位居人体头颈部,具有狭小细长弯曲幽深的特点,其与内在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功能特殊、病理变化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在中医学领域中独具自己的专科特色。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学习及临床应用,需不断强化中医整体观念,强调局部与整体相互作用关系,以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为基点,合理汲取现代诊疗技术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达到有效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历程
夏商时期,人们对耳鼻咽喉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耳”、“疾言”等记载。从文字结构及其意义上来看,当时已经知道耳能听声音、鼻有嗅气味的功能,并有耳鼻咽喉病症的初步记录。
西周时期,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已认识到耳鼻咽喉疾病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如《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活跃阶段,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亦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发展,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就分散记载了不少耳鼻咽喉疾病的防治经验。如《左传·信公二十四年》提出“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的最早定义。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常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其中涉及耳鼻咽喉方面的内容有多处,尤其是这一时期产生了系统论述并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巨著《黄帝内经》,它关于耳鼻咽喉方面的论述亦是相当丰富。例如,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窍,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如《灵枢·五阅五使》指出:“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循经反映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灵枢·本神》谓“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气厥论》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暇疾病的技巧,如《灵枢·刺节真邪》谓:“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便,其声必应于针也。”《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耳、鼻、明喉等部位的解剖进行了更全面而具体的论述。
……
精彩内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包括绪论、耳鼻咽喉应用解剖与生理、耳鼻咽喉基本检查法、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耳鼻咽喉疾病的病因病机概述、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断要点、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概要、耳鼻咽喉科常用外治法;下篇为各论,详述50 余种耳鼻咽喉临床常见疾病;并附常用方剂索引,以供读者进一步查阅。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