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的诞生
  • 中华文明的诞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文明的诞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0.68 6.2折 4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尾形勇,[日]平势隆郎

出版社海峡书局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6709816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1841861

上书时间2024-09-0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为中公文库《世界の历史》丛书第二册,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三国的中国文明的诞生纪。作者为东京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尾形勇、平势隆郎。全书重新挖掘审查古代史书,多从考古学材料和出土文物等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历史。大部分段落,作者没有像编年史写法一样按部就班讲述史实,甚至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笔带过。反而总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话题,关系到“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的节点,展开大段的论述。



作者简介

尾形勇,1938 年生于爱媛县。1962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历任北海道大学助手,山梨大学专任讲师、助教授、教授,东京大学教授,立正大学教授,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东亚史。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的“家”和国家》《东亚的世界帝国》《中国历史纪行》等。

平势隆郎,1954 年生于茨城县,毕业于东京大学。历任鸟取大学副教授,九州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中国古代史。出版专著《新编 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序章》《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从天文与历的考察出发》《左传史料的批判性研究》《八纮是什么》《〈春秋〉和〈左传〉》《史记的“正统”》《“仁”的原义和古代的数理》等。

【译者】

黄忠,1978 年生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早稻田大学短期访学,现任教于河北工业大学。

程文明,1973 年生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在《日本学刊(CSSCI)》《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出版译著《大清帝国》。



目录

导言—文明的摇篮

中国——她多彩的光芒 / 1

黄色的大地 / 6

第一部分 新石器,殷,周—家族秩序的瓦解

1 写在阅读本书前半部分之前Ⅰ—天下与正统 / 10

2 写在阅读本书前半部分之前Ⅱ—原中国的制度与理念 / 27

3 新石器时代 / 51

4 殷王朝与周王朝 / 63

5 春秋战国时代 / 83

第二部分 皇帝一统天下

6 边境的霸者—秦的兴起 / 155

7 天下一统—秦始皇的出现 / 175

8 都城长安—汉帝国的建立 / 202

9 登峰造极的汉帝国—从西汉到新朝 / 226

10 洛阳的盛衰—东汉 / 247

11 三分天下—三国时代 / 264

参考文献

关系年表



内容摘要

研究中国古代的基础文献,首先当数公元前2世纪由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本书也引用了《史记》的多个事例。但是,《史记》所记的纪年,多为君主在位纪年,对照《史记》年表会发现,同样的记事有多个不同的年代。

《史记》有春秋时代的“十二诸侯年表”和战国时代的“六国年表”。这些年表可以总览多国君主的在位纪年。用各国君主的纪年,把各个事件转换成西历,则随处都会产生矛盾。从公元前9世纪的共和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为止的记事当中,近三成的记事有多个纪年。从这个数值可以看出,矛盾背后存在结构性的错误。

据笔者的研究,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错误地判断了君主纪年的元年从何时开始。

中国早期,与日本的昭和、平成一样,前君主死后新君主立刻即位,同时称元年。但在战国中期,前君主去世的当年依旧使用前君主的纪年,而到次年正月称元年,即开始使用逾年称元法,并逐渐普及。《春秋》和《左传》根据逾年称元法转换和总结了鲁国君主的年代。其后,到了《史记》编纂的年代,此前汉文帝时期的纪年整理误把逾年称元法当作自古有之的做法来加以整理。立年称元法的纪年比逾年称元法的纪年在数值上要多出一年,因此如统计君主死去的年份,其结果是每一代的偏差都被叠加。《史记》编纂在孔子死后哪一年,可以从《春秋》日食历记录的研究中得知。而君主去世年份的统计结果比孔子去世到秦始皇统一期间的年份要多,故必须削减各国的纪年数。后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减去十年,也有把五年看作是三年、二年的误记(五与三、二字形相似)的做法。

(二)不了解各国历法上的正月并不相同。

前面我们说过,春秋以前的记事多数是在战国时代整理的,又经过了汉文帝时期的整理,后编纂《史记》。此时,皇帝的历法是统一的。由此产生了“上古的周代历法也是统一的”这一误解。在战国时代以来记述的基础上讨论周王朝及其政治结构,时人主观认为春秋战国时代都使用了周的历法。即使有矛盾,也被当作特例。事实上,从战国中期以前观象授时历(肉眼观察星星的位置来确定时间)的时代开始,正月放在哪个位置,因各国而异。某国的十二月在别国已是新年正月的例子并不少见。从战国中期开始使用能计算至未来的新历法后,根据冬至月是何月这个标准,还产生了三种历法。例如,西历公元前322年年末的冬至,楚(冬至月固定为二月)已是新年二月,魏(冬至月固定为十一月)是旧年十一月,赵(冬至月的下下个月固定为正月)则是旧年十二月。因此该冬至日的记事在楚、魏、赵的记事中就有一年的出入。如果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同样的历法,就会误认为这些不是同一年份的记事了。整理年表时,此类误解产生了纪年编排的错误。

(三)错误的对照年表创造了错误的纪年。

首先是春秋时代。参照《春秋》《左传》的记述,把各国君主死去的记事添加到可以统揽各国纪年的年表中,根据上述的逾年称元法计算出纪年,便“创造”出了与原本立年称元法的纪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十二诸侯年表。

考古发掘出的文字史料中记载的年代,战国中期以前均以立年称元法纪年,这就产生了现行《史记》年表无法解释的矛盾。

但是,十二诸侯年表中事实上也有部分纪年是按照立年称元法进行编排的。这是因为,《史记》编纂时,有较为丰富的原来立年称元法的纪年记事,在与《春秋》《左传》比较后,司马迁采取了这种编排形式。因仅占其中一小部分,大概是作为特例处理的。

作为参照的《春秋》《左传》虽然使用的是鲁国的君主纪年,但因为整理于战国中期,所以鲁国君主的在位纪年被整齐地转换成了逾年称元法纪年。以此作为参照,《史记》也就自然地创造出了逾年称元法纪年。公元前4世纪《春秋》《左传》编纂之时,逾年称元法这种新的称元法刚刚兴起,因此其编排没有打乱年代关系。

……

(五)把战国时代的封君纪年误作王的纪年。

封君是指王之下的国内诸侯。他们有单独的纪年。而且,王的纪年采用逾年称元法(楚王重视传统而用立年称元法),诸侯的纪年采用的却是立年称元法。这个情况在《史记》编纂的时候完全不为人所知。因此,出现了很多把封君纪年误当作王的纪年而产生矛盾的例子。

从被称为战国四君子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的记述中,可知封君纪年的实际情况。

……



主编推荐

 东京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联袂编写,讲述中华文明从新石器到三国激情燃烧的创世纪。

从考古学材料出发,重新挖掘审查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史记》等。不同的视角,全新的解读!

如何看待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战国时代各国纷纷改元“称王”,诸王是如何利用历法和史书为自己制造合法性的?《史记》中的年代错误是如何造成的?诸子之书的写作时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确定?第一次农地、第二次农地反映在西汉末、东汉末的农民起义中,是如何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的?关于中华文明的诞生纪,许多你未曾思考的问题,两位作者一一提出并解答!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本书重新挖掘审查古代史书,彻底颠覆中国史。从甲骨文到始皇帝、项羽和刘邦,再到三国的英杰,依据史料活写中华文明沸腾的创世记。不同于一般通史书籍,本书前半部分详细梳理并解读了早期中国的天下观、秩序认知、制度理念等思想观念,为正确认知中国古代史提供了认知理论基础。后半部分按时间顺序讲述从新石器时期到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大量运用出土考古材料,翔实生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