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2.88 4.4折 52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希涛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8057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8830208

上书时间2024-09-0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为著名诗人、作家刘希涛多年精心结集之作。书中记载了他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作者珍藏有100余幅名人所赠“涛声依旧”的条幅,其中包括著名诗人、著名作家、著名词家、有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作者将本人与他们的交往撰写成篇,其中不乏关于诗歌精神、内容和艺术的探讨。作者与这些文化名人都有亲密交往,大多是第一手资料,可读性强,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刘希涛,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城市导报》社原编委、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有“钢铁诗人”之称。已出版《生活的笑容》《神州风景线》《爱情恰恰》《涛声回旋》《开花的季节》《康定老街》等诗集、散文集13部。

目录

序一:永葆真情 任丽青
序二:别开生面,意蕴丰沛 潘颂德
诗人
贺敬之与“涛声依旧”
既能“婉约”又能“豪放”的诗人——记沙白
“中国的名老头儿”——我与忆明珠的交往
梁上泉与“小白杨”
我和雁翼
他是一条流淌的河——记于沙
“解放区的孩子诗人”——记苗得雨童心未泯的高洪波
我与李瑛、李小雨的友情
“风华不老,涛声依旧”——记赵丽宏
能诗能画的宗鄂
诗人徐刚
在钢丝上舞蹈的诗人——记子川

作家
我所认识的铁凝
他与共和国同龄——记叶辛
芦芒与王小鹰
峻青病愈赠墨宝
爱抽烟斗的杜宣
神交鲁光
樊发稼的笑容
与邓伟志交谈
丁锡满为我作序
他在上海当区长——记李伦新
混进课堂听他讲课——记吴欢章
紧扣时代脉搏的俞天白
多年后方知他叫沈扬
我与“父子作家”的情谊——记胡宝华、胡永明
“阿桂”与“老刘”——记桂国强
西施故里的文化人——记钱汉东
作家中的书法家——记管继平

词家
会唱歌的丹青——记石祥
陈小奇与“涛声依旧”
珊卡的手抄曲谱

书画家
程十发说我是“老实人”
我的邻居张森
海上画坛一君子——记毛国伦
我读刘一闻
“玩”出来的“玩家”——记苏位东
识宝人宣家鑫
我的战友赵竹鸣
多才多艺的李振东
他从乡间小路走来——记华续先
郑树林与他的花样经
龙潜于渊——记孙庆生
来自基层的丹青手——记孙永生

名家
臧克家为我题集名
让我们一起欢度新春——记贺绿汀
瑞草芳华——记张瑞芳
我采访过费孝通先生
我认识的陈从周先生
中国新诗的成熟,尚待一百年的努力——记王辛笛
深深地三鞠躬——记罗洛
百八书翁——记苏局仙
梅葆玖赠我的题词和剧照
“小刘,继续努力啊!”——记谢泉铭先生二三事
《涛声依旧》书法集锦

附录
“钢铁诗人”和他的“涛声依旧”——记工人作家刘希涛 郑长埠
风骨诗人刘希涛——读《“钢铁诗人”和他的“涛声依旧”》 沈世坤
执着与多情——散记诗人刘希涛 王慧骐
清亮如一道山泉 邵天骏
有诗情永远不会老 刘潇鸿
涛声依旧——赠希涛兄 潘培坤



内容摘要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
  与诗相伴,几近一生,诗行里留下他青春的步履,更雕刻出他平凡却不乏光芒的生命之年轮。他17岁去福建边防当炮兵(因不到当兵年龄,曾有咬破手指写血书之壮举),四年里,几百首“枪杆诗”在军内外报刊上四处开花,为他赢得了“枪杆诗人”的美誉。转业后,他被分到沪上一家电影院负责宣传工作。拿着好好的干部编制的工资,他却觉得生活源泉的枯竭,时常为写不出诗来而心生烦恼。一个偶然的场合,他见到了上钢二厂的领导,竟萌生了“跳槽”之意,几次三番地向其提出要当一名钢铁工人。所有的待遇他都可以不要,他被那沸腾的钢水和火热的钢厂生活深深吸引,他要为这批了不起的劳动者当一名歌手,讴歌他们的体魄和魂灵。那位领导最终被他感化,而他则心甘情愿地在钢厂待了整整十年。其间,他的确写下了不少激荡人心的跳跃着时代音响的诗作。因此,人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诗坛的记忆里,刘希涛是一位身份尤为鲜明的“钢铁诗人”。
  而到了1985年,他从钢厂出来参加筹办《中国城市导报》的时候,已经41岁了。一边办报,还一边到复旦大学去读新闻专业。可以想象,他比常人的付出多出了多少。也可能是诗给了他酒一般的兴奋与激情,那些年里,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地,为新创办的报纸采写了大量的报道和人物报告文学。但无论怎样繁忙,那把自小便弹起的诗的七弦琴,他始终摆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奔驰颠簸的列车上,或出差途中宾馆的台灯下,都能看到他笔走龙蛇、飞泻而出的美丽诗行。他陆续出版的《生活的笑容》《神州风景线》《爱情恰恰》《涛声回旋》《开花的季节》《康定老街》等多部诗歌集,勾勒出他生命中一次次情感的潮汐和心灵的悸动。60岁退休后,他受聘组建上海“新东官文艺创作中心”,创办《上海诗人》,主编《上海诗报》,为播撤诗的种子,培养和提携诗歌新人而忙得不亦乐乎;65岁那年他又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文汇出版社主编“出海口”诗文库,短短四年里,已推出了十套共100种颇受各界关注的作品集。他对诗歌及其文学事业的热爱可谓做到了极致,这样的诗人在当今诗坛当属凤毛麟角。
  我之欣赏并推崇希涛,还不只是因为他诗的丰沛,更多的是为他诗以外的那份多情。对故乡对朋友,他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那份可贵的真诚。我初识希涛于1986年,彼时我还在江都工作,他以《中国城市导报》记者的身份来江都采访。当时的县委书记委派我全程陪同,和他走了不少的乡镇与单位,看现场,听汇报,后来弄了一篇挺有气势的全景式报道。对江都,希涛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因为那里是他的出生之地。12岁以前他一直跟着祖母,在这方水土上生活。也就在那次共同采访的路上,希涛对我说起,他生在长江边的嘶马镇(江都辖地),出生之时正值桃花汛期,江上涛声大作,故而祖父为他取名“希涛”。真不愧是诗人,名字的来历也让他说得充满了诗意。后来的若干年里,听说希涛曾多次受邀返乡,为家乡的建设成就、美好风光写诗作文。希涛重情,他有一个同乡且同宗兄弟,当时在我身边工作,记得他几次信中一再嘱托我多加关照。我调往南京工作后,希涛利用出差机会也曾专门来看我,有一次他还拎了盒沪产大蛋糕,80年代末期,这算得上一件稀罕物了。一路上七八个小时的火车,摇摇晃晃的,难为他就这么用手捧着,怕被挤坏了。这份沉甸甸的友情我此生难忘。
  据我所知,希涛还关心和帮助过不少为事业而打拼的年轻人。苏北的建湖有一家夏氏四兄弟,做灯具起家,最后把生意做到了深圳、香港。在这个过程中,希涛为他们几次出马,相帮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并一直追踪几位兄弟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写出了一部红极一时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徒工到富豪》(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因此也与这四兄弟成为忘年之交。今年初,兄弟中的老四不幸英年早逝,希涛闻讯后不顾当时自己正在生病,乘车数百里赴建湖吊唁,并连夜为其撰写悼词,此举令夏氏族人为之垂泪。
  还有一幅我亲眼目睹的画面——那是在去年,他为家乡的几位作家主编出版了一套丛书,为此,江都区政府特地搞了一个隆重的首发式,我和希涛都应邀参加了。主办者安排希涛讲了话,他站在麦克风前,说起对故乡的那片感情时,几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发现,那一刻台上台下有很多人在偷偷地抹泪。
  诗乃情感之物,而写诗之人却未必个个多情。希涛兄,我想对你说,故乡和朋友会记着你的点点滴滴。
  ……




精彩内容

本书为著名诗人、作家刘希涛多年精心结集之作。书中记载了他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作者珍藏有100余幅名人所赠“涛声依旧”的条幅,其中包括著名诗人、著名作家、著名词家、有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作者将本人与他们的交往撰写成篇,其中不乏关于诗歌精神、内容和艺术的探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