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100句:净土三经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72
4.4折
¥
38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陈剑锽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5916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8292118
上书时间2024-09-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典是汉传佛教最大派别——净土宗的思想基础,也是净土宗信众学习、课诵的重要典籍,其「观想念佛」的易行道,影响汉传佛教十分深远。
陈剑锽编著的《净土三经(佛学经典100句)》便是对着三部经书的全面解读,对佛学宗教兴趣爱好者具有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陈剑锽,高雄市人,台湾地区大学*国文学系学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净土思想及宋明学术思想。现任屏东教育大学*国语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2002,东大)、《净土或问·导读》(2004,东大),以及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1【导读】细说净土三经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娑婆罗。
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闻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齐;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
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自在王佛,谓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
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
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
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
内容摘要
1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词语解释 1.佛土:指一尊佛所住的处所,或是所教化的国土,其领域为三千大千世界。 2.阿弥陀:意译为无量寿(Amitayus,音译阿弥多廋)、无量光(Amitabha,音译阿弥多婆),因此,阿弥陀佛也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经句语译 从此处往西边的方向,经过十万亿尊佛所教化的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这个国土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如今正在对众生宣讲教义。 ◆经句出处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 ◆经句的智慧 「从是西方」是指方所,远指此土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指须经过的佛土数量;「有世界名曰极乐」是显示国名;「阿弥陀」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今现在说法」表示阿弥陀佛现今正在说法度众。 这个世界为何称为「极乐」?经文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说:「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如此殊胜的环境,是修行的绝佳处所;况且教主现今正在度化众生,古代大德曾说:「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因为众生与过去、未来之佛,皆未能相逢,现今透过释迦牟尼佛的教示,而得知阿弥陀佛正在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现在如果空过,则为可怜悯者。 ◆随喜思惟读经句 《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释尊)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通常释尊敷演教说前,必有众生请法,释尊才接着说法。不过,这部经典并非如此,可见其殊胜处。释尊为了传达经过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有一个佛土叫做「极乐世界」,希望祂所教化的娑婆众生忻慕此土,而愿意往生。从宗教信仰的立场来说,这是解脱的终极关怀,救度的成效得以豁显出来。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西方极乐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现正说法,那里的环境非常理想,适合修习佛法,倘若依循佛力加被,容易成就无生法忍,亲蒙授记,证得佛果。等到自我功夫成就,便能来去自如地倒驾慈航,普渡众生。 此句经文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即凡夫如何能够往生到遥远的极乐世界。经文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的西方,博地凡夫如何能到?这可从两个立场来看,一是涉及到「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或是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这属自力的范畴;一是据弥陀神力加被,则再远的他方世界皆可到达,这属他力的范畴。有关「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问题,在论述《观无量寿佛经》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时,会再深入探讨。
2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词语解释 1.极乐:指阿弥陀佛所摄受的净土。因为在那里的众生没有任何苦恼,故名为极乐。 2.诸乐:诸,众也;即各种各样的快乐、欢乐。 ◆经句语译 那个佛土为何叫做「极乐」?因为在那个佛国的众生,没有任何苦恼,只享受着各种各样的快乐,因此那个佛土叫做「极乐」。 ◆经句出处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 ◆经句的智慧 这句经文主要强调极乐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欢乐,这种欢乐不同于世间的五欲乐。由色、声、香、味、触等所引起之五种情欲,并非真实乐,因为它们无法引领众生解脱生死。反之,在极乐世界的诸种欢乐,却是指引众生趋向涅盘的良药。 日本天台宗学僧源信(惠心僧部,九四二—一○一七)所撰之《往生要集》中,举出西方极乐净土有十种乐: 一、圣众来迎乐:念佛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位菩萨来迎,引领至净土。 二、莲华初开乐:念佛行者往生净土时是托生莲华,故于莲华初开之际,可见净土的种种庄严景象。 三、身相神通乐:念佛行者可得三十二相之身与天眼等五种神通。 四、五妙境界乐:念佛行者可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胜妙。 五、快乐无退乐:念佛行者受乐无穷。 六、引接结缘乐:念佛行者由从前结缘的恩人,亲迎至净土。 七、圣众俱会乐:念佛行者跟众多菩萨俱会于一处之乐。 八、见佛闻法乐:念佛行者得以见佛、闻法之乐。 九、随心供佛乐:念佛行者得以随心供养十方诸佛。 十、增进佛道乐:念佛行者在此佛国,修行精进,终得佛果。 以上十种乐是含括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源信作出这样的整理、归纳,易于念佛行者记诵,指引修行要径。 ◆随喜思惟读经句 念佛的目的在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专求的众生,属大乘根器。但是有很多念佛众生,为了求名、求利而念佛,这就不是真念佛人。念佛求生极乐,并非冀于享乐,而是希望障缘不起现行,在殊胜的环境里修行,增长道业。 念佛行者不应贪着世间乐,更不应以念佛名义及表面行径,营取名利。这在佛教叫做贪著名闻利养,名闻与利养都是修道者的障碍,也是造成痛苦的渊薮,宜应避免。 在《法句譬喻经》有一则故事述及苦、乐之别。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普安,这个国家的国王曾经宴请邻国的四位国王,他们饮食娱乐、欢乐无比时,普安王忽问四位国王:「人居于世间,以什么事为乐?」 其中一王回答:「游乐嬉戏,最为快乐。」 另一王回答:「跟宗亲故旧在一起聚会,并且听美妙的音乐,是最快乐的。」 第三位回答:「多积攒财宝,能够花费无缺,最是快乐。」 第四位回答:「爱欲恣情,最为快乐。」 普安王对这四位国王说:「你们所说的皆是苦恼之本,忧畏之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前乐后苦,忧悲万端,皆是由此产生的。」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以为唯有信奉佛法,远离散乱,在寂静而无求、无欲而能知足的情境下证道,才是世间最为快乐之事。」 佛教所谓的快乐是灭苦转乐,但是世间人则以苦为乐,不知稍纵即逝的五欲乐,其实也是一种苦。这种五欲乐又名「坏苦」,跟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念佛的目的在于专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求名、求利而念佛;进一步地说,专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增长道业,冀于他日道业成办,倒驾慈航,普度诸有情众生。
3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词语解释 1.栏楯:指建筑物之栏杆,或指围绕树木之栅栏。详言之,纵者为栏,横者为楯。 2.罗网:联结众多宝珠而成的网状物。各宗派的经、论、仪轨等典籍,往往以罗网表示庄严物或供养物。 3.行树:指次第成行而不错乱的树林。 4.四宝:指金、银、琉璃、玻璃等四宝。 ◆经句语译 极乐世界的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由四宝所形成,这些栏楯、罗网、行树,围绕在国土四周,因此那个佛国叫做极乐世界。 ◆经句出处 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 ◆经句的智慧 在《佛说阿弥陀经》里指出极乐世界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由四宝所俶成。另外,在《佛说观无量寿经》第四观的经文亦记载「宝树观」,即观想极乐净土的七重行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古印度的长度单位),其诸宝树皆具足七宝花叶,一一花叶皆呈现异宝的色彩。 经文里并未具体说明「七重」,唐代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所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认为七重并非七列宝树,而是指一树而言,此宝树以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玛瑙为条(干),珊瑚为叶,白玉为华(花),真珠为果。而且,如此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共有七七四十九重。除此之外,每棵树虽说由四宝或七宝所俶成,但实际而言,每树或只有一宝,或二宝、三宝、四宝,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各具不同情况。 根据善导大师的阐述,约略可以「想像」极乐世界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的景况,这多少也帮助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时,理路清楚可循,不致误入魔网。 ◆随喜思惟读经句 众生在娑婆世界的六道里轮回,无有出头的一日,因而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环境殊胜,没有障缘,修行容易成功。反之,在娑婆世界修行,有诸多障缘,容易使道心退转。然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须发大乘心,才能与净土相应。发大乘心者,了知诸法缘生的道理,知一切万法是由众缘和合而成。依此推论,佛法的一切施设、一切言说,不可亦不须妄作分别,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 阿弥陀佛依其本愿,而成就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祂安立这样殊胜的净土,为了普度一切发大乘心的行者。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曾在《往生净土论讲要》里说:「细考诸佛安立净土,释迦世尊说净土法门,虽附有令众生厌苦欣乐之意,然非佛建立宣说净土之本意,佛之本意在为真正发大乘菩萨心者安立宣说也。」因为已发大乘心的众生亦有退堕的违缘,有坏失大乘心的危险;而欲保持不退,实非易事。对此太虚大师直言:「对此已发大乘心而未能不退之菩萨,究以何法慈悲护念,而使其已发之大乘心不致有失坏退堕之危险?因此诸佛以欲护念如此已发大乘心未能不退之菩萨故,遂安立清净庄严之国土。」可见,阿弥陀佛安立的净土,为的是接引大乘行者。这么说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为了接引而所做的施设,如依大乘诸法缘生的道理,栏楯、罗网、行树不可说其有,亦不可说其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当吾人观念西方极乐世界时,当如是观,如是念!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