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25.84 4.8折 ¥ 260 全新
库存56件
作者张先清,叶梅生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378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60元
货号8760594
上书时间2024-09-05
导论 探寻太姥文化的生成语境
一、太姥文化的概念解说
二、太姥文化的主体特色
三、太姥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编 山海交汇太姥文化的生成空间
第一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结构
第一节 地 质
第二节 地形与水系
第三节 气候与土壤
第二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从山到海:宋明时期巡检司的区位变动与早期开发
第二节 山摇海动:明末清初的倭乱、山寇与迁复
第三节 人山人海:乾嘉时期的人口变动与族群分布
第四节 挖山填海:晚清以来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
第三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结构
第一节 山地崎岖与农耕文化
第二节 滨海而居与海洋文明
第三节 山与海:双重的文化结构
第二编 汉越融合太姥文化的深层特质
第一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太姥文化区
第一节 中华多元一体中的太姥文化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中的一体多元
第二章 闽越先民与太姥文化区的文明初曙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七闽”先声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闽越一体
第三节 文明初曙中先民的生存形貌
第三章 汉越交融与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
第一节 太姥山地区汉越交融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考古文化中的汉越交融
第三节 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嬗变
第三编 宗族繁衍太姥文化的认同纽带
第一章 汉人移居与太姥文化区的宗族起源
第一节汉唐以前
第二节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明清时期
第二章 宗族建构与太姥文化区的乡土认同
第一节血缘宗族
第二节地缘宗族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宗族
第三章 宗族复兴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再造
第一节 族群认同与宗族建构:秦屿丁氏
第二节 儒学复兴与宗族重构:西昆孔氏
第三节 红色记忆与宗族复兴:佳山周氏
第四节 遗产生成与宗族复振:桐山施氏
第四编 族群互动太姥文化的多元整合
第一章 东南民族走廊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
第一节 东南民族走廊:一个独特的历史一民族区域
第二节 东南民族走廊的民族源流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
第二章 族群迁徙与太姥文化区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 “八姓人闽”与明末清初的东南乱局
第二节 从种蓝为业到山居闽东:闽东畲民的族群迁徙
第三节 水上人与海路而至的东南回族
第三章 族群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地域表征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闽越西瓯底色的海洋人文
第二节 山居为畲:“畲客”与太姥文化区的山地文化
第三节 水生人家与海上移民: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化
第五编 海洋网络太姥文化的开放体系
第一章 海上交通与太姥文化区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沙埕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上交通发展
第二节 秦屿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通道
第二章 以海为田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性格
第一节 走洋如适市——太姥文化区的渔港、渔场和渔民
第二节 讨海的技术——海洋族群的捕捞渔法
第三节 新技术的渗入——近海养殖渔业的兴起
第三章 海上丝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节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太姥文化区的区位优势
第三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
第六编 儒学教育太姥文化的精神积淀
第一章 儒学源流及其在太姥文化区的早期活动
第一节 鼎邑儒学教育源流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早期的文人和儒学文化的发端
第三节 朱熹和太姥文化区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科举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兴学盛况
第一节 科举兴盛的有宋一代
第二节 正气充盈的宋元时期
第三节 宋元以降家族宗祠办学的兴起
第三章 儒学价值观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化规范
第一节 明清时期文化的成就和精神积淀
第二节 立县以降的官办教育及民国新学的兴起
第三节 儒学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第七编 文学艺术太姥文化的价值理念
第一章 诗翰传统与太姥文化区的文采风流
第一节 隐逸: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第二节 迁谪:肉芝如可采,鸿羽愿高骞
第三节 怀古: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移那可数
第四节 纪游:春风不到层冰洞,山半梅花二月开
第五节 旅次:从今渐人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
第六节 从军:十年三度到闽关,风急星回客未还
第七节 流寓:当年太姥轻挥手,让尔流离蚤人林
第二章 雅俗会通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艺术
第一节 灵峰石刻:唐宋石雕艺术的代表
第二节 福鼎饼花:别具一格的年画妙品
第三节 福鼎剪纸:千锤百炼的实用美术
第四节 提线木偶:活跃山乡的民间社戏
第五节 民间歌谣:吟唱生活的传统音符
第六节 打拾锦:独具魅力的民间音乐
第七节 嘭嘭鼓: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
第八节 六结花:源于祈福的畲族舞蹈
第三章 异调新声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学艺术之交融
第一节 清代以来福鼎文学界代表人物
第二节 清代以来福鼎书画艺术界代表人物
第三节 王氏父子“刻书祝寿”始末及其贡献
第四节 陈鹏鯈和他的文成堂书坊
第八编 民风习俗太姥文化的特色传承
第一章 族群融合与太姥文化区的习俗变迁
第一节 从“越风”到“汉俗”
第二节 汉民俗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多元整合
第二章 习染成俗与太姥文化区的地域观照
第一节 岁时习俗
第二节人生礼俗
第三节 生产生活习俗
第三章 礼俗兼行与太姥文化区的多维民俗形态
第一节 儒家礼制的推行与乡俗规范的塑造
第二节 小传统与地域习俗的乡土积淀
第三节 礼俗相交与习俗结构的多维形态
第九编 宗教信仰太姥文化的神圣内涵
第一章 太姥传奇与太姥文化区的上古宗教
第一节 太姥传奇与太姥娘娘的多重身份
第二节 太姥信仰的形成与流播
第二章 五教共存与太姥文化区的多元神灵体系
第一节 儒释道三教的分立与共融
第二节 华化基督教与摩尼教的不同历史走向
第三章 行仁普济与太姥文化区的圣地塑造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多元宗教的行仁普济与殊途同归
第二节 多元宗教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圣地塑造
第十编 遗产物语太姥文化的情感象征
第一章 精神家园与太姥文化区的遗产观照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边界整合和文化空间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的地域塑造和遗产传承
第三节 太姥文化区的民间信仰和主体意识
第二章 物语解读与太姥文化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美学意境和艺术表达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的审美价值和民族认同
第三章 主体意识和太姥文化区的遗产体系维护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日常实践和地方视角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的传统技艺和现代意义
第三节 太姥文化区的遗产保护和政府角色
第十一编 佳茗流芳太姥文化的自然造化
第一章 民间传说与太姥文化区的古茶起源
第一节 蓝姑传说与白茶的上古故事
第二节 “白牡丹”与儒家文化
第三节 “绿雪芽”与地方精英
第四节 绿雪芽传说中的“原生态”意涵
第二章 北岭茶事与太姥文化区的鼎盛茶路
第一节 海上茶叶之路与太姥文化区历史渊源
第二节 北岭茶事:一段传奇
第三节 万国博览会与“名茶”象征资本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茶产业新生
第一节 国学的兴起与儒茶的创制
第二节 禅与茶:资国禅茶文化
第三节 民族元素与符号资本:大沁畲茶的建构过程
第十二编 营造风雅太姥文化的凝固符号
第一章 传统民居与太姥文化区的人文风貌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资源与文化景观
第二节 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 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调适与情怀
第二章 堂构相承与太姥文化区的建筑代表
第一节 四宅一脉承——福、柘两地的吴家建筑网络
第二节 海之屏障——堡寨建筑中的凝聚力
第三节 精神与象征——礼制建筑的空间构建
第三章 匠心独运与太姥文化区的和谐空间
第一节 祖德流馨:宗祠空间与礼制秩序
第二节 圆觉晓钟:宫庙意象与三位一体
第三节 潋城烟雨:堡寨聚落与和谐文化
第十三编 石刻文书太姥文化的历史记忆
第一章 太姥文化区的石刻文书概况综述
第二章 太姥文化区的石刻文书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石刻文书
第二节 士大夫与石刻文书
第三节 宗族与石刻文书
第三章 以石为魂:太姥文化区的记忆镌刻
第一节 图堡四至:石刻文书中的空间记忆
第二节 金石为盟:石刻文书中的时间记忆
第十四编 塑造圣域太姥文化的地景意境
第一章 太姥山图景与太姥文化区的神圣意境
第一节 太姥山自然图景的古今表述
第二节 太姥山“山水画式”的人文意境
第三节 太姥山的神圣意境
第二章 空间符号和太姥文化区的景观认同
第一节 林泉高致——太姥山作为文人化的空间符号
第二节 惟祭山川——太姥山的政治宇宙观面向
第三节 有仙则灵——太姥山的多元信仰认同
第三章 太姥朝圣与太姥文化区的家园遗产
第一节 作为山川圣地的太姥山
第二节 太姥朝圣与社会记忆
第三节 太姥文化与家园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全部↓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套装上下册)》:
这一局面的出现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其中即有建县以后的吸引作用,还有持续不断的来自奖励垦荒政策的激励。另一方面可能是编审政策的变化,也就是说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之间,本区已经开始允许流民、棚民、客民、畲民、蛋民等人籍,由此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数字增长。
据宁德地名办调查,建县以后吸引了大量下府移民,即后来福鼎的沙埕、前岐、佳阳、贯岭、叠石等乡镇中,都有闽南方言岛,人口13万,其中沙埕是在清乾嘉时期从永春等地迁入。
倭乱以来,这一地区有大批的流民、客民、棚民、畲民和蛋民进入,但这些人群不缴赋税,不入户籍,故难以在官方的统计数字中体现。从表1—3来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开始有流寓一项,也就是说官府已经开始吸纳流民入籍,同时畲民亦在这一时期“一体落籍”。据《福鼎乡土志》的记载,“鼎之编户,皆汉族也。然亦间有他人种,日畲与黎”,也即是说,在民国年间畲族与蛋民都已经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了。
(二)畲民、蛋民概况
明谢肇涮游太姥山时便有“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回望十里为灰矣”之语,其《游太姥道中作》亦有“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表达,说明畲族此时已经进入太姥山区。福鼎的畲族主要有雷,蓝、钟、吴、李五姓,其中吴、李本为汉族,因入赘而转为畲族。福鼎的畲族迁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来源是浙江和福建其他州县。福鼎的畲民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开始“输粮纳税”,入籍时间应该就发生在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之间。因嘉庆初年发生了著名的“钟良弼案”,任福建布政使的李殿图在处理福鼎县有关畲民事务时,该县畲民已“输粮纳税”。
……
查看全部↓
“太姥遥临海国宽,梯航日出望中看。夜深击筑摩宵顶,万里风吹月影寒。” 明人沈儆炌的这《登太姥山》诗,为我们展示了太姥名山的一幅壮美图景。这座东南中国的母亲山,不仅幽秀奇峻,处处渗透出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更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圣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登临吟咏,摛翰振藻,从而赋予了她浓郁的人文气息。千百年来,她以母亲般宽广温润的胸怀滋养了周边人民,也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太姥文化。本书从地域、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人文视角,针对太姥文化这一地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系统地展开研究,探讨太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特质,是一部展示太姥文化的精品读物。
太姥山屹立于东海之滨,从汉代起就与武夷并称“闽山双绝”,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自然之山,更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吟咏,摛翰振藻,从而赋予了她浓郁的人文气息。千百年来,她以母亲般宽广温润的胸怀滋养了东南人民,也成就了富有独特魅力的太姥文化。《太姥文化》一书旨在以现代学术理念为指导,深度挖掘太姥文化,全面呈现闽东浙南的母亲山——太姥山的深厚文化底蕴。全书共一百余万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太姥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内容。
评论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下册)
九品泰安
¥ 45.0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9787100121378
全新广州
¥ 122.37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下册)
八品厦门
¥ 20.00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太姥文化(上下)
九品衡水
¥ 49.0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保定
¥ 53.8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天津
¥ 46.8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保定
¥ 46.8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保定
¥ 53.8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北京
¥ 46.80
太姥文化——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全两册)
全新北京
¥ 53.8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