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礼法治国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乃天地之轴、人心所归。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形塑国家、调节社会秩序、规范民众行为等的力量来源一直都依赖着“法”以外的存在,那便是“礼”。因此,解读“礼法天下”是了解和把握中华法治文明的开端。论及礼的源头,最早所指乃古代的宗教祭祀仪式,其目的单纯是“事神致福”。“礼”开始具有政治色彩以及社会强制力,则始于周公制礼时。从此,“礼”正式登上了社会生活的舞台,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其内涵可以说集天、地、神、鬼、人于一体,无所不包。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难发现,“法”的角色几乎全面被“礼”所取代,整个社会呈现出“无法但有刑”的局面。刑与法之间的关系遵循着“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礼和刑相互呼应,礼是刑的灵魂。《唐律疏议》这样表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就是说,礼义教化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刑罚制裁只是辅助手段,他们之间就如早晚、四季交替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说来如《礼记·曲礼》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表达的意思是道德仁义需要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世俗的教化,没有礼就不可能完备;论辩争执没有礼的介入,就不可能解决;君臣、上下级、父子、兄弟之间的名分礼遇,没有礼便会乱套;求学拜师,没有礼便不会亲密融洽;稳固朝纲和整治军队,以及官员执法,没有礼就不能树立威严;因事祭祀和日常例行的祭祀、供养神鬼、若没有礼的程式,就不能体现虔诚和庄重。 一、以礼法治天下 (一) 【原典】 礼有三本①: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②。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篇》 【注释】①本:根本,本源,基础。②焉无安人:焉,则;无安人,指人们不得安宁。 【译文】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怎么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即使缺失了一部分,百姓也不会有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便是礼的三个根本内涵。 (二) 【原典】 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战国)荀况《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不遵循礼,不实行礼,就叫作没有原则的人;遵循礼,又实行礼,就叫作有原则的人。 (三) 【原典】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①,故百物皆化;序②,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注释】①和:和谐,和畅。②序:秩序,有序。 【译文】乐,代表了天地间万物最和畅的情态;礼,代表了天地间万物最有秩序的情态。能获得和畅,所以万物自然滋生化育;能拥有秩序,所以万物井然有别,各得其宜。 (四) 【原典】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①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②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端:最根本点。②大窦(dòu):最基本的情理。 【译文】礼义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相接、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 (五) 【原典】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①,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礼记·礼运》 【注释】①协于分艺:和各种各样的事情相契合协调。 【译文】天理运行而赋予万物的就是命,它是取法天理,礼出自于天,应用于地上,就成为庙堂、乡党的不同;罗列于事物中,就成为吉、凶、军、宾之分;演变就依照四季的更替,并且必须合于分界。体现在人身上便是理性之“义”,借助财货、物力和辞让精神来推行,具体表现为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等项礼仪。 (六) 【原典】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礼记·礼运》 【译文】所以圣贤要协调人们的七情、修正十义,讲究诚实,提倡亲睦,推崇辞让,摒弃争夺,除了礼制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七) 【原典】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正俗:使动用法,使风俗端正。 【译文】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得到体现;教育训导,使风俗端正,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分辨事理,判明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裁决。 (八) 【原典】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①。 ——《礼记·曲礼上》 【注释】①慑:胆小的意思。 【译文】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平常百姓懂得礼,他的心里就不会卑怯而手足无措。 【国学常识】 礼乐起源,天下为公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乐文明。“礼”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数千年文明史中一以贯之的要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fǒu)表演,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的内涵不仅仅是音乐和礼仪那么简单,我们从中依稀能体会到《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千古密语的哲学内涵。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社会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社会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 根据《礼记·礼运》所言,礼之初,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当中也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fēn)。”如此说来,礼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民智未开之时,人们面对未知往往倾向于神灵之说。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乃至四季变化冥冥中都有神灵在主宰。人们通过敬畏神灵转而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和敬畏。祭祀的原意本是古人希望以特定的仪式和虔诚的心境对待自然与神灵,配之以庄重的舞乐、丰盛的美酒、多样的祭品及专制的器具,由
— 没有更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