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敦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守望敦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0.26 4.7折 128 全新

库存9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苇湘,欧阳琳著

出版社读者出版社

ISBN9787552706161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7434580

上书时间2024-09-0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史苇湘(1924—2000),四川绵阳人,1948年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壁画临摹和敦煌历史、敦煌艺术理论、敦煌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历任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料中心主任。临摹敦煌壁画300多幅,出版各类画册、专著资料辑录等1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莫高窟大事年表》《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等成为敦煌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同时编著《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5·敦煌壁画(下)》《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6·盛唐》《莫高窟北魏壁画艺术》和《敦煌学大辞典》编委。他提出了敦煌本土文化论、石窟皆史等一系列理论,成功地运用艺术社会学研究敦煌石窟,为敦煌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和突出成就,为后世学人树立了典范。1993年退休后与欧阳琳、史敦宇合著《敦煌图案》《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舞乐集》《敦煌壁画复原精选》《史苇湘、欧阳琳敦煌壁画选》《中国敦煌壁画展》等。





目录

初到莫高窟

史苇湘敦煌绘画与书法

忆敦煌

欧阳琳手绘敦煌擘画信封

临摹是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方法

史苇湘、欧阳琳敦煌壁画临摹



内容摘要

初到莫高窟

史苇湘

我乘坐的破卡车离开兰州继续西行,地势越走越高,天空也越来越湛蓝明净,黄土愈多,青山绿树,逐渐稀少,天与地似乎离得很近,离开一个个绿洲城镇,连接它们的就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不但渺无人烟,也难见到有生命的一草一木,我们的旅车就像一叶小舟,飘浮在茫茫的砂碛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唐代诗人岑参所吟咏的“过碛觉天低”。兰新公路逶迤向西,仿佛没有尽头,过了嘉峪关,我已走了近四十天,和青山碧流、人烟稠密的巴山蜀水完全是另一个境界了。

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我终于到了敦煌县城,两条十字交叉的小街道,只有三五家低矮的小店铺开着门,街西有一座衰朽的同治年间的木构节孝牌坊,伴着几棵老榆树,树荫下有一个卖瓜的地摊,一个衣服槛褛、疲倦不堪的老年人躺在芦席上吸着烟,等候顾客。太阳偏西不久,瓜摊、店铺就收业闭门了。到了下午九点,天还不黑,血红的太阳,像一个醉酒汉在天边摇摇晃晃不肯沉落。晚风骤起,一街尘土,几只野狗在空荡的街上窜来窜去狺狺吠叫,打破了这荒城的静寂。

当晚,我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一位会计住在一家商店里,半夜,突然街上喧嚷嚎哭,人喊狗叫,店主人说:“没事,没事,外面抓兵。”虽然疲乏不堪,却不能入睡,我回想了四十多天的旅程,三千余公里,景物全异,唯有这“有吏夜捉人”的景象处处相同。

第二天我乘一辆去莫高窟的卡车,在没有路的戈壁滩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一进窟区仿佛到了一个清凉世界,乔木高耸,浓荫蔽口,森严的岩壁、密集的洞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庄严、静寂的小绿洲。

我被安置在一间小土屋里,和沿途住过的河西走廊的旅舍非常相似,屋里是土坑,土桌子、土壁橱、土书架,除了一个可以挪动的木凳,所有家具全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上面用草泥、石灰一抹,也居然光洁平滑、不潮、不塌,非常实用,当时我竟产生了《西游记》里水帘洞中的石桌、石椅、石案、石床的联想,我意识到将要过另一种有点神秘味道的生活,心里充满了新奇感。事务员老范(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范华同志)给我送来一盏铜质煤油灯,向我说这排房子是原来寺院的马房,是每年庙会群众拴牲口的地方,三年前才改造成职工宿舍。

由于长途劳顿,好奇心与新鲜感终于敌不过三千公里和四十天旅途积累的疲乏,不到十点,我就在新铺的土坑上睡熟了。半夜醒来,皓月满窗,铃声大作,引起我一阵惊恐,原来是九层楼(第96窟)檐角上的铁马一风铃,每当夜深人静,从鸣沙山滑下来的晚风就要将它“演奏”一番,后来,渐渐习惯,四十年来虽然它夜夜鸣奏依旧,我却早已忘却它的存在了。

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办公室设在中寺,一幢低矮的四合院中有两棵枝柯交错、浓绿满庭的老榆树,每株有两人全抱的围径,向西的门楼上横着一块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雷音禅林”的木雕扁额,证明中寺就是清初雷音寺,寺外有一片小场地,沿着场地就是南北延伸的围墙,保护着半截埋在沙里的窟区。要进入洞窟,首先要经过题有“西域胜积”的栅门。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征调民工修筑的围墙还不到三年,就像在河西走廊上所见的古长城一样,已经断墙处处,残颜不堪。

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负责管理窟区,共有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流沙籁籁在危崖上飘流,像瀑布一样,窟前沙丘起伏,长着一丛一丛的骆驼刺和红柳,下层洞窟多半被沙堙埋,危岩残壁上栈道早毁,上层洞窟大部份要从清末王道士雇人毁壁凿成的洞穴穿过,奇异的是尽管这些破洞残壁如此褴褛,其中的壁画与彩塑却处处神采奕奕,放射着诱人的艺术魅力,诱惑着我要急切地去认识这个被人类历史遗忘了的艺术世界。

当段文杰、范文藻、孙儒僴、黄文馥、欧阳琳这些老同志领我第一次进入石窟时,我被这些古老瑰丽的壁画和彩塑惊吓得发呆了,假若说人间确曾有过什么“威慑力量”,在我充满三灾八难的一生中,还没有一次可以与初见莫高窟时,心灵上受到的震憾与冲击可以比拟。当时,我很快就回忆起943年在成都为张大干先生的“抚临敦煌壁画”展览会上服务时,见到的那些大幅壁画摹本,如何使我动心,大干先生为我解说敦煌壁画时说的“要做一个中国画家,一定要到敦煌去”的谆谆教导,五年以后的1948年秋天,我终于进入了莫高窟,才发现展览会上我见到的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而且那些精湛的临本,是张大千先生以他精深、睿智的艺术慧眼理解、研究过的艺术,今天这些壁画海洋的原貌就在我的眼前,陆离斑驳、五光十色,处处有人类历史的脚迹,也有人间的幻梦……

当时,我刚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五年中学到的绘画基本技法和一些初步的装饰画原理,以及一点西洋美术史知识、美学常识,就要来换取进入敦煌艺术殿堂的“门票”,显然是太自不量力了。



精彩内容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六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本书将第一代莫高人史苇湘、欧阳琳夫妇的文稿、信件、手绘作品、素描作品、白画作品、水粉画作品、油画作品,以及后人口述资料整理成册。他们把自己用一生的心血悟到的关于人生和事业,关于对敦煌艺术的认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他们在书稿中展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是敦煌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