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丛书序
前言
课题综合报告
摘要
一、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本判断
二、面向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三、相关政策建议
四、相关工程措施
第一章 耕地资源尚能保障谷物安全,但其后续支撑能力不足
一、耕地资源规模时空演变与粮食安全
二、耕地资源质量变化与食物安全
三、食物供需格局变化与食物安全
四、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变化与境外农业资源开发
第二章 “水减粮增”矛盾突出,“南粮北运”难以为继
一、农业水资源的配置
二、农业水环境
第三章 农业内源性环境问题突出,防治难度较大
一、农业环境问题
二、农业环境问题对食物安全的影响
三、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农业生态问题依然严峻,潜在威胁堪忧
一、农业生态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二、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依然严重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退化、农产品品种单一化与外来物种威胁问题严重
第五章 农业生态超载,抑制其生态功能发挥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评估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压力
四、全面认识、正确评估和有效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第六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战略选择
二、政策建议
三、工程措施
专题研究
专题一 食物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一、耕地资源规模时空演变与粮食安全
二、耕地资源质量变化与食物安全
三、食物供需格局变化与食物安全
四、大宗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变化与境外农业资源开发
五、食物安全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与保障措施建议
专题二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研究
一、概述
二、农业水资源的配置
三、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匹配状况
四、农业水环境
五、地下水漏斗
六、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战略构想
专题三 农业环境治理及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
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影响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及其承载压力
三、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课题综合报告
摘要
本书主要从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通过分析粮食与食物生产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影响,明确制约粮食与食物安全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出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本判断
水土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环境依然严峻的现实与日益增长的粮食与食物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是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总体态势。
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东部明显减少、东北及中西部不同程度增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态势。由于基础建设、“土地财政”等原因,耕地资源数量持续下降。而且由于比较效益等原因,农民对耕地日渐淡漠,出现了撂荒、弃耕等现象,影响耕地资源保护与土地产能。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干旱地区,使占补平衡难度日趋加大。我国耕地仍有2/3 属于中低产田,耕地产能改造有较大空间;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重数量平衡轻质量平衡,导致优质耕地资源减少。考虑到农业生产技术等因素,从目前来看,12 亿亩*左右耕地规模是我国口粮优势地位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基本保障,即现有耕地能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城镇化发展造成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加及生态建设的需要造成生态用水增加,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农业水资源效率有较大提高,未来农业节水空间不大。
水土资源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进一步加大了这种不匹配现象。耕地资源北多南少,中部多东西部少,而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北方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开始超过南方地区,且差距呈明显加大趋势,“北粮南运”格局逐渐形成,进一步加剧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局势。
与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趋好、局部恶化的形势不同,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而且呈继续恶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死角”。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但一些地方反弹较大,水土流失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20 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消费超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抑制了农业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发挥,使农业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传统农业物种资源流失,外来生物入侵,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待加强。虽然化肥施用结构趋于合理,但施用强度持续增大,钾肥与磷肥有所增加,氮肥基本稳定,但是仍然过高。农药施用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除草剂增加显著。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管理水平及循环利用能力相对较低,农业点源污染严重。地表水灌溉水质1/3 不合格,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污水灌溉隐患大。耕地土壤肥力稳中有升,但局部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自然条件-食物生产格局-食物消费格局的错位,浪费了自然生产力,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了二次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
二、 面向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一是实施**性农田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及农业生态功能保护的红线战略。建立**性农田划定指标体系与方法,划出规模上连片、质量上产能水平较高的耕地,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所划定的基本农田和基本粮田。设定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以及利用效率的*低限值,大力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保障食物生产的基本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用水生产力的提高。重视传统农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和农耕文化传承功能,划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和重要农业生态功能区,促进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
二是实施食物生产区域再平衡战略。通过“北稳、南扩、西进”的战略举措,逐步实施食物生产的区域再平衡,解决食物生产与水资源分布错位、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形成新的均衡生产新格局。逐步压缩“北粮南运”规模,避免二次浪费和污染;扩大南方省(自治区)和东部省(自治区)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稳定北方现有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保持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平衡。
三是水资源与食物替代战略。减少对灌溉用水(蓝水)的依赖,强化对降水(绿水)的利用,弥补灌溉水的不足,开发利用污水、微咸水等**规水资源,增加农业用水的可供水量。在立足靠前生产的基础上,通过适度进口土地及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缓解我国水土资源紧张的压力,促进耕地和水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加大惩治力度,有效遏制食物浪费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水土资源的压力。
四是实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强化对高效、低碳、绿色、循环特征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视,针对不同农业区(粮食主产区、城市郊区、生态脆弱区)研发可操作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逐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化,形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和综合管理体系,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
三、 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立法划定我国**性基本农田和基本粮田,制定提高和保持**基本农田和基本粮田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为保持其生产能力保驾护航。遏制土地财政,确保土地征用过程符合农民利益,激发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合理的税源,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完善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进行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二是立法划定农业水资源利用红线,并依照水资源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种植制度。规定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不能低于3600 亿m3,灌溉水利用率达到65%,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分生产力周年达到1.5kg/m3。推行与水资源相匹配的种植制度,强化南方双季稻、水稻-小麦(或油菜)一年两熟、一年多熟的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逐步减少对北方粮食生产的依赖。针对西北半干旱区雨热同季、春季干旱的特点,推行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的“压夏扩秋”种植模式。鉴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的严重状况,逐步由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向两年三熟制(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或棉花)或一年一熟制(冬小麦或夏玉米或棉花)转变。加大抗旱节水科技创新力度,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以效率(作物用水效率)的提高替代规模(水资源供给量)的扩张。
三是立法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生态功能区,制定并不断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依据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文化与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划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和重要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统一。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水源涵养地和江河源头区等重要农业生态功能区,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和转移支付;建立农业水资源转移补偿机制,研究和建立行业用水转移的补偿机制以及“北粮南运”的水资源向南方转移的区域补偿机制。建立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具有较大正外部性的区域实施补贴,保障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资金来源。
四是加强高效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推广,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根据区域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一区一策”,研发并推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与农产品生态认证制度,以“测土配方”“智慧农业”为手段,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推行农业的*佳管理实践(BMP)。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联合,提高农业生产的循环水平,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减少农业废弃物的外部排放。
五是对粮食与食物生产实施“开源节流”,提高粮食与食物的保障水平。积极进口国外粮食及农产品,缓解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压力。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国外耕地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消费管理层面科学认识和遏制食物浪费,建立健全市场食品消费约束机制,加强行政管理手段来减少食物浪费,进行食物节约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食物节约意识。
四、 相关工程措施
一是实施相关的区域工程措施。包括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整治工程,生态资源丰富区生态产业与产品开发工程,粮食主产区循环农业工程,沿海与现代都市农业区农业多功能拓展工程。
二是实施相关的专项工程措施。包括农牧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生态产业金字塔工程,绿色生产资料替代工程,可再生能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农业文化遗产与技术挖掘工程。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区域差异很大。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原因,造成了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分布格局上的不匹配,并产生了一系列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农产品需求的改变,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本书主要从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探讨粮食和食物生产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瓶颈,并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媒体评论
评论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