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82 2.0折 90 全新

库存17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通群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83341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0元

货号11018950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雷通群,著名教育史家。一九二七年曾任国立音乐院讲师,讲授“西洋文化史”。后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学院教授,讲授“西洋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诸课程。主要论著《教育社会学》、《新兴的世界教育思潮》、《教学发达史大纲》、《西洋教育通史》。并有译著多种。
  



目录

绪论
□□章 教育史的意义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

□□编 古代的教育
□□章 总论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
□□节 总论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理想
(_二)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
(一)毕达哥拉斯
(二)诡辩派
(三)苏格拉底
(四)色诺芬
(五)柏拉图
(六)亚里士多德
(七)布鲁达奇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
□□节 总论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
(二)罗马人的特质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
(一)王政期的教育
(二)共和期的教育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三)女子教育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
(一)锡西罗
(二)罗富斯
(三)塞匿加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
□□章 总论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
(二)日尔曼民族的特质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一)基督略传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
□□节 基督教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
(二)问答学校
(三)僧庵学校
(四)其他的学校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
(二、查理士大帝与教育
(三)亚尔弗烈大王与教育
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
□□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
(二)思想界的变动
(三)新教育之勃兴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
第三节 武士教育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
(四)女子教育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
第四节 大学教育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四)大学的组织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
(二)傅兰硕士坚派与其教育
(三)杜美尼坚派与其教育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亚拉伯文化
□□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
(二)犹太人的教育特色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亚拉伯文化的关系
(一)亚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
(二)亚拉伯文化的贡献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
(一)克里门司
(二)疴黎革尼斯
(三)基利苏斯多姆士
(四)奥古士丁
(五)亚尔坤
(六)马拉
(七)圣韦度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
(一)为宗教色彩□浓厚的教育
(二)为精神集中的,情操本位的教育
(三)主观主义,人道主义的倾向极强
(武士教育是例外)
(四)为极端受教权支配的
(五)为教师均属宗教家,教育权能悉司于僧侣之手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
□□章 总论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
(二)近世社会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
第二章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
□□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的真相
(二)人文主义的真相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
(一)艾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
(一)佛葛里乌斯
(二)韦多利诺
(三)委基乌斯
(四)比哥罗美尼
(五)费烈科
(六)亚格里哥拉
(七)温飞灵
(八)耶拉斯默
(九)韦佛士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节 宗教改革的真相
(一)宗教改革的意义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
(一)路德
(二)芝温黎与甲列文
(三)米兰希顿
(四)突禄成多福
(五)司打麻
(六)亚斯榷姆
(七)南笛
(八)弥尔顿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
(一)拉卑利
(二)盂丹尼
(三)莎伦
(四)马加斯德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学教育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
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
□□节 总论
(一)社会状况
(二)思想界的状况
(三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真相
(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
(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
(三)自然的唯实的教育之要点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
(一)培根
(二)拉德开
(三)夸美纽司
(四)陆克
(五)卢□<□r>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真相
(二)巴西多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
(一)莎尔紫曼
(二)堪比
(三)托洛普
(四)鲁荷
第五节 赞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一)赞善派及其教育
(二)勿那伦
(三)敬虔派与其教育
(四)佛兰克
(五)佛庇杰与金达文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

第四编 挽近的教育
□□章 总论
(一)社会状态
(二)思想界的状态
(三)教育界的状态
第二章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
□□节 新人文主义的真相
(一)新人文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二)新人文主义的内容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家
(一)赫德
(二)冯播尔特
(三)席勒尔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节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节 黎锡特
(一)略传
(二)教育思想
第三节 康德
(一)康德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略传
(三)教育上的著书
(四)教育之意义需要与可能性
(五)教育理想
(六)教育方法
(七)康德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
第四节 奈买儿
(一)略传
(二)教育之概念及教育学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方法
(五)学校及教师论三
第五节 海尔巴脱
(一)略传
(二)著书及其立场
(三)教育目的论
(四)教育方□□
(五)其他的教育思想
(六)海尔巴脱在教育上的价值
第六节 海尔巴脱学派
(一)海尔巴脱学派
(二)启尔拉
(三)莱因
(四)海尔巴脱派之反对者
第七节 罗仙克兰芝
(一)略传
(二)教育的性质及一般形式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的界限
(五)教育方法
(六)教育史观
第四章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
□□节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节 裴司塔罗齐
(一)略传
(二)著书
(三)裴氏的教育原理
(四)教育的意义及理想
(五)教育方法
(六)裴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七)裴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
第三节 裴司塔罗齐学派
(一)裴司塔罗齐教育的传播
(二)裴司塔罗齐学派
(一)欧惠卜
(二)丁铎尔
(三)哈尼希
(四)迪德维希
第四节 苏莱玛凯
(一)略传
(二)苏氏的立场
(三)对于教育及教育学的见解
(四)教育理想论
(五)教育方□□
(六)教育划期论
(七)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
第五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
□□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之真相
(一)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概念
(二)国家主义的教育之来由
第二节 斐希德
(一)略传
(二)对国民演说的内容
(三)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
第三节 斐叶
(一)略传
(二)教育思想
(三)教育方法
第六章 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教育
□□节 实证主义之勃兴
(一)实证主义的思潮之勃兴
(二)实证主义之意义与特质
(三)实证主义教育之勃兴
第二节 斯宾塞
(一)略传
(二)教育目的论
(三)智育论
(四)德育论
(五)体育论
(六)斯宾塞派及其影响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节 福禄倍尔
(一)福禄倍尔的立场
(二)略传
(三)福氏的幼稚园事业
(四)根本的教育思想
(五)幼儿教育之目的及方法
(六)恩物
(七)福氏对于后来的教育之影响。
第二节 奔纳开
(一)奔纳开的立场
(二)略传
(三)根本思想
(四)教育及教育学
(五)教学顺序及形式陶冶之否认
(六)教材选择论
(七)德育及体育论
(八)奔纳开的价值
(九)奔纳开派
第三节 威尔曼
(一)威尔曼的立场
(二)略传
(三)教育与教化之意义
(四)教化的动机
(五)教化的理想
(六)教化之主观的与客观的要素
(七)教化的材料
(八)教学阶段论
第四节 查葛德
(一)略传
(二)模范语法之创始
(三三)教育思想
第五节 贝因
第六节 罗利
第七节 戴林格
第八节 康买儿
第八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之实际
□□节 德国教育之实际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学
(四)实业教育
(五)女子教育
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实际
(一)政治上的变迁与学制的改废
(二)现行制度
第三节 英国教育之实际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学
(四)师资训练
第四节 美国教育之实际
(一)合众国的教育沿革
(二)教育理想及行政组织
(三)小学教育的现状
(四)中等教育现状
(五)大学教育的现状
(六)师范教育
第五节 本期著名的教育实际家
(一)法国的著名教育家
(一)拉萨聿提
(二)达里兰
(三)昆杜实
(二)英国著名的教育家
(一)晏那尔
(二)比尔
(三)朗卡斯达
(四)雷克思
(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一)疴利斯曼
(二)潘讷德
(三)裴芝
(四)薛尔敦
(五)朱诺德
(六)派克
第九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总评

第五编 现代的教育
□□章 欧战以前的教育
□□节 总论
(一)欧战前的社会状态
(二)欧战前思想界的状态
(三)欧战前的教育
第二节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之由来
(二)社会的教育学之概念
(三)社会的教育学者
(一)白尔格曼
(二)拿德普
第三节 新个人主义的教育
(一)新个人主义教育的概念
(二)新个人主义教育之由来
(一)尼采
(二)爱伦凯
第四节 国家公民的教育
(一)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二)国家公民教育之由来
(一)凯善西台奈
(二)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第五节 人格的教育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来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三)人格的教育学者
(一)魏铿的新理想主义
(二)步德
(三)林德
(四)其他的人格教育说
第六节 艺术的教育
(一)艺术的教育之概念
(二)艺术的教育之由来
(三)艺术的教育论者
(一)拉士琼
(二)朗格
(三)威巴之美的教育学
第七节 实验的教育学
(一)实验教育学之概念
(二)实验教育学的由来
(三)实验教育学者
(一)黎意
(二)梅勉
第二章 欧战后的教育
□□节 总论
(一)欧战后社会的倾向
(二)思想界的倾向
(三)教育界的倾向
第二节 民本主义的教育
(一)民本主义的解释
(二)杜威
第三节 文化的教育
(一)文化教育学之意义
(二)文化教育学之由来
(三)文化教育学之立场与特色
(四)文化教育学者
(一)德尔台
(二)休普朗格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的由来
(三)现代社会主义的理想
(四)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家
(一)西达保罗
(二)平克微芝——社会主义的教育总评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之实际
□□节 总论
第二节 苏俄的教育
(一)帝俄时代的教育概观
(二)革命后的教育
(三)苏俄的学校
第三节 德意志共和国的教育
(一)革命前的德国教育之弊
(二)新德意志的教育
第四节 法英美的教育
(一)法国
(二)英国
(三)美国
  



内容摘要

第二节所述古典时代的教育,照本书的次序,是认为第二期的(因□□期先史时代的教育是略而不述),此期□能保存希腊的特色。但古典时代的教育,至纪元前第四世纪时,社会情形大变,文化亦异,因而教育亦不能不改观。以下特将变迁次第简述之。
  此处所谓希腊的民族时代云者,是指希腊人民被外族征服,仍保存其固有的民族精神而说。此一期的时期,计自纪元前三三六年希腊成为马基顿的属邦始,至纪元前一四六年,更与马基顿同被罗马所灭,直至纪元第六世纪为止。然则民族时代云者,是指失国之后,单作民族的存在之意。
  欲明古典时代的希腊教育如何变迁,及其结果的希腊末期之教育情形如何,此非探究其原因所在之社会事情与文化之迁移不可。盖社会之上层建筑的教育之变迁,乃由于其基调或背景之变动而来也。
  教育背景之变动,又可分四方面述之。
  (一)为希腊社会事情与国家事情之变化溯自纪元前十一,十二世纪间,斯巴达与雅典均开始建设,至纪元前七八世纪间,两者俨然构成“都市的国家”;斯巴达与雅典,□初均为王政,其后斯巴达形成贵族政治,雅典却变为共和政治。逮与波斯交战获胜,两国遂同赴于强盛。然自纪元前五世纪中叶以至二世纪中叶间,卑罗奔尼索战争,波斯战争,马基顿战争等相继而起,卒使两国渐失其霸权,□后竞失国家之独立地位。辗转彷徨的希腊人,至此渐失其光明之路与自由独立之心,对于国家与人生大起怀疑,于是兴味的中心,遂南客观的世界转于主观的世界。此为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所由发生之真因。此种倾向,试观乎诡辩派,斯托亚派,伊壁鸠鲁派等哲学,便可见人心之趋向何如。
  (二)随文化与工商业的进步,个人的自觉之念渐强其中如雅典的人民,受民主的共和政治之影响,自由平等的思想特别显著。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思想,实未受理性的规正,只为一种感觉的自由平等耳。故诡辩论者一出,大受雅典之民众欢迎。
  (三)自与外国交通贸易繁盛后,异邦的风俗,习尚,文化等次第输人,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已失其纯粹性,国家的道德与信念,因此隳弛。希腊文化至此,遂成变调的。
  (四)是唯物思想之抬头希腊因工商业之发达,富量渐增,工商的平民阶级之势力日大,故市民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大变。——以前单从身分或阶级为判断价值之标准,今则因多数资产家之发生,遂以富之多少而判人民价值之高下矣。此种社会的人生观之改变,不能不使典型的希腊社会组织崩坏。以前的唯心主义,精神主义,理想主义,今则竞让步于新兴的唯物丰义矣。
  古典时代的希腊教育理想,是国家主义的,团体本位的,同时是情意的,文雅的,精神主义的。但至民族时代,则因教育背景之变动,而成为个人主义的,感觉的自由主义的。试观诡辩派,斯托亚派,伊壁鸠鲁派等的教学,便可明了,例如诡辩派谓“人为万物之尺度”。此即认个人的主观,为判断事物的价值之标准也。斯托亚派及伊壁鸠鲁派,亦均是个人本位的。又诡辩派谓“法律道德均为人则,是由人类任意所造的,故虽破坏之亦无妨”,此即否认文化之绝对性,与古典时代的一般思想大异其趣矣。更如诡辩派谓“人生之目的,除计及个人的幸福繁荣以外,别无所希冀”,伊壁鸠鲁派亦言“善者即是个人的快乐”,此均可视为唯物的,个人的,感觉的自由思想之教说,其与古典时代主张无条件的为国家尽力之教说正相反对。因此,民族时代的种种自私自利的怪现象,实为古典时代所梦想不到。例如自由市民之避免征兵,拒绝纳税,及宗教仪式之怠慢等,均是其证。
  此时代的实际教育之变化,如关于教育内容(科目与教材),教育机关,教育方法,教育者等各方面,均与古典时代相异,此亦由教育背景一变,促成教育理想之迁移而来。兹特分为教育内容的变迁,教育机关的变迁,教育方法的变迁,与本职的教师之出现四者述之。.
  (□□)教育内容(科目与教材)的变迁古典时代的教育内容,是以音乐体操两科为主,即是以情意方面的陶冶材料为主,智的教科不大重视。但人民族时期,则智的教材一跃而增高价值,其中尤以私立的青年学校为□显著。□初只重哲学与修辞两科,其后加入文法,成为“三学”,再加入音乐,几何,天文,数学的“四科”,□后至亚力山大利亚时代,遂成“七艺”。若问哲学与修辞两种新学科,何以特见注重?此盖因哲学能满足个人之深奥的研究兴味,且能教人以处世的方针。在个人主义盛行时,欲从主观的内部的求出安心立命之所,势不得不向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此理之当然也。至于修辞学之重视,乃为辩论的练习起见。
  教育上科学的内容虽增加,而军队的教练,反形衰颓,此盖因祖国既亡。政治上已无可冀希,既无防卫国家之需,更无拥护主权者之必要,故军队的教练成为无用矣。军队教练之忽视,试观下述的公共教育所之衰颓便可证明。
  ……
  



精彩内容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这本《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是其中一册。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