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政务的管理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子政务的管理与实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5 6.2折 5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志伟,张会平主编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714024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7964624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
1.1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
1.1.1电子政务产生的历史背景
1.1.2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1.1.3加拿大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1.1.4英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1.1.5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1.1.6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1.2电子政务的概念、功能与特点
1.2.1电子政务的概念
1.2.2电子政务的功能
1.2.3电子政务的特点
1.3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1.3.1G2G模式
1.3.2G28模式
1.3.3G2C模式
1.3.4G2E模式
1.4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1.4.1基础设施
1.4.2信息资源
1.4.3服务与应用系统
1.4.4保障机制
第二章电子政务的规划与组织管理
2.1电子政务的目标定位
2.1.1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
2.1.2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2.1.3电子政务与政府组织机构
2.2电子政务的规划管理
2.2.1电子政务规划的原则
2.2.2电子政务规划的内容
2.2.3电子政务规划的方法
2.2.4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
2.3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
2.3.1电子政务的战略决策机构
2.3.2电子政务的实施协调机构
2.3.3电子政务的社会参与机构
2.3.4英国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
2.3.5美国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
2.3.6新加坡电子政务的组织体系
2.4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2.4.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产生背景
2.4.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
2.4.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素质能力
2.4.4美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2.4.5加拿大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第三章电子政务的流程管理
3.1政务流程概述
3.1.1政务流程的含义
3.1.2政务流程的组成
3.1.3政务流程的类型
3.1.4政务流程的特点
3.1.5官僚制组织结构下政务流程的弊端
3.1.6电子政务环境下急需政务流程重组
3.2电子政务流程重组
3.2.1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原则
3.2.2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步骤
3.2.3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关键环节
3.2.4业务流程重组分析模型
3.2.5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分析模型应具备的特征
3.2.6现有分析模型对电子政务流程重组的适应性
3.3电子政务流程重组案例分析
3.3.1Petri网与EEPC分析模型结合的可行性
3.3.2基于EEPC的扩展的Petri网分析模型
3.3.3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典型性
3.3.4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现状
3.3.5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分析
3.3.6商业许可证申请流程的再造
第四章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管理
4.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
4.1.1电子政务信息源的不同类型
4.1.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原则
4.1.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
4.1.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方法
4.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
4.2.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含义
4.2.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方式
4.2.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语言
4.2.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元数据
4.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4.3.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
4.3.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
4.3.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4.3.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
4.4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
4.4.1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
4.4.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4.4.3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4.4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表现形式
4.4.5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博弈分析
4.4.6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寻租的治理对策
第五章电子政务的决策管理
5.1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5.1.1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
5.1.2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
5.1.3电子政务有助于强化行政决策的公众监督
5.1.4电子政务有助于降低行政决策的成本
5.1.5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人员的素质
5.2电子政务的智能决策技术
5.2.1数据仓库
5.2.2数据挖掘
5.2.3联机分析处理
5.2.4Web挖掘
5.2.5可视化技术
5.3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
5.3.1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5.3.2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构成
5.3.3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提出
5.3.4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案例
第六章电子政务的服务管理
6.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6.1.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含义
6.1.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阶段
6.1.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模式划分
6.1.4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渡模式的实现方式
6.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及其结构
6.2.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产生
6.2.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特征
6.2.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广度结构
6.2.4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的深度结构
6.3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6.3.1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分析的思路
6.3.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需求分析的模型
6.3.3KANO—SPD矩阵中服务(S)的细分
6.3.4KANO—SPD矩阵中公众(P)的细分
6.3.5KANO—SPD矩阵中个体需求的识别
6.3.6KANO—SPD矩阵中群体需求的识别
6.3.7KANO—SPD矩阵中整体需求的识别
6.3.8KANO—SPD矩阵中公众群体的识别
6.3.9应用KANO—SPD矩阵需注意的问题
6.4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组织与构建
6.4.1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含义与内容
6.4.2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工作流程
6.4.3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体系结构
6.4.4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技术
6.5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管理
6.5.1网格与网格式管理思想
6.5.2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细分
6.5.3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网格式整合
第七章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7.1电子政务安全概述
7.1.1电子政务安全的提出
7.1.2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7.1.3电子政务安全的策略
7.1.4电子政务安全的管理
7.2电子政务安全的风险管理
7.2.1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的概念
7.2.2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
7.2.3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7.2.4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要求
7.2.5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
7.2.6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的案例
7.3电子政务安全的技术保障
7.3.1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7.3.2边界安全
7.3.3计算环境安全
7.3.4支撑性技术设施安全
第八章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
8.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过程与内容
8.1.1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项目管理
8.1.2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过程
8.1.3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内容
8.2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模式
8.2.1顺序开发模式
8.2.2原型开发模式
8.2.3RUP开发模式
8.3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监理
8.3.1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含义
8.3.2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作用
8.3.3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内容
8.3.4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监理的实施
8.4电子政务项目的外包管理
8.4.1电子政务外包的含义
8.4.2电子政务外包的动力
8.4.3电子政务外包的模式
8.4.4电子政务外包的实施
8.5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
8.5.1SaaS模式的含义
8.5.2SaaS模式的特征
8.5.3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的策略
8.5.4电子政务应用SaaS模式的风险
第九章电子政务的评价管理
9.1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评价
9.1.1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的含义
9.1.2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9.1.3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9.1.4电子政务系统的平衡积分卡(EGS—BSC)
9.1.5电子政务系统的质量功能展开(EGS—QFD)
9.1.6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集合
9.2电子政务绩效的综合评价
9.2.1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含义
9.2.2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原则
9.2.3科学发展观下的电子政务绩效
9.2.4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
9.2.5基于QFD的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过程
9.2.6电子政务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9.3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9.3.1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含义
9.3.2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模型
9.3.3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实施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2.2电子政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将使政府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为廉洁的政府;它能够使公众通过互联网更为方便快捷地了解政府机构所制定和颁布的与公众相关的政策、法规及重要信息,实现与公众的双向式直接沟通和互动,让公众充分体验和享受电子政务的便利和效率;同时将大大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控制力度,提供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电子政务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对政府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有利于各级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政府必须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真正实现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的政府职责,从而建立起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又和国际通行规则有机结合的公共行政体制,使政府管理充分体现代表公共利益、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的“公共性”。各级政府职能的改革应以通过现有职能有序“退”与“进”的协调发展来推动职能的转变为主要方式和手段。“退”是指政府管理职能要从微观经济领域和私人物品直接生产领域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真正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进”是指要继续巩固和大力推进在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新职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补足政府职能的或缺部分,进一步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重塑政府业务流程
  通过对政府现有工作流程的分析、诊断,消除流程障碍,整合破碎流程,提高业务流程的并行化处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并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智能化,提高在线政务处理能力。在重塑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坚持流程导向,围绕结果而不是围绕职能进行流程的再设计和重建,以“简捷、高效、顺序、流畅”的政务流程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业务流程重塑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简化与量化,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业务流程的简化与量化。造成政府传统业务流程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信息流程认识不清,不能从复杂的业务中发掘关键的工作节点,在处理某一项业务时,信息流经过许多不相关节点,造成了信息传递的延迟,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在现实政府中,这种情况就表现为办公效率低下,决策缓慢,甚至决策错误,无法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流程重组的方法,例如,关键路径法、网络图表法等,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利用信息设备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减少信息流通过的非关键节点数量,保证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才能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政府业务的量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必经的步骤,是对业务流程重组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对信息流程采取科学化整合的必要手段。业务流程的量化就是将政府业务流程中能够或者必须用数字、图形等计量单位表示的业务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数字、图形等计量单位,同时采用运筹学、计量学、概率与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描述业务流的结构、运行、处理等过程的方法。只有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的量化,将业务流与信息流相结合,才能将其与信息设备结合在一起,用先进的信息设备收集、传递、处理及反馈经过量化的业务流的内容,提高整个业务流流动的速度与效率。所以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现实的技术基础。
  促进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在技术上保证了政府职能部门严格地按照工作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运作,使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透明,便于群众监督,有利于树立公正、高效、透明、廉洁的政府形象。因此,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防止政府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垄断,进行暗箱操作,防范下级政府管理人员违背上级决策精神,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下级政府管理人员更好地执行上级政府或组织的决策,切实地保证政府决策的顺利执行。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将有效地抑制在传统政务中容易滋生的腐败和徇私现象,减少政府行为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能够有效地防止公职人员的越权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某些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