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图里的兴亡:第二部:上:三家分晋,烽火中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图里的兴亡:第二部:上:三家分晋,烽火中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37 6.0折 3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风长眼量著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8428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8617771

上书时间2024-09-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风长眼量(王昱祺),美籍华裔。不照本宣科翻译史书,主张历史地理不分家,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制作地形图还原历史大势,美式思维新颖解构春秋战国史。历经十多年,制作500余幅春秋战国地形图,遂成《地图里的兴亡》系列图书。

目录
目录

1.赵氏,光荣的御者 001

2.西周灭亡,晋国两分,赵、魏家族的选择 009

3.曲沃代晋,老诸侯脱胎换骨 021

4.倾城骊姬,晋献公的桃花运 028

5.假虞伐虢,河东一统 038

6.并卫入晋,奠定大国地位 049

7.重耳出亡,艳福不浅 057

8.半分东周,春秋霸主晋文公 076

9.城濮之战,晋楚全面冲突 090

10.伯爵滑国,秦穆公的大礼 100

11.争夺河西,晋秦霸主之争 110

12.赵盾弑君,天下之大不韪 120

13.东西打通,雄霸南太行 126

14.赵氏孤儿,祖债孙来还 136

15.大国上卿,流血的仕途 147

16.赵、魏、韩抱团取暖 155

17.定都晋阳,开三百年霸业 165

18.代国多骏马,尽归赵氏 176

19.晋阳保卫战,春秋战国分水岭 187

20.三家分晋,谁的算盘更精 198

21.河西归魏,吴起镇守 208

22.中山国,魏斯的称霸蓝图 222

23.春秋霸主谢幕,晋侯的诅咒 230

内容摘要
    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发展历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而璀璨的文明。如果能将祖国荡气回肠的历史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将璀璨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古人全面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始于汉朝,个中原因之一是秦朝统一时间太短,而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自为政,难以组织起全面有效的研究。

     据述,《禹贡》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见于《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的和拥有系统性的阐述地理观念的著作。

     西汉时期,《山海经》的面世,是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研究的一个开创性壮举,是早期一部颇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研究了山、水、动植物、矿藏、风俗、神话等,从各个方面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了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不知何人组织编写了《水经》。对我国一千多条河流进行了研究,只可惜作者高风亮节,连署名都没有留下。

     随后的南北朝,郦道元对《水经》进行了注解,称为《水经注》。详细介绍了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等,全书三十余万字,文笔雄健俊美。

     《水经注》在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上下两千多年。内容包括自然、山川、历史、风俗、人物、神话等。它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空间的真实感。

     《水经注》比《山海经》更为详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接下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进入了地图时代,虽然研究者限于条件,出品不多,流传至今的更少,但是地图时代终究还是来临了。

     北宋时期,地理学家税安礼绘制《历代地理指掌图》,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有一幅,多则五幅,共有图四十四幅。

     下图是《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作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跃然纸上,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清朝时期,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组织汇编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此地图集所标注的山脉、河流、海岸的轮廓已经接近现代的科学测绘地图。

     下图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的《禹贡九州图》。

     此图中,黄河、长江以及海岸线,与现代测绘地图非常接近。

     虽然杨守敬的地图集不包含他所处的清朝,而且限于制作条件,地图上的错误和缺陷也不少,但这本地图集仍然是旷世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制图技术比之前大为改善,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历代疆域的研究。

     1980年,由程光裕教授主编并组织编写,中国台湾台北中华学术院推出了一套地图集,名为《中国历史地图》。

     该地图集共绘制地图二百五十七幅,一共两册:上册为疆域篇,内容为中国历代版图,有地图五十九幅;下册为中国历代的主要城市、经济、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网、社会变迁、手工艺品、战争战役等内容,有地图一百九十八幅。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中的《战国七雄图》。

     该地图集的特点首先是全面,绘制的地图数量非常多,种类也很多;其次是美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形的特点。

     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谭其骧教授主编,地图出版社(今中国地图出版社)绘制并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该地图集共有地图三百零四幅,地名约七万个,是目前最为详尽、细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汉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地图,地名标注非常详尽,地图数量同样可观,时间跨越了中国历史的所有朝代。

     历史与地图研究的成果忽然就这样涌现,两岸在这个领域不遗余力地做出贡献,令所有历史地理爱好者击掌称快!

     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间跨度的全面性、地图绘制的精准性、地名标注的详细性,都达到了靠前的高度。

     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空前巨作。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非要给这两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它们适合历史和地理的研究者,却并非适用于广大读者。这对孜孜以求学习历史地理的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如果将这两套地图集中的平面地图用地形图代替,简化地图中的元素,细化朝代疆域变迁,再配之以说明文字,那是否会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历史地图、爱上历史地理呢?

     是的,笔者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把过去的地图集画得更美观、更易懂,让普通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

     笔者很清楚,以上《山海经》、《水经注》、《历代地理指掌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无论哪一本,其高度都是本书无法逾越的。笔者心中所祈愿的是,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地理,了解我国浩瀚璀璨的文明,如此足矣。

     

     本系列作品的结构

     

     本系列作品《地图里的兴亡》,共计九册。

     《秦,从部落到帝国》:主要描述秦国从西陲弹丸之地,在西戎的包围圈中挣扎着立国,接着兼并关中,南下巴蜀,最终统一天下。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主要描述赵国从光荣的御者,到大国上卿,再与魏、韩三家分晋,经胡服骑射,终成强国。赵国多慷慨悲歌之士,晋阳保卫战、邯郸之战,赵人不屈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分册中包含对晋国、魏国、韩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齐鲁春秋,恩怨八百年》:主要描述齐国以渔盐之利崛起于东夷,统一山东半岛,更换统治层却光辉不减,尽显大国优雅风范。此分册中包含对燕国、鲁国、卫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吴越归楚,另一半中国》:主要描述楚国以爵位仅为子爵起步,背负“南蛮”这个屈辱之名,却拥有当时最为广阔的国土。战败即自尽,楚人的责任感与生俱来,楚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分册中包含对吴国、越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春秋战国地形图集》:《西周》篇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春秋》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一册,约为两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

     

     笔者读了不少美国史方面的书籍,美国的历史总共两百多年,自立国以来就异常稳定,有时候甚至很乏味,即使是“一战”和“二战”,也不是发生在美国本土。

     美国东西两头是海洋,中间是戈壁和沙漠。笔者时常设想,若是东西海岸之间有一场大战,要跨越中部的沙漠戈壁,想必也是非常精彩,这样地缘的影响就能凸显出来。

     可惜,那是笔者个人的设想,美国的大多数土地,都是花钱从英、法、西班牙等国买来的。美国本土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外,再也没有大战,故笔者认为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影响甚微。即使是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也已经是近代的事情。钢铁大炮、热兵器时代,地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美国人的战争多在海外进行,他们在本土中部的沙漠里面修建了赌城拉斯维加斯。每年各地富豪、明星和游客齐聚一堂,旅游、度假、赌博甚至嫖娼,活色生香,醉生梦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地缘文化。

     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并无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来书写中国历史,那中国历史不但会丰富多彩得多,也会带给读者更多独特的思考视角。

     中国历史长,战争多,而且战争大多发生在冷兵器时代,地缘对中国的形成影响极大。

     要突出地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选择历史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一统时代,许多地缘概念可以忽略,因为偌大的中国就是一张大拼图。只有在乱世,各方势力利用地形特点,与自身军力相结合进行作战,地缘的特色才能显露无遗。

     可是,究竟哪一个乱世时期最能体现地缘的特点呢?

     笔者认为,要体现中国的地形特色,这个乱世必须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这个乱世必须足够乱,也就是说诸侯数量要足够多,每个诸侯都会充分利用地势进行争霸,这样地缘影响的覆盖面才够广。因为诸侯太少的话,诸侯内部的许多险要之地,就不能发挥作用。

     其次,这个乱世持续时间必须足够长。时间长了,诸侯就会对这些兵家必争之地进行持续争夺,而且这些必争之地重新经过一番组合后从属于不同诸侯,发挥的效用可能接近不同,地缘的价值也就能优选地凸显出来。

     笔者以为,春秋战国接近符合“足够乱”和“足够长”的条件,这是笔者选择这段历史的主要原因。

     2.西周灭亡,晋国两分,赵、魏家族的选择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不过在西周时期,赵、魏与晋国并不在同一地理单元,赵国的先祖在西周镐京为官,魏国当时叫毕国,封在关中,只有韩人是晋国宗室后代。

     历史是如何将晋国与赵、魏家族联系到一起的呢?故事从西周灭亡,晋国两分开始。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姬静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姬宫即位,是为周幽王。少年天子周幽王,即位之后头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的好兄弟晋仇主持公道。

     晋仇本是晋国太子,其父晋穆侯去世后,叔父晋殇叔篡夺国君之位,晋仇不得已逃离晋国,出奔到周朝都城镐京来寻求帮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晋国这个篡权的事情,对西周王朝来说,既是作为八百诸侯宗主的国事,也是姬姓家族的家事。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晋国国君的更替,周宣王不点头,是得不到承认的。

     然而周宣王的态度,并不是全力支持正统的太子一方,而是息事宁人,默许了晋殇叔的晋国国君之位。这其中晋殇叔与周宣王的私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晋穆侯在位的时候,经常统领本国人马,千里迢迢来到镐京,追随周宣王南征北战,纵然他们也打过千亩之战这样的大败仗,但晋穆侯与周宣王的关系可是非同一般。

     晋穆侯的弟弟晋殇叔,作战勇猛,深有谋略,既是晋穆侯的得力助手,也是周宣王最为信赖的人之一。晋穆侯去世,晋殇叔篡位,周宣王与晋殇叔的私交不错,因此将太子晋仇的事情束之高阁。

     晋仇的父亲晋穆侯,娶齐国公主为妻。晋国和齐国都是侯爵国,门当户对,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即太子晋仇,另一个少子叫晋成师。

     晋仇当时二十岁,未从周宣王这里得到帮助,他却并不气馁。晋仇很聪明,他借机接近周朝的太子姬宫。姬宫当时只有十岁,两人都是好战喜功之人,而且又都是王公贵族,结识之后关系密切。

     三年后,周幽王即位,自然要替好兄弟晋仇讨回晋国国君之位。晋仇获得了西周一个军,一万两千五百人的兵力,以惊涛拍岸之势,杀回河东。

     晋国当时的领土面积,只能说是三流诸侯,晋国军队自然不能与西周大军匹敌。更为重要的是,西周王朝就像一个黑社会老大在主持帮规,犯错的小弟除了任打任罚,根本没有反抗的勇气,晋国军队抵抗的士气不高。

     在周幽王的许可下,晋仇将叔父晋殇叔斩首,夺回属于他的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文侯,两个年轻人做成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正式即位第二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周朝发生了一件怪事。当时岐山守臣来报:“岐山脚下的泾、河、洛三地,在同一天发生了地震!”

     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附近),是周室的发祥地,这地方地震了,守臣当然不敢怠慢,立即上报到周幽王这里。

     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自然界的事情无法解释,只能推断是神鬼所为。周室的发祥地岐山地震了,想必神鬼欲对周朝不利,群臣都战战兢兢,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西周朝堂之上,年少的周幽王更不懂怎么回事,他故作少年老成,镇定地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寡人。”周幽王显然是想把这个事件敷衍过去。

     周朝有个太史的职位,专管历史、天文和历法,解释这个事情是他的职责所在,慌乱之下周幽王和群臣却没想到向太史请教。

     太史伯阳父却很负责任,他觉得事关重大,于是就找到了喜欢直言进谏的大夫赵叔带,请他向周幽王进谏。

     大夫赵叔带,就是此时赵氏家族的宗主,是赵氏家族的先祖。赵叔带在朝中为高官,时常能见到天子。这也说明同为嬴姓,赵氏家族此时还是强于秦氏家族。赵叔带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此前他常给周宣王进谏一些好提议。

     太史伯阳父郑重地对赵叔带道:“泾、河、洛三地发源于岐山,怎可地震?以前夏朝发源地伊洛河水枯竭,夏朝就亡了。商朝灭亡前,发源地的河水也枯竭了。地震之后就会山崩,河道就会堵塞,然后河水就会枯竭。我看大周朝也有亡国的危险啊!”太史伯阳父语出惊人,赵叔带听了之后惊魂不定,周朝要灭亡,那还得了,于是立即去进谏周幽王。

     西周镐京王宫,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一群神采飞扬的宫女,随着乐声筑成一个大圆,大圆内又有若干小圆,纷纷做出仰胸弯腰等种种曼妙舞姿。周幽王年少,在阅女方面却是老手,深谙此道,乐在其中。

     赵叔带一路大步流星入大殿,他身材特别魁伟,有种由骨子里透出来的威霸之气,声如洪钟喊着“大王,大王”,美妙的气氛被这强大气场终止,少年周幽王不太高兴,此前他并没有邀请赵叔带赴宴。

     殿中侍卫皆知赵叔带是忠良,只象征性地阻拦一下。赵叔带得以将太史伯阳父的话转述给周幽王,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破解之法:“大王可即刻派军队去地震之地赈灾,减少神灵的愤怒。”赵叔带的话毁誉参半,要赈灾是对的,但是把地震说成神灵的愤怒则有些迷信。

     对于只有十五岁的周幽王来说,赵叔带的进谏更多的是讽刺。他不满“神灵的愤怒”这个说法,因此心中极为不快。他这才即位两年,居然有人公然危言耸听来说周朝会灭亡。周幽王的朝堂上有两大卿士,郑桓公和虢公鼓。(郑桓公和虢公鼓的来头,在《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的篇章中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虢公鼓作为天子的辅佐大臣,当仁不让要出来为天子撑腰,他挺身对周幽王道:“大夫叔带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好一张乌鸦嘴。”

     有了卿士虢公鼓支持,周幽王闷闷不乐地宣布散席,自己先退走。赵叔带想追上去进谏却被侍卫拦住,众大臣不欢而散。

     其实地震这个事情,不仅夏朝、商朝灭亡前出现过,后来赵叔带后人建立的赵国,在灭亡前也出现过,的确很难处理。

     赵叔带进谏不成,只得皱着眉头回府。

     年少的周幽王对于地震,无为而治,倒也不算什么大错,毕竟此前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过了几天,岐山守臣又来报少年周幽王:“岐山再发地震,而且发生山崩,压垮了很多民居!”

     朝堂之上,少年周幽王想了想,随即将心中所想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民居坏了一定有很多美女无家可归,寡人登基不久,后宫佳丽不足,尔等去把这些无家可归的美女招来,充实后宫!”

     朝堂之上的赵叔带忍无可忍,心想都山崩地裂了,还想着美女,他直言不讳进谏道:“大王,山崩地裂不是好预兆,何况还是在岐山这个王业的发源地,当下应该派人去救助难民,以安民心。现在去寻找美女,不如寻找贤人来出谋划策,看能否消除我朝的隐患。”

     所谓忠言逆耳,周幽王很不高兴叔带的进谏,虢公鼓上奏:“今时不同往日,我朝早就迁都镐京,千秋万岁!那岐山早就被我朝放弃,岐山地震跟我朝并无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还望吾王详察。”

     少年周幽王的确不喜欢赵叔带,虢公鼓的话正中下怀,他立即免去了赵叔带的官位,请其回归霍太山的封地。

     赵叔带还不死心,他去找太史伯阳父:“天子不理山崩地裂的事情,如果周朝与夏朝、商朝一样,周朝什么时候会亡国呢?”

   &nbs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