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的策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26
5.0折
¥
85
全新
库存83件
作者 [美]托马斯·谢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67797
出版时间 2020-07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85元
货号 11046456
上书时间 2024-09-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任马里兰大学经济学系和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卢修斯·N.李奈特(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1944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194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7年获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政治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其代表作包括《冲突的战略》《武器与影响》《承诺的策略》等。与传统上大量运用数学的博弈论不一样,其主要研究领域被称为“非数理博弈”。他的博弈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在外交,军事领域也深有影响。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承诺的策略 气候与社会 第二章温室问题意义何在? 第三章地球工程的经济外交 第四章代际和国际贴现 承诺作为自控手段 第五章实践中、政策中和理性选择理论中的自控 第六章理性处理非理性问题 第七章反倒退 第八章成瘾物:香烟方面的经验 社会和生活 第九章生命、自由或对快乐的追求 第十章应以人数多寡决定援救对象吗? 经济学和社会政策 第十一章经济学家都了解些什么? 第十二章为什么经济学只解决简单问题? 第十三章作为规制工具的价格 武器和战争 第十四章流星、恶作剧和战争 第十五章意外研究发现 第十六章越南:反思和教训 社会动态性 第十七章社会机制和社会动态性 第十八章隔离现象的动态模型 最高级别的决策 第十九章广岛的遗产 论文出处 内容摘要 章承诺的策略 约在50年前,我对“承诺”进行了论述(Schelling,1960:第2章),我的一些同事甚至猜测是我创造了这一概念。对于同事的肯定,我自然很高兴,但是我必须否认这一猜测。“承诺”这一概念至少在2400年前就出现了。当色诺芬被波斯人追赶,而停在一个几乎无法跨越的峡谷前时,他手下的一个将军提醒说,他们已经无路可逃了。色诺芬(1957:136-137)却泰然自若:“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当我们就要战斗时,在我们后面出现了无法逾越的峡谷,这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吗?我希望敌人认为自己可以很容易从任何方向撤退;但是我方应当清楚认识到,在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上,唯有战斗胜利才能自保。” 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下,色诺芬注意到,当撤退是不可能的时候,每个战士都不必担心当自己正专心与敌作战时,自己的战友会弃他而去;这种“承诺”是战士们彼此之间的,也是针对敌人的。 我这里使用的“承诺”,是指有决心、有责任、有义务去从事某项活动或不从事某项活动,或对未来行动进行约束。承诺意味着要放弃一些选择和放弃对自己未来行为的一些控制。而且这样做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在于影响别人的选择。通过影响别人对已作出承诺一方行为的预期,承诺也就影响了别人的选择。 承诺对许诺和威胁有重要影响,不论是公开的许诺和威胁,还是隐含的,并且对许多讨价还价的策略技巧也很有影响。例如,“要么接受,要么放弃”这样的出价条件如果要具有可信度,则承诺是必需的,并且这样的承诺可能不太容易作出。威胁要花高昂代价与某人打官司以获取数额很小的赔偿并不可信,因此也没有说服力,除非作出威胁的个人或组织能够显示出可信的承诺。 威胁 威胁就是作出一个承诺,并让别人知道这个承诺,如果被威胁的一方不按照威胁的要求行事,提出威胁的一方则宁可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损失一些东西),也要让被威胁的一方承受成本、损害或痛苦。与许诺不同,威胁总是取决于行为的。如果缺乏承诺及其有说服力的沟通,威胁就会缺乏“可信度”。如果威胁取得了成功,那么就没有必要实施威胁要做的事情,威胁者付出的代价就是作出承诺和显示承诺的成本;如果威胁失败了,那么就会代价高昂且毫无效果。如果威胁罢工、辞职、报复、控告或冲突取得了成功,那么就不会出现代价高昂的罢工、辞职、报复、诉讼或冲突。 建立承诺 坚持遵守许诺的方式有许多种,同样地,对威胁作出承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色诺芬的方式则很简单:进入一个地理位置,明确向敌人显示,你只能做你希望敌人相信你必须做的事,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在司法方面,可以发起诉讼;在声誉方面,可以履行公共职责;在物理方面,可以在十字路口前加速;在感情方面,可以是深陷情网;在地理位置方面,从你所占据的位置上撤退是不可能的(“烧毁桥梁”)。人们也可以依靠第三方:“如果我不承诺,我将受到惩罚——遭遇离婚、解雇、取消抵押品的赎取权、曝光和清算。” P1-2 精彩内容 《承诺的策略》是一部关于博弈论的学术作品,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博弈论无处不在,小到人的行为,大到国际合作,生活中处处需要用到博弈论的理论去理解和分析人和国家的行为。本书则从策略的角度讨论了个体的选择和国家的政策。博弈论涉及合作,而承诺对于合作而言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其主要通过改变他者对自身行为的预期而产生作用,承诺也是影响国家和个体的策略选择的关键。本书通过构建博弈论的经济模型,来探讨个体自我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社会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同时,综合对经典博弈论模型“公地的悲剧”“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的探究,谢林指出,承诺策略的核心即要作出可信承诺,必须放弃一些选择或机会。 媒体评论 破釜沉舟为什么有效? 如何承诺才能获取信任,避免“一厢情愿”和无谓的冲突? 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 博弈,用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 掌握博弈论,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研究的是人们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策略——理性的、非理性的、卑鄙的、善良的。在这些文章中,他研究了成瘾、诱惑和决心,以及威胁、承诺和虚张声势的使用。有趣的是,他对这些策略的分析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还适用于种族关系、堕胎和国家行为等关键问题——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谢林是一位文笔清晰的经济学家,他回答实际问题,并与读者一起仔细思考。他的文章读起来令人愉悦。 ——苏珊·索尔特·雷诺兹(Susan Salter Reynolds),《洛杉矶时报》 近几十年来,一些雄心勃勃、富有想象力的经济学家试图打破统计学的生硬形象,提出普通大众都能理解和应用的观点。在对抗故弄玄虚的这场斗争中,托马斯·谢林居功至伟。《承诺的策略》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他丰富有趣的学术生涯。 ——罗伯特·富尔福德(Robert Fulford),《国家邮报》 [谢林]在广泛的主题上提供各种信息视角……任何对个人或社会行为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许多文章发人深省。 《科学》(Science) 无独有偶,出版这本文集正好是庆祝托马斯·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好时机。他的作品的所有特征——兴趣的广度、理论的独*性、政策分析的严谨性和文笔的清晰性——都一一展现。这些文章优雅地再现了谢林在其经济学同行中最*名的研究成果。 ——罗伯特·萨登(Robert Sugden),《泰晤士高等教育》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