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贤记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贤记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0.27 4.3折 24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成嵩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3067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4元

货号8467661

上书时间2024-09-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成嵩 男,1935年生,党员。曾任江苏省金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坛市文联主席、金坛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江苏省民协、记协理事,江苏省县市区新闻中心工委副主任、秘书长,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牛倌

秧师

“塘灰官”

菜农渔夫

蚕娘

船娘

茶婆婆

补碗匠

擦背大师

挑水佬

乡邮员

“洋龙鬼子”

“老来青”

“老树桩”

茅匠

土地公公

小呆子打铁

私塾先生

故事大王

说书先生

乡村编剧

放水员

网上飞的人

刻纸大师

长荡湖上鹅司令

弹棉花佬

卖豆腐花佬

阉猪佬

农民科学家

巧姑

小红妈

乡村教师的楷模

为农民画灵魂的高手

一位老妈妈七十年的思儿梦

“开一天”饭店的国家一级厨师

“识宝回子”

花木大王八

云水画家

江南鸡范

华罗庚的好嫂嫂

“天堑传书”的信使

抗战诗人

复信和嘉许的农业劳模

义薄云天的普通农妇

敢讲真话的县委副书记

为农民当好家的大队书记

乡村教育家

独臂粮宫

锡剧猴王

伯乐夫人

昆虫激素专家

老县长

老保管

老队长

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常“老农”的故事

南瓜王

志存高远的老救济户

时代鼓手

女作家菡子

说文解字段金沙

民族骄傲华罗庚

李清照式的农民女诗人

后记:弘扬乡贤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

内容摘要
    牛倌

    东村刘大爷,刚解放时养了一条“弯弯角”的大牯牛,这条牛被刘大爷视为大儿子,配了“牛大郎”的名字,而真正的儿子叫“小牛”。这牛养得油光水滑,力大无比,无论是推磨、上牛车还是耕田,都虎虎生风,能干两天的活。但这牛有个怪脾气,只有刘大爷使唤,才得心应手。换了别人就调皮捣蛋,只能干半天的活,而且越打越倔,越是“出工不出力”。

    刘大爷一年四季和牛同吃、同睡,喂的草料是“寸草三刀”,黄豆炒香了,一把一把喂,酒糟、糖糟更是常年不缺,刘大爷喝酒,有时也敬一杯给牛饮。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和牛谈心,一面给它抓痒痒,一面“儿啊,儿啊”地叫个不停。

    徐村有个牛倌叫张小马,是一位中年农民,他负责饲养整个生产队的三条耕牛,寒冬腊月,牛正在复膘季节,农民们在学校礼堂看电影,这时村上农家办喜酒,一只炮仗飞上了牛屋的草房,一瞬眼,牛房起火了,村子里锣敲得震天响,人们拿着面盆、水桶、脚盆纷纷朝牛房奔去。牛房里养着三条牛,还堆放着几十担牛草,这可是全队的命啊。

    这时,北风呼呼,浓烟滚滚,火已窜出屋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人们高喊着,“快救牛、快救牛!”这时只见张小马像一团火球,从牛屋里冲出,抢出了两条牛,但还有一条牛仍在火海中。大队干部一面帮张小马扑火,一面说不能再进去了,人比牛更重要。张小马说:“我要救牛厂然后把一桶水浇在自己身上,第二次冲进火海,第三条牛冲出了火海,但好牛倌张小马却被烈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事后,人们找到张小马那烧焦了的遗体,他身上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在他那握紧的掌心里,见到了“三寸牛绳”,我们可敬可爱的牛倌啊,他是“烈火焚身何所俱,至死也不松牛绳”!

    赵龙是山村里的一位“牛马倌”。他没文化,二十岁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当马?,养了二十年军马;回到村里后,在生产队养牛,当了二十年牛倌,被村里人尊称为“牛马倌”。他为人勤劳、诚实、低调,二十年来为生产队养育了九条小牛,还种植了一片竹园、一方桃园,国家每年给的优抚费,他统统捐给了村办小学,作为穷苦孩子的学杂费。当记者去采访他时,他说:“我这人是粗人,没文化,对党没有什么贡献,如今老了,更是只吃草,不耕田……”

    赵龙去世后,村里人打开他的木板箱,只见一件黄军装穿得都泛了白,但一枚一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广州”、“解放海南”,“抗美援朝”等等的纪念章却闪闪发亮,他平时从不显摆,也从来不戴,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老革命。临近二十多个村庄的农民都来给他送葬,人民是多么需要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牛马倌”啊!    秧师

    “黄秧落地三分收”,在阵阵蛙鼓、声声布谷中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开秧门”。在江南农家,“开秧门”是个神圣的日子,“到了夏至吃馄饨,隐隐囤囤开秧门”。我记得儿时开秧门还要“敬谷神”、“敬土地”,让神灵保佑农家能“风雨调顺、五谷丰登”。开秧门前,秧凳要洗干净,秧草要扎整齐,秧绳要理顺当,秧篮也要整修一新,干这些农活时,老人们都十分的虔诚,“小把戏”是不允许在此刻“瞎说八道”的。

    就像读书人考试一样,按乡俗,每个村庄里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插秧能手比赛,参赛的姑娘、小伙全都是“打标趟”的尖子。所谓“打标趟”就是**个跳下田栽“领头秧”,只要在田埂对面立根小小的竹竿,用眼瞄瞄,脚跨跨,就把方向定准了。此刻,好比是军队中的神枪手比赛,武林高手们全会聚在一起了,谁来“领趟”呢?当然没有人敢自告奋勇。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可不是弄着玩的,搞不好陷入重围,被“包饺子”“包”在秧趟里,岂不要羞煞人。解决的办法当然只能靠“抽签”了,抽到谁谁就**个跳下去。

    “鹤叫六根绳,丢豆六棵秧”,这是形容插秧能手的快速,抛一粒豆子落地,*多不过两秒钟吧,簌簌簌……这六棵秧就栽好了;丹顶鹤飞过头顶呜叫几声,在秧田里就形成了六根绿色的绳子。但今天这场比赛可不同凡响,十八个能手下趟,个个都轻手轻脚,快手快脚,利利索索。只见他们腰晃得有板有眼,脚退得分毫不失,手分秧如机械操作,指落地像流星赶月。也不过才二十几把秧落地,就渐渐地分出高低来了。但见*后一个下趟的年轻姑娘,穿了件红色的布衫,她正插反插,巧手如飞,横来竖去,运用自如。这哪里是在插秧啊?简直就跟“机织地毯”一般。旁观者一齐涌向她插秧的田头,在一团红色的火焰里,只见“绿影晃动,水波点点”,也不过两支烟光景,她就插到了大田中间,将“标趟”和其余十六位“秧师”远远?到了后面。人们惊呼着、赞叹着,像欣赏一幅艺术品那样欣赏她栽插的秧棵:一棵棵,一趟趟,横上线,竖上行,远远望去绒球球绿茵茵迎风招展。竟然连每一张叶片、每一个叶心都是那样对称、均匀。人们下田数一数她栽插的秧苗,不多不少,六根,每穴都是六根,找不到五根苗的,也寻不到七根苗的,真是神奇到了极点。正当人们赞不绝口时,忽然,姑娘头一扬唱起了秧歌:“布谷声声催人忙哎,哥犁地来妹插秧喔,犁铧泛起千重浪,秧绣大地万重行,哥妹同将田畴绣,绣得农家谷满仓――哎厂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像百灵登枝,如云雀放歌。“哗――”农田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插秧状元”的桂冠自然给红衣女郎夺去了。当村长意味深长地请她讲话时,姑娘摘下眼镜,向大伙深深一鞠躬,啊,原来她竟是位双目失明的盲人,人群欢呼雀跃,这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一位盲人竟能栽这么好的秧,这简直就像神话了。姑娘只讲了一句话:对不起大家,献丑了,我栽的是心秧。

    好一个“心秧”!原来这姑娘在十岁时就双目失明了,她母亲是位“秧师”,也是位盲人。作母亲的知道身为女盲人生活道路的艰辛,从小就教给女儿一手好针线活,一把好秧棵,给女儿讲“吹灯试笔”的故事,让她“摸着针脚扎鞋底”,“就着沙盘练秧棵”,“沾着清水学写字”,经过十几个寒冬酷暑的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神秧手”,栽出了闻名乡里的“心秧”。这位姑娘还写得一手好字,唱得一口好山歌,被村里人誉为“亮妹”。但天有不测风云,这心灵手巧的姑娘没活到22岁,不幸就被一场重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亮妹”栽插的“心秧”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田里。

    P1-5

精彩内容
沈成嵩的《乡贤记忆》是由一组组乡间人物的故事组成,他们中有蚕娘、渔夫、牛倌,有说书先生、田园诗人、私塾先生、农村教师,有县委书记、乡镇企业家、战斗英雄,有小媳妇儿、老祖母、庄稼汉,把江南地区的乡间贤人描摹得活灵活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