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8.66 6.2折 ¥ 7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周菲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2779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4969692
上书时间2024-09-0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问题与概念框架
第四节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结构一媒介一行动”:家长教育焦虑发生的新解释框架......
第一节“结构一媒介一行动”框架的理论基础与当代关照
第二节家长教育焦虑发生的结构因素
第三节家长教育焦虑发生的行动因素
第四节家长教育焦虑发生的结构化因素:媒介环境
第三章家长教育焦虑的群体逻辑:阶层样态与媒介溯因
第一节群体逻辑的前言:媒介时代情绪的群体传播
第二节家长教育焦虑的阶层样态.......
第三节媒介环境下家长教育焦虑阶层差异的可能性分析.........
第四章家长教育焦虑的文化逻辑:教育价值取向的媒介呈现.....(139)
第一节文化逻辑的所指:教育价值取向辨析
第二节教育价值取向的媒介呈现
第三节媒介传播“偏好”教育工具价值的文化动因
第五章家长教育焦虑的技术逻辑:算法推荐下教育价值观的媒介植人
第一节技术逻辑的实现: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推荐..
第二节算法推荐下教育价值观的嵌人机制
第三节技术逻辑下的教育价值危机..
第六章家长教育焦虑的缓释:基于价值塑造的媒介路径
第一节重构媒介环境,强化教育认知建构的价值理性...........(22
第二节规范媒介市场,把握主体内容生产的价值尺度
第三节运用媒介工具,增强教育政策推进的价值信任
第四节完善媒介法规,制约资本不当竞争的价值失序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信息媒介广泛介人人类生活世界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因其所带来的全新变革,被广泛地视作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全球最大的网民群体逐步形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9.6%,①更多的人得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从媒介1.0时代到2.0时代,再到3.0时代,媒介的功能和样祥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手可及的移动媒介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信息刺激和信息体验。借助媒介工具,人类可以触及的间接经验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人们对数字化时代也常抱以乐观的期待,期待着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创造一个更加透明、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作为具有意义的讯息本身,信息媒介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对人类生活世界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媒介对经验世界的建构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媒介传播研究的开创者,也是当今诸多媒介理论的共同对话者。他通过媒介技术手段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著名论断“媒介即人的延伸”打开了人类感知与网络镜像之间的界限,影响了后续媒介研究,并使之迸发出长久的思想活力。在媒介研究的初期,以马歇尔・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媒介以强大的虚拟仿真技术带给人们现实经验的错觉,使人的感知能力不断延伸和扩展,不断替代直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书写了人类对经验世界的建构。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一词,用以指代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并认为这是有别于现实环境的拟态化世界。沃尔特。李普曼进一步指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识与表象生成是由媒介建构完成的。也就是说,借助媒介工具及其呈现的一系列文字、符号或图像,人们对于脱离生活世界的真实经验来认知外界越来越习以为常。赖特・米尔斯甚至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众多从来不曾遇见、将来也不会遇见的目击者所给予的间接经验,他又把这个大众媒介建构之后的环境称为“二手世界”。可以说,符号化的媒介信息和间接的认知经验创造了拟态的世界,而我们生存在这个拟态世界中,会将其作为真实的客观环境而做出反应。
随后,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安德烈亚斯・赫普(AndreasHepp)等学者引人符号互动理论、埃利亚斯型构理论、社会建构论乃至后现代文化理论,延续并强化了媒介传播的社会建构传统,从而将“媒介化”引人媒介机制的话语体系,以此开辟了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①在建构主义者看来,以“实践”形态所呈现的社会活动和话语互动是理解媒介与人的经验世界的关键。于是,实践论者开始关注媒介化对个体经验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它强调的是主体与传播工具的过程性互动,即媒介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而这又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媒介的功能和样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经验世界的建构、生活环境的形塑、文化空间的革新以及情绪行为的支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媒介环境下家长关于教育的焦虑却并未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而减退,反而愈加普遍,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群体现象。如同涂尔干将“自杀”置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空间中,并赋予“自杀”社会学阐释一般,无处不在的媒介环境与日益盛行的家长教育焦虑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催生了笔者跳出心理学的思维局限,转向教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观察教育焦虑的渴望。在多学科视角下,家长教育焦虑不再被设定为个体性、生物性、自在性的存在,而是群体性、文化性和自为性的存在。尽管前一类存在是家长教育焦虑的本体性基础,但似乎无法解释时代的群体症候。因此,本书更倾向于将家长教育焦虑置于媒介环境中,以“结构-行动”这一基本理路为出发点展开整体性考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