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48
6.2折
¥
3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雷振海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4271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8240843
上书时间2024-09-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雷振海,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
目录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报中刊:让传媒飞
打造一支传媒铁军
新春寄语
过一种普通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教师培训应锁定“常识”
不妨多从“原点”反思办学
教育才是最大的民生
寻找“陶行知”
减负不应该成为难题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教师应该是幸福的教师
新课堂与新学校
从总书记讲话里寻找动力
五四精神与课改
创新才会有水平
回到课堂上实施育人
媒体的使命与选择
每天都是儿童节
高考问题不在高考本身
课堂不该让学生难受
使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
红色教育的“魂魄”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暑假培训
行走在课改路上
活出全新的自己
每一天都是教师节
答案就在脚下
警惕教师培训的“马太效应”
倾听基层教育的声音
向“史上最牛校长”学习
学校应该更有“文化”
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
学校精神的力量
德育,从生活出发
学校的文化自觉
中国教育的自信力
文化建设要有耐心
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目标和要求
德育的“融入”智慧
做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
新年新课堂
创新,永恒的话题
课改:孩子快乐成长的抓手
基础教育的新开始
“减负”,从自己做起
关注教育的起点公平
雷锋精神,永不褪色
走好改革每一步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珍爱每一个生命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回归孔子的教师身份
追求生命的绿色
教育局长的责任
以课改实现教育均衡
怀念五四
师道改变世道
师德凝聚人心
回到纯真年代
走入“后高考时代”
教师的灵魂
是楷模也是新教师
素质教育的山东之路
用青春书写精彩
校长是一种职业
课改中国行:让教师更有力量
让教育的美延续
教师先得教好书
督导,以学生为本
尊重生命
教育,你幸福吗
十年,再出发
十年,新起点
十年,大跨越
教育的春天来了
立人先立德
做改革创新的探索者
素质教育,让人民满意
教师的素质
学生要减负 教师要松绑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
改革推动教育发展
有一种感动叫师德
需要怀念,更需要深思
期待校长早日“专业化”
别忘了家长也需要减负
中国梦 立德梦
少年梦托起中国梦
减负,责任在谁
灾难,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
青春梦·中国梦
用好“4%”
教育现代化 需要教师现代化
为农村考生 提供更多选择
性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打破教师铁饭碗的背后
教育,抚平焦虑的良药
“减负”,家长也有份儿
热培训背后的冷思考
让更多人看到减负的可实现性
让更多的孩子有梦
减负与作业
校长专业化 需要培训专业化
减负,为教育松绑
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
教师资格进入“国考”时代
改革先改观念
打响农村教育攻坚战
“师严”然后道尊
评价的瓶颈必须突破
内容摘要
过一种普通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再过几天,就是新学期的开学。教师们又要重新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去了。每逢这个时候,我都在想,除了备课教书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班级事务,教师们能否还有心情拥有另一种生活呢?
当教师是高尚的,也是辛苦的,“教师的手里掌握着未来”,这句话要表达的显然是教师之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它的潜在意思或许是说,唯有有幸福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但如果教师的生活,总是被疲惫、压抑、挫折、沮丧所占据,那教师还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吗?教师什么时候才可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情绪饱满、热力四射?什么样的老师育什么样的人,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如果不注重教师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教育首先是没对学生负责,或者至少是残缺不全的。
但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命令教师要超越现实生活“强颜欢笑”,则无疑又是不人道的。长期以来,在旧的教育思想影响下,社会对教师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选择了当教师,就意味着无休无止的奉献和牺牲,教师当然需要具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品格,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教师当然也应该享有普通的生活,经历普通人情感中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喜怒哀乐才能构成教师“完整”的生活,离开了这样普通的生活,教师的生命岂能完整无缺?或许有人会质疑,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句话没错,教师职业的特殊,就特殊在教师每天首先要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那些知识符号,育人第一、教书第二,一旦忽视了育人而只谈教书,那教育无法称其为“人学”。
时代呼唤新教师,这是《中国教师报》对全国教师朋友的寄望。
“新教师是一个梦想”,在我们提出“新教师”这个词汇的背后,其实我们是多么渴望教师们能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新教师一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样的新教师,他首先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他主张师生相长、共同发展;其次,他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他有时会纤细而婉约,偶尔也能粗犷而豪放;再其次,他会视教育为信仰,他不仅对他的学生,乃至于对整个人类负责,教育是“为一个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公民”,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局观”,只做一个“功利”的人,那教育永远不可能走远!这当然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可对于当下,我们该做的只是尽量多一点幸福,教师多一点幸福,教育便多一点曙光。
学校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自觉,才有了文化自信,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建立的文化自信,将会是一种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自信,是一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自信,这种自信意气风发,充满张力。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里的教育不是泛指、虚指,而应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身上。换言之,如何让学校、教师、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教育真正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当教育不再是管制和控制,这种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社会是否有文化,首先看学校是否有文化,一个学校是否有文化,首先看校长是否有文化,而一个孩子是否有文化,得看家长和老师是否有文化。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缺乏文化自觉,更遑论文化自信。一些学校只顾埋头苦干,抓分数,抓成绩;一些学校想着怎么争取资助,盖大楼,造房子;一些学校想着总结和提升自己,却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
如何让学校发现、找到自己的文化自觉,归根结底还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而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打造一种新型的课堂。在课堂上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点燃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热情,而不是让前者职业倦怠,后者昏昏入睡。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当文化有了生命,有了主体,文化就不仅仅是写在纸面上的两个字,而有了更为深远、厚重、灵动的含义。
精彩内容
本书脱胎自《中国教师报》“总编七日谈”专栏,透过专业教育传媒总编辑的眼光去品味新教育、新教师。本书聚焦教师成长,解读了教育改革的动态,倡导“新教师”概念,分享课改主张,吁请更多的教师以自身行动助推教育变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