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03 6.2折 ¥ 52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郭云海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7463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2693546
上书时间2024-09-03
章 “有氧语文”的旨趣:寻找平衡的课程意义
驻足仰望,语文是一片星河,璀璨夺目;临海而听,语文是浩瀚汪洋,波涛滚滚;登高远眺,语文是丛丛密林,花繁叶茂;低眉折枝,语文是吴侬细语,情意绵长。语文,不仅仅是表情达意、思维交流的工具,更是寄托情谊的信物,滋润心田的灵泉,她璀璨、雄浑、娇媚、生机盎然。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均可学语文,此所谓“有氧语文”。有氧语文,旨在培养一份情怀,滋养一份心灵,打开一扇窗,同时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打开儿童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视界。
节 语文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第二节 让语言文字浇灌儿童心灵
第三节 设计真实而丰富的语文生活
第四节 让儿童在语文天地中自由呼吸
第二章 “灵动数学”的聚焦:把握平衡的课程目标
毕达哥拉斯曾说:数学统治宇宙。由此看来,数学的作用非同寻常!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无一不称赞数学的奥秘和伟力。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唯美的语言。学习数学,也就是在把握美的真谛。“灵从动生,动由灵始,灵动共生”,儿童感受数学的灵动与生气,这便是“灵动数学”的境界与真义。
节 数学是鲜活而生动的
第二节 让儿童感受数学的灵气与理性
第三节 设计灵活而丰富的数学生活
第四节 引领儿童走进富有生气的数学王国
第三章 “缤纷英语”的丰富:探寻平衡的课程结构
英语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中去交际使用的语言工具。儿童在灿烂多彩的环境和氛围下学习英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经由缤纷的语言世界走向文化自信。英语,犹如一条彩绸,七彩缤纷,是一门实用的、多彩的和多元的语言,丰富儿童的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此之谓“缤纷英语”。
节 英语是丰富而多彩的
第二节 多元的课程为英语学习插上双翼
第三节 设计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课程
第四节 英语学习如影随形伴你我
第四章 “阳光体育”的魅力:建构平衡的课程内容
曼德拉曾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确如此,体育的魅力超越了国界、民族与种族。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全面教育水平。而阳光总能给人一种温暖舒坦、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感觉,“阳光体育”的名字也因此而来,目的是要培养“健康、阳光、积极、运动”的未来栋梁。
节 让儿童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体育之中
第二节 塑造阳光健康的儿童
第三节 促进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第四节 让儿童在体育运动中快乐成长
第五章 “磁性科学”的张力:走进平衡的课程世界
达·芬奇曾说:“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没有实践的士兵,科学这位将军只能纸上谈兵,就是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人们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科学重在通过实践的形式获得知识和技能,科学也因“实践”变得更有吸引力,就是像磁铁吸铁般深深吸引人心,让人沉浸在引人入胜的科学世界里。如此有魅力的科学、有向心力的科学、触动灵魂深处的科学就是“磁性科学”。
节 科学是富有魅力的
第二节 培养儿童探究的热情
第三节 设计有趣的科学课程
第四节 让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
第六章 “七彩美术”的路径:维护平衡的课程实施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华夏文明自她源起那日便刻上了美的足迹。忆古思今,美术的语言早已融入人类生活的点滴,并承载着记录时代兴衰的重任。美术的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责任,如何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捕捉美、体验美、理解美,进而去创造美呢?七彩美术,让儿童保持特有的童真。旨在打开儿童心灵的窗户,架起艺术传承的桥梁,传播新时代下美的理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滋养传承美的情怀。
节 美术学习是多姿多彩的
第二节 美术活动润育七彩童真
第三节 巧设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
第四节 引领儿童走进多彩的美术世界
第七章 “魅力音乐”的智慧:享受平衡的课程情愫
音乐给儿童开辟了一个多彩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蕴藏着浩瀚绚丽的音乐经典,珍藏着精美绝伦的音乐瑰宝,这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魅力音乐”以美为基础,为出发点,为归宿;秉承审美的本质,致力于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尊重并理解儿童的天性使然,以儿童本身年龄特性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让儿童畅游于“魅力音乐”,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的音乐人格,使儿童自由地表达情感,漫步在音符线谱间体验音乐的美,在真实场域中敞开个体,从而引领儿童走向生命的美。
节 音乐是浸润心灵的艺术语言
第二节 让情感体验涵养儿童的乐感
第三节 设计真实而多样的“魅力音乐”课程
第四节 激活儿童享受音乐的生命力
后记
丛书总序
如何面对复杂的情境脉络和实践场景,是课程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学校课程变革在理念上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性,在目标上应具有鲜明的育人性,在内容上应具有鲜活的生成性,在实施上应具有方式的多维性。课程探究需要整合的方法论视角,要合理地解释和说明学校课程变革,实证的因果分析和诠释的人文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回到课程实践现场,扎根课程变革场景,是课程研究的智慧。
,场景的实在性与研究的主位性。学校课程变革场景具有实在性,其实在性是在诸多课程实践因素及其相互关联中实现的。因此,作为课程研究直接的现场,场景无需进行抽象的本体论还原,研究者便可以进入主位研究状态,便可以从参与者角度去探讨课程实践及其内蕴的理论。所谓主位研究状态,按照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观点(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M].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7.,就是以参与者的观念为基础,以课程实践者的描述和分析为标准,检验研究者的主位分析的恰当程度,主要是看研究者的专业意见在什么程度上能让实践者感觉有价值、能推动课程品质的提升。课程研究的目的不是从主位研究转换为客位研究,或是从客位研究转换为主位研究,而是实现这两种研究的互释。
第二,场景的整体性与研究的行动性。学校课程变革场景是特定行动所构成的具体情景,它从时空统一上整合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经验、显性与隐性等要素,并通过它们的有序结构构筑了课程变革场景的整体意义。只有将课程研究放在具体实践场景之中考察,立足过程思维,秉持整体观照,才能凸显课程研究的实践立场。进入了课程所发生的场景,课程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才能够带来理论与实践共赢的整体效果。课程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是主动且持续地审视理论、信念和假设的过程,是对场景的整体性理解和行动性体认,其目的是理解实践、改进实践和提升实践。
第三,场景的情境性与研究的叙事性。学校课程变革场景具有鲜明的情境性,课程探究不能脱离具体的学校情境。为此,施瓦布曾提出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践课程观,倡导课程开发与具体实践情境相联系。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68—70.从研究方法角度来说,叙事研究是直面鲜活的课程变革的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叙事研究,课程研究能够摆脱概念体系的束缚,从而走向更具活力、更具情境适应性的方法论领域。任何一项课程研究,如果不能进入特定的课程场景,都是无法揭示课程行动的真实含义的。
第四,场景的问题性与研究的对话性。课程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完美的存在,这预示着场景是具有问题结构的存在。面对特定场景,课程研究是问题牵引的,是参与性的,是田野的。课程研究必须直面真实问题,既关涉理论,又关涉实践,二者在互动中实现融合。在特定场景中,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融通的,具有对话属性。
第五,场景的特定性与研究的扎根性。课程探究总是处于具体场景之中的,总是由特定时空所确证的,场景的特定性展现了课程研究的扎根性需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实践与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实践具有紧迫性,行动者需要“把身体置于一个能够引起与其相关联的感情和思想的总体处境之中,置于身体的一种感应状态之中”,迅速做出决策。(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98.在特定场景中,研究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思考实践、言说实践、参与实践,洞察课程发生的情境与脉络,在课程现场中进行意见分享、经验概括和理论提炼。秉持扎根研究的态度就是要基于对课程实践的理解,建立适用于特定场景的意见或理论,并反哺课程实践本身。
总之,富有实践感的课程探究,在本体论层面,总是将课程研究主客体都视为在以行动事件或经验事实为核心的场景中互动关联的存在;在方法论层面,总是将现象的与意向的、情境的与规律的等说明与解释都整合到特定场景之中,融合各种方法论的优势解决课程实践问题。
“学校课程变革新取向丛书”彰显了这样一个道理:课程研究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特定情境和条件下的课程实践本身,而不是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课程研究并不神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局内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研究者和创造者。
杨四耕
2023年1月15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前 言
建构理想的课程秩序
课程平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课程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如何立足学校特色、学生心理、个性需求等,建立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新体系,至关重要。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近年来在专家的指引下,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新取向,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开设适应学校发展、学生需求的多元课程上进行了平衡性变革。
何谓课程平衡?在课程领域,平衡可以理解为课程体系中一种“有效的、理想的秩序”。是为了达到系统的整体化,对组成要素或子系统进行非等比例的优化,使其能适应系统整体对其的要求。肖正德.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平衡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44—48.美国学者麦克卢尔认为:在20世纪,学校排课时都普遍注意合理调配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文科和各种自然科学学科的比例。选入学校课程中的各科目主次分明,这就是常说的课程平衡。我国学者汪霞则从培养目标、课程类别及课程性质三方面阐述课程平衡,并认为课程平衡促使各部分课程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从不同方面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林冬梅,张君.课程平衡初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78—81.
虽然不同学者对课程平衡的理解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课程平衡是课程系统各类型、要素在质和量上的相对均衡、稳定与和谐,课程平衡具有相对性和多层次性。
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花园式课程的文化与聚焦》出版基础上,继续以“一切为了师生幸福成长”为办学宗旨,落实“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缤纷童年,幸福绽放”的课程理念,并不断推进“幸福之花”课程建设。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腾飞,为适应社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身处改革潮流中的东荟花园小学师生积极深化课程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出了政策部署。如何建立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东荟花园小学立足地域发展、学校特色、学生心理、个性需求等,探索课程建设新取向,通过七大学科课程领域的设计与开发,平衡国家课程和儿童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平衡。
在我们看来,课程平衡是课程领域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概念,它包括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实施的平衡等多个层面。
(1) 课程目标的平衡。学校课程平衡与否主要看它在目标上是否能够促使儿童限度地发展,能否满足儿童各方面需要。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创办于2013年9月,创办初期确立了“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办学理念。在理念的引领下,全体东荟人奋勇拼搏,开创新学校良好局面。像大多数课程学习一样,大部分学校大部分课程是一种有序的认知类型的学习,按照课程标准、考试需要等强调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为了让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高分,一些本该指向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也被迫改造成“音节式”学习。林卫民.走向多极平衡的课程体系[N].中国教师报,2018-11-28(007).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在《自由学习》一书中指出,除了开发左脑的学习,还要重视发挥右脑的作用。学校的“幸福之花”课程目标就是不断寻求课程需要找到平衡点,兼顾学生的考试分数的外在要求与自由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样的学校生活才会使学校成为学生怀念和自身成长快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2) 课程结构的平衡。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 David Merrll)的研究表明:照本宣科,仅仅呈现信息,教学有效性为零;只有在课程上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有效性才有可能提高。为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基于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是必要的。杨四耕.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道[J].教育家,2019(08):55—56.
东荟花园小学以“一切为了师生幸福成长”为办学宗旨,提出了“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办学理念。把“幸福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绚丽的花朵,学校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基于以上理念和信仰,我们构建了“幸福之花”课程。课程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人文之雅:进入唯美缤纷的语言世界;健康之乐:让健康童年闪耀光芒;科学之真:畅游温暖的科学海洋;思维之活:迸发灵动的智慧源泉;艺术之美:让心灵之花绽放异彩。花园式课程突破封闭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旨的课程文化局限,给予课程如百花园似的开放的视野,多元的视野,唯美的视野,令人愉悦的视野,让课程成为孩子们探求未知世界的乐园。
(3) 课程内容的平衡。因学科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结构,学科核心素养能否落实、落细,取决于学科教师的理解与领悟,取决于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顾明远教授说:“每个学科教师要有对学科教育哲学的认识,要有对教育终极价值的理解和体认,要有对本学科学术前沿的关注乃至研究,唯其如此,其所实施的课程教学,才会有教育工作者的意味,才会成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杨四耕.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之道[J].教育家,2019(08):55—56.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教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立足课堂积极探索和实践,鼓励每位教师在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开设综合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有氧语文、灵动数学、缤纷英语、阳光体育、磁性科学、七彩美术、魅力音乐”七大学科组成“幸福之花”课程内容。七大课程内容丰富、多元、个性,以学科素养为核心,构建学科课程群,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我校近年来开设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匹克球实训、舞蹈、合唱、跳绳、足球、啦啦操、语言艺术、书法、陶艺等课程;宽敞明亮的创客中心,包含编程、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创作等课程;建设智慧课堂引进AR技术,实现5G情景教学体验课程等。这些课程带领师生走出单极,走向多极平衡的课程体验,使学生因学校生活和学习的趣味,在自由中找到了自觉、自主和独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4) 课程实施的平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规定的平衡性,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才能实现。以东荟花园小学“阳光体育”为例,看课程实施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我校牵头制定“金绳计划”,实施“强腿工程”,以跳绳为特色项目,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快速提升,推动学校全面发展。首先是创新教学模式,中高年级体育课采用分组分层分项目的大班合作教学,发挥教师专长优势,保障课堂优质高效。其次是“化整为零”开发和利用小课间,利用课间10分钟,开展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练习,建立竞赛机制,促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再次是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协同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创办体育俱乐部,引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后是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开展线上竞赛,创设家庭运动氛围,引领社区体育文化的形成。“阳光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实施方式高效,将学生的零碎时间合理运用,既保证了其他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也促进了学科素养深入发展。学校多元化早操的设计,改造传统枯燥的早操形式,融入国学、军姿、韵律操、体能操、手语操、放松操等多元素的早操,提高学生出早操的兴趣和效果。科学地开展课间活动,由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出发,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提升目标,合理设置课间教室内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大力培养班级体育骨干,建立帮扶机制,有效推进“学生之间师徒结对”,不仅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养成运动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培养学生学会互助共赢,真正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创办幸福教育,培育幸福少年,奠基幸福人生。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我校提出了“为培养博爱至善、志向高远、儒雅尚学、传承创新、多元发展、健康幸福的高素质现代人奠基”的育人目标。紧紧围绕“幸福教育”,我校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学生个性需求中架构平衡点,通过平衡的课程目标、平衡的课程结构、平衡的课程内容以及平衡的课程实施,学校的课程品质得以提升。
学校以“四个节日”活动为横向维度,使每个学期都充满不一样的惊喜和期待,四月读书节、五月艺术节、十月科技节、十一月体育节,每个月有每个月的主题,每个主题又与其他主题相互融合,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以读书节为例,2021年4月,学校开展以“东风化雨润诗意校园 荟蔚出新承红色经典”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有班班参与、生生参与、家长任课教师都参与的“经典美文诵读”。有各年级根据本年级实际和学生发展认知确定的年级特色活动:一年级“畅游浩瀚书海,聆听经典之声”读书节DIY书签制作,二年级“我的绘本”故事分享,三至六年级的读后感评比。有聚焦专题活动:一、二年级“我讲红色故事年级比赛”,三、四年级“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五、六年级“唇枪舌战 思辨青春”读名著辩论赛。以语文学科为内涵、艺术舞台为表现,从学科融合的大教育观出发,将不同学科知识与能力在读书节主题和活动中运用,如英语学科的一至六年级的英文才艺秀,五、六年级的英语趣配音,三、四年级的英文单词卡创意设计,一、二年级的爱心书签大赛;数学学科一年级的创意七巧板,二年级的图形DIY,三年级的手作日历,四年级的挑战24点,五、六年级的高塔游戏,一至六年级的小小神算手等等,多维度、多策略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学校以“五个习惯”培养为纵向维度,朝着使学生成长为“多元发展、健康幸福的高素质现代人”的目标而努力。“让阅读成为习惯,让运动成为习惯,让微笑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是我校的“五个习惯”。时时可阅读、处处可阅读,东荟花园小学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书香,楼梯拐角处、楼宇架空层、长廊展示屏,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无处不在的阅读便利。读书开拓了学生眼界,塑造了学生气质,让他们的内心丰富、眼睛明亮,用阅读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2014年学校在郭云海校长的带领下制定“金绳计划”,实施“强腿工程”,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全员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成为习惯”。2019年广东省学生体质抽测,学校优良率78.9%,居全省;202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我校创造了优秀率80.4%、优良率98.8%、合格率100%的好成绩。走进校园,一声声亲切有礼的问候,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块块明镜的玻璃,绿茵茵的草坪、盛开的鲜花,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不论是保安叔叔还是保洁阿姨或是外宾,都会听到幸福的问候,看到令人心情愉悦的微笑,这就是东荟花园小学“让微笑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习惯”长期坚持的效果。学校以体育精神、拼搏精神、奥运精神铸就东荟精神,形成永争、永保、永创的先进文化,无论是在学科学习上,还是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实践中,都要勇争,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打造优秀的团队。
此外,学校每年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举行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走进伟人故里湖南,“重走长征之路 打开天空之眼”走进贵州等,学校承担着援疆、援藏、援贵以及统战任务,借这些活动,建设学生对外交流等一系列平台,打开了学生看世界之眼、体世界之心。
学校五大课程结构“雅、乐、真、活、美”,七大学科课程内容与少先队活动结合,“五育并举”,平衡创新、兼容并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8年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跳绳世界杯”,取得23个项目冠军,共获57枚金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少年的风采。2019年我校入选国家队的20名运动员出征在挪威举行的跳绳世界杯赛,获18个项目冠军,60枚金牌,并打破2项赛会纪录,6项闯进无年龄限制组总决赛,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我校三年级学生、年仅9岁的女孩周亦涵,用时13小时游程27.6公里横渡琼州海峡,完成了连成人都不敢尝试的挑战壮举,也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学校的合唱团、舞蹈队、科技创新、学业水平质量等各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实验学校、全国品质课程实验学校、全国跳绳强心示范单位、全国啦啦操星级俱乐部、全国校园网球实验学校、广东省十佳好学校、广东省少先队先进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书香校园、广州市健康学校、广州市跳绳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体育高水平特色学校、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州市首家匹克球实训小学等多项称誉。学校还充分利用空间,在楼顶建设了绿色生态科普课程学习实践基地,分区设有百草园、蔬菜园、水果园等,2021年学校楼顶被评为“城市小菜园”。
课程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充实。在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学校课程建设保持在平衡、有效的状态上。
《平衡性变革:学校课程建设新取向》包括“有氧语文”“灵动数学”“缤纷英语”“阳光体育”“磁性科学”“七彩美术”“魅力音乐”七个课程群建设方案,每个方案既关注各学科特点,又考虑到了学生各年段的学情特点,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了学科课程设计,以扎扎实实的实践来探索课程开发的逻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