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小百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58
1.9折
¥
23.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王俊主编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5079496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3.8元
货号8073393
上书时间2024-09-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由于汉初人口锐减,实行鼓励垦荒减低赋税等政策,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再加上提倡儒术,设五经博士等,文化也热闹起来,这便是历史所说的“承平之世”。这时的代表文学便是所谓的汉赋。
赋的名称最初还不专指汉赋。《史书》称屈原的《怀沙》篇为赋,则凡“不歌而诵”的也就是赋了。到了汉武帝之后,由于这一种铺张的宫廷之赋只是盛极一时,于是赋逐渐就成了汉赋的专称。这样原来被称为赋的《离骚》一体就被称为《楚辞》。汉赋与《楚辞》如果从它与宫廷的关系上来看,乃是相反的东西;如果单从形式上说,汉初仿《离骚》的人极多,《离骚》散文化的一面,也就为出现于诗文之间的赋所凭借。同时,《楚辞》的俪偶也成为汉赋模仿的对象,因为这些宫廷的作家们,既缺少丰富的内容,又要依靠文字上的富丽铺排,自然就难免形式地模仿屈原的辞句;而汉代屈原的追慕者,受了当时赋的风气的影响,也不免逐渐铺张起来,从东方朔的《七谏》到王逸的《九思》,这些都促成《楚辞》与汉赋的合流。铺张实质是语言上的浪费,它比诗化之要求精练,从此便分道扬镳。诗赋的消长,在这里正是反映着诗化的曲折历程。
汉赋的主要内容是以夸耀宫廷的生活、供帝王的欣赏为主的。汉代的统一局面,形成雄伟壮观的帝国,这原是人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然而帝王们却只看到宫廷的景象日见壮观起来,自然也就需要为壮观的宫廷服务的作家们,事实上这些作家们在帝王的眼里不过是弄臣而已。汉代最大的赋家司马相如也是通过汉武帝的狗监杨得意,才得意起来的。为了夸耀这版图之大、财富之盛、人力之雄厚,所以赋的内容以炫耀行猎、苑囿、京都、官室为主,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射猎》,班固的《两都》等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至于相传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及《登徒子好色赋》等三篇,以写宫廷中的艳事与帝王的问答为乐,当也是这时期的产物。此外又有王褒《洞箫赋》等开咏物小赋的一体。于是赋环绕着宫廷豪奢的生活风行一时,成为汉代文坛的特色。
“乐府”是汉初就有的,《汉书·礼乐志》:“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可是那不过是有个官员管理这些乐人,其中主要的只是保存一些宗庙的乐章而已。这些雅颂一类的乐章既然不能与民间的歌唱媲美,也就不得不出现了民间乐府诗歌。汉初乐府中已多见七言,如《薤露歌》:“薤上露,何易稀?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曲》:“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楚辞》诗化过程中涌现的三字节奏已经广泛为人们所采用,甚至司马相如所作《郊祀歌》中的《练时日》竟乃通篇三言。也正是在这里又随之出现了五言诗,它一方面吸取了三字节奏的优势,一方面在诗行的上半还保留了《诗经》传统的二字音节,形成了由四言体向七言体过渡的折衷形式,到了东汉时期便广泛流行起来。
这时民间文学的特色,已经发展到城市的街头巷陌。沈约《宋书·乐志》:“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可惜这些民间乐章中,今天能证明其为西汉之作的已经很少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