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爱新觉罗后人第一次直面其家史、国史而不仅仅是提供“口述历史”!
一部恭亲王家族视角下的晚清史,记录末代王朝皇室的彷徨与挣扎!
作者的高祖是恭亲王奕訢,曾祖父是载滢,爷爷是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本书主要写了1833年到1936年,晚清皇族的百年家庭动荡与起伏变化,有恭亲王奕訢与皇位擦肩而过、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等史实,也有铁帽子究竟有多铁等等,内容精彩,角度独特,因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感觉与旁人又是有些不同的。作者用从一个亲闻的角度来写这一段历史,无疑也是其他作者无法替代和感受的。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恒钤是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折的玄孙女、恭贤亲王爱新觉罗?溥伟的孙女。
恒钤从1998年开始,用20年时间采访了30位家族成员,拍摄影像素材500小时;2018年,开启了家族视角下的清史研究、书写之旅。
目录
序言一 ... 001
序言二 ... 003
写在前面的话 ... 011
第一篇? ? 战争与皇权...001
一匣双谕——爱你就要让你知道 ... 002
家国天下——宣宗皇帝的喜与忧 ... 008
鸦片之患——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 015
道德至上——弛禁与严禁的选择 ... 022
打开国门——以鸦片为名的战争 ... 028
条约签订——但计利害不顾是非 ... 034
抉择——其实并非意料之外 ... 039
第二篇? ? 皇帝与亲王...045
棠棣之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 046
天上人间——究竟何处才是天国 ... 052
兄唱弟和——手足情深其乐融融 ... 061
所谓天国——迅速崛起的乌托邦 ... 067
今不同昔——情虽一体分为君臣 ... 070
危局再起——奕詝宣威奕訢协力 ... 076
一遭罢黜——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082
又见条约——列强环伺俄收渔利 ... 090
孤掌难鸣——兵临城下文宗北狩 ... 098
独撑危局——舞台之上聚光灯前 ... 104
自强之路——恭亲王的一八六一 ... 111
第三篇? ? 太后与王叔...117
针尖麦芒——八大辅臣两宫太后 ... 118
辛酉纪事——一盘早已下完的棋 ... 124
同治之治——太后垂帘亲王议政 ... 131
名教与名——曾国藩与地方团练 ... 137
洋务运动——走上师夷长技之路 ... 145
翻手为云——演一出权力的游戏 ... 152
登顶之路——这一曲冰与火之歌 ... 158
一语成谶——无中生有的继承者 ... 165
第四篇? ? 虎父与犬子...173
举步维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 174
求富之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81
义利之辨——没有火车头的火车 ... 190
接二连三——铁帽子究竟有多铁 ... 198
狂风巨浪——西北熊视东南狼顾 ... 207
意气消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213
甲申易枢——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 219
回天乏术——一个时代的章 ... 226
第五篇? ? 变革与革命...235
戊戌之变——孔子维新纸上变法 ... 236
庚子之乱——义和团兴起与落幕 ... 245
大厦将倾——无可挽回的大结局 ... 252
此生难休——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 260
内容摘要
一匣双谕――爱你就要让你知道
说到高祖恭忠亲王奕?,就不能不提到这份少见绝后的一匣双谕:“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按理说,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世人(包括当世之人和后世之人)认为其不合常理之处在于,封亲王和立皇太子出现在同一件朱谕之中。而且从当时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而言,封亲王居然出现在立皇储之前,更是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记得我次看到它的时候,确实有些愤愤不平的感觉。说起来,当年朱笔御书这份上谕的宣宗成皇帝是我的高祖的父亲,那我应该称为天祖,这种不平岂不是对在天子之位的天祖所下谕令有不敬之嫌?
当时青春年少的我还真不知道这么多。所谓无知者无畏,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新一代,我对充斥着帝王将相的正史典籍没有一点兴趣,对历史的了解,全部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初中、高中课本。
有一天,上学路上,我的一个小伙伴突然冲着我大叫:“哇,你爷爷是皇帝啊!”我听了这话一愣,立刻冲她喊:“瞎说,不可能!”“真的,我爸说的!”小伙伴的父亲和我父亲是老同事了,这种事情应该不会瞎说,但我的爷爷是皇帝,这怎么可能?!尽管我不信,可是这一天都闷闷的。乐不起来了。好容易等到放学,回到家件事就是问父亲我爷爷是不是皇帝,他只回答了两个字:“不是。”
那时,在我的记忆里我只知道爷爷早就去世了。我还知道我的父亲是北京人,我的母亲是上海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为了支援祖国建设来到了大西北(简称支边)。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要填写表格,在“家庭出身”这一栏,很多同学都写的是“革命干部”,有的干脆直接写成“革干”,显得更是简洁有力、掷地有声。我也很想填上“革干”,于是,很认真地问父亲:“我们家也是革命干部吧?”到今天我都能清楚地记起父亲当时的态度,他有些迟疑,慢慢地说道:“还是填干部吧。”
因此,我们家即使因为某种我不知道的缘由不能加上“革命”二字,但起码是“干部”吧。当有人说我的爷爷是“全中国优选的地主头子”时,我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等我接近清楚自己的“家庭出身”时,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大概是因为他的这个出身带给他太多的磨难,父亲在世的时候从来不曾正面讲过家里的故事。
我和妹妹小时候随母亲的姓,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顾誉红。我出生在上海,我的大舅妈曾经是上海地下党,是老革命了,她给我起了个小名叫代代红,简称代红。我16岁那年,父亲去世,我才改过来随他的姓氏“毓”。到了北京我才知道,毓是辈分,这时候家族里几乎没人用“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很多人改姓“金”,也有很多人像父亲这样用辈分做姓氏。但我也用“毓”做姓氏等于和我父亲一辈了,那是大大的不敬。但是“毓鸿”这个名字已经落在了户口簿上,再改起来太麻烦,所以一直用到今天。 见了大爷毓蟾之后,才听他说我是恒字辈,应该叫“恒鸿”,如果当年叫了“恒红”倒是更有代代红的意味。而且大爷后来告诉我,名字的偏旁也就是有规矩的,家族近支恒字辈后面的字都用金字旁,于是就有了现在“恒钤”这个名字。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毓蟾其实是祖父的第七个儿子,按理我应该管他叫七大爷才对,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称呼太别扭,所以就一直没改过来。大爷跟我说过这样叫不合规矩,但是一来他的六位兄长早就不在了,二来他也是我奶奶的个儿子,所以很后算是默许了。
在北京时,跟大爷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开始时他也不怎么说家里的事,我只知道我们家是恭亲王一支的。那时候,大爷经常带我去串门儿,事先他也不跟我说清楚这些人的身份,好像他认定我应该知道似的。记得每次到人家门口,我都要问他,要拜访的是谁,我应该怎么称呼,这时大爷才跟我说,这是溥杰家,我应该叫二爷爷;这是韫和家,我应该叫二姑太太,等等。
大学毕业时,大爷想办法把我留在了北京。后来,我进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做编导,这里曾经是我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大名鼎鼎的《新闻简报》和《祖国新貌》就是这个厂出品的。我工作的时候,它已经有些没落了,像一个老贵族无奈地屈从于一个新贵――中央电视台的门下,成为了它的一个制作基地,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我开始服务的栏目叫《纪录片之窗》,在CCTV一套播出,时长15分钟。2000年,我报了选题“爱新觉罗家族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拍摄家族的故事。拍了半年之后我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15分钟片子所能承载的,我无法在几个月之内就完成内涵如此庞大的片子,于是我只能跟主编申请退出了拍片计划。
P2-4
主编推荐
一部恭亲王家族视角下的晚清史,记录末代王朝皇室的彷徨与挣扎。
恭亲王家族后人次走到前台,详细讲述朝代更替中的家事与国事。
精彩内容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普遍快速推进,机器生产方式开始取代传统手工劳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之间的天平在逐渐倾斜……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英国人率先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大门,一时间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金戈铁马与康乾盛世的时代已随风而逝,大清帝国已不复当年雄风,并不得不直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场的历史漩涡里,末代王朝的统治者们——皇帝、太后、王爷、文臣武将……都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出应对。
本书便是对恭亲王家族与大清皇室在王朝谢幕前的真实记录。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