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1894—1939)是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有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深受多位文学名家推崇。罗特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犹太家庭,曾参加靠前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记者为维也纳不同报社写稿,成为二三十年代德语世界的明星记者,曾就职于《法兰克福报》。罗特不到三十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时已出版小说数十部,其中篇、长篇和短篇小说均出手不凡,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很很好的德语作家之一。罗特较为人所知的小说有《拉德茨基进行曲》《先王冢》《皇帝的胸像》《百日》《无尽的逃亡》《约伯记》《塔拉巴斯》《沉默的先知》等,均以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广阔的人文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其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关于“哈布斯堡神话”的标志性作品,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很很好的长篇小说之一,收入《理想藏书》,位列德语文学作品前十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认为罗特的文学造诣已达很好。译者简介周新建,副教授,1956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1980年后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工作。主要翻译作品有:《尼采与希特勒》《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无以复加的不幸》《摹仿论》《爱的怯懦》《缓慢的归乡》《希特勒传》《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主编简介刘炜,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语系副系主任。从事奥地利德语文学中的“哈布斯堡神话”及德语流亡文学研究多年。
目录
内容摘要
一
1916年8月,奥地利军队的中尉弗兰茨?佟达被俄国人俘虏。他被关进设在伊尔库茨克东北数俄里①的一座战俘营里,随后在一个西伯利亚波兰人的帮助下成功地逃离。在波兰人偏远、孤寂、贫苦的农庄里,在泰加林地带的边缘,这位军官一直待到1919年春天。
在森林里游走的人,即猎熊人和皮货商,会在这个波兰人家里投宿。佟达无须担心被追捕,没有人认识他。他是一位奥地利少校和一个波兰犹太女人的儿子,出生在他父亲的驻防地――加利西亚的一座小城里。他说波兰语,曾在一个加利西亚团里服役,因而冒充波兰人的弟弟对他而言是轻而易举之事。这个波兰人名叫巴拉诺维奇,佟达也使用了这个名字。
他得到了一份伪造证件,上面的名字为巴拉诺维奇,出生在罗兹②,1917年因某种无法治愈的传染性眼疾从俄军退役.职业为皮货商人,居住地是上乌金斯克③。
波兰人说起话来犹如一粒一粒地数珍珠,黑色胡须赋予了他沉默寡言的义务。三十年前他来到西伯利亚,当时是一个服刑的犯人。后来他志愿留在当地,成为研究泰加林地带科学考察队的一个雇员,五年间穿过了一片又一片森林,后来他娶了一个中国女人,改信了佛教,留在一个中国人聚居的村子里当医生和草药专家,生了两个孩子。由于一场瘟疫,他失去了两个孩子和妻子,于是又重新回到森林,以打猎和做皮货生意为生。他学会了在很茂盛的草丛中辨认老虎的踪迹,能够凭借惊飞的鸟群辨认暴风的先兆.知道如何区分下冰雹的云和下雪的云,也会辨别下雨的云和下雪的云。他熟悉游走于林中的人、强盗和无恶意的徒步旅行者的各种习惯,像对待兄弟一样喜爱自己的两条狗.崇拜蛇和老虎。他志愿入伍参战,不过在兵营里,他好像令战友和军官们感到恐惧,因此他们将他当作精神病患者遣送回森林。每年三月他进一趟城,在那里用兽角、兽皮和鹿角换取弹药、茶叶、烟草和烧酒。他还顺便带上一些报纸以了解很新消息,不过他既不相信那些消息也不相信那些文章,甚至连广告都怀疑。多年来他总是固定去一家妓院找一个红头发妓女,她的名字叫做叶卡特琳娜.帕夫洛芙娜。若姑娘那里有别的人,巴拉诺维奇就等着,像是一个有耐心的倾慕者。姑娘老了,头发染上了灰白色,牙齿掉了一颗又一颗,甚至连那副假牙都掉了。于是巴拉诺维奇等待的时间一年比一年短.到很后他是专享还去找叶卡特琳娜的人。她开始爱上他.思念的烈焰整年都在燃烧――暮年情人暮年的思念。她的柔情一年浓似一年,她的激情一年烈似一年,她已是一个老妪。用皱褶的肌肤享受着自己一生中的靠前次爱情。巴拉诺维奇每年都给她带去相同的中国珍珠项链。带去自己亲手削制的小笛子,他用它们模仿各种鸟鸣。
1918年2月,由于锯木头时没有当心,巴拉诺维奇失去了左手的大拇指,伤口六个星期才好。4月,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猎人又要来.这一年他没能进城。叶卡特琳娜空等了一场。巴拉诺维奇给她写了信,让一个猎人捎去安慰她。这次他没送中国珍珠.而是带给她一张貂皮、一张蛇皮和一张做床前地毯用的熊皮。于是在这古今历目前很为重要的一年里.佟达没有看到报纸。直到1919年春天他才从返回的巴拉诺维奇那里听到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
那是一个星期五,佟达正在厨房里洗餐具,巴拉诺维奇走到门口,能听见犬吠声。挂在他那黑胡须上的冰碴发出碰击声,窗台上落着一只乌鸦。“和平了,革命了!”巴拉诺维奇说。
此刻厨房里一片寂静,隔壁房间里的钟洪亮地敲击了三下。弗兰茨?佟达小心翼翼地将盘子轻轻放在案子上。他不想打破这种寂静,可能他也担心打碎盘子。他的双手在颤抖。
巴拉诺维奇说:“一路上我都在想该不该告诉你。你要回家了,毕竟我觉得很遗憾。看样子我们不会再相见,你也不会给我写信。”
“我不会忘记你。”佟达说。
“什么都别承诺!”巴拉诺维奇说。
这就是道别。P5-8
主编推荐
“他早已逃离了自己的阶级,逃离了自己的社会等级阶层,逃离了自己的同类”,“一个年轻强壮的男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才能,站在马德莱娜教堂前的广场上,站在这个世界之都的中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没有职业,没有爱情,没有乐趣,没有希望,没有虚荣,连自私之心也没有。”罗特笔下的佟达毫无疑问将进入现代文学史的人物长廊。和其他作家笔下的“多余人”不同,罗特赋予了佟达足够的魅力,他的逃亡背负着时代的尖锐对抗,却因其所保持的个体的内心真实,以及所传达的历史真实,而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
约瑟夫?罗特是德语作家里具有*水准的人物,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卡夫卡和穆齐尔,受到茨威格、爱伦堡、库切、纳丁·戈迪默等诸多名家的推崇。本书所从属的《罗特小说集》以多卷本的形式陆续出版,收入约瑟夫·罗特不同创作时期的大部分小说作品,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罗特的创作之路和写作特点。这套丛书秉持漓江出版社深度研究世界文学的一贯宗旨,向国内读者译介被长期忽略的作家,并率先出版其代表作品,以飨读者,并引发相关阅读与研究热潮。当20世纪发生的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重读罗特笔下的故事,则能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灾难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应能更好地理解罗特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所载有的价值和意义。
《罗特小说集》
4
—6卷所收入
罗特重要代表作《无尽的逃亡》《约伯记》《塔拉巴斯》均为国内译,对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确为填补空白的福音。
精彩内容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四卷,收入长篇小说《无尽的逃亡》与短篇小说《草莓》。《无尽的逃亡》是罗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佟达是奥地利军队中尉,在*次世界大战中被俄国人俘虏,被波兰人救出后在西伯利亚偏远农庄待到战争结束。他在试图取道乌克兰回到维也纳的途中,因受伤被救而成为苏联红军的一员。佟达经历了苏维埃建立之初的战争与和平,在与娜塔莎和阿尔雅的爱情结束之后,重新返回维也纳,寻找未婚妻伊蕾妮。此时欧洲的一切已与往日不同,他再也无法用从前的目光和态度来融入旧日生活。小说展现了欧洲年轻一代在战争之后的迷茫与失落,在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冷静深刻地书写了个体的彷徨与思索。《草莓》属于罗特同时期的作品,以罗特式的精准笔墨,描述了欧洲东部一个小城的众生相,记录了现代工商业来临之前的旧世界的*后面貌。
罗特对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德奥文化与历史的反思具备小说家的深度与水准,他的系列小说通过普通人的起伏人生讲述奥匈帝国没落时期的历史,折射了西方文明在近现代转折时期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媒体评论
罗特的作品全面描绘的人类悲剧远非现代小说技术能够企及。没有其他当代作家——包
括托马斯·曼——能够接近他的全面。罗特已达峰顶。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曾有过的祖国。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约瑟夫·罗特是20世纪文坛上*值得敬爱和*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莱希-拉尼茨基(当代德国文学评论家)
?
?
无论是对大环境的掠影,还是对小人物的剪影,罗特的语言分寸感都很强。读罗特的小说,你不能落下任何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味,罗特的小说没有闲笔。
——刘硕良(出版家、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
??? 当上世纪发生的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重读罗特笔下的故事,则能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灾难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应能更好地理解罗特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所载有的价值和意义。
——刘炜(《罗特小说集》主编)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