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57 6.0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东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2143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8286191

上书时间2024-09-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探讨日本人的父子关系是个有意思的课题,虽然这需要相当的理论储备和调查基础,我还是冒昧地讲讲个人感想。
  友人说公司里有位日本同事叫做早川,某日突然接到电话,其他同事转来时,他问:"谁找我?"同事说:"好像也叫早川。"他登时犹豫起来,面露难色,迟疑之后拿起电话说了几句。友人好奇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独居的父亲从京都打来,事实上他们已经有十几年没联系了,突兀的电话让他颇感不安。
  这个小故事似乎不是偶然的个例,不少日本人在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难以描述的现象,其构成原因更加复杂隐晦。
  作为分析辅助的文本,是两部电影:中国导演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张艺谋和日本影坛巨星高仓健合作的《千里走单骑》。前者至今仍然是一个传奇,是中国电影在日本获得的不可复制的票房奇迹,还荣获2001年度日本电影最高奖项"每日电影奖"的最佳外语片奖。一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仅仅卖出了一个拷贝,却在日本上映将近一年,经久不衰,票房高达十亿日元。这个成绩极为亮丽,特别是和制作成本相比,简直是点石成金。包括电影的创作者们,应该也都摸不着头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此片在日本引起了如此之大的反响?霍建起在日本的知名度骤然攀升,并在翌年凭借《暖》夺得了东京电影节大奖。不过,那个奖项好像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那山那人那狗》的"追授",而《暖》也并未再现《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辉煌。之所以说霍建起不清楚日本人的热情从何而来,因为《暖》还是走文艺温情路线,男女之间的感情刻画细腻,但哪怕是加上日本著名演员香川照之扮演的聋哑人,极尽煽情催泪,仍旧没有《那山那人那狗》的神奇魔力。
  问题出在《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父子关系。
  我在2005年的东京电影节开幕式上看了《千里走单骑》,不知道日方在影片中对故事的建构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编剧邹静之是以一己之力完成,那么说明他对日本电影乃至日本文化下了功夫。影片的主题还是父子关系,日本的一对父子因隔阂多年冷战,中国的一对父子在生活颠簸中相濡以沫。最终,日本父子完成了形式上的和解。该片因为创作者的名气,在日本反响不错,熟悉的主题亦功不可没。
  父子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似乎是打动日本人心灵的一招"必杀技"。这或许说明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父子关系呈现的是另一番样貌。就像日本中年妇女疯狂迷恋韩国的"纯爱"电视剧,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中感到了"纯爱"的稀缺。日本的父子之间,为什么会显得情感温度较低?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形象?母亲在家庭里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等着回答。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军国主义氛围下,日本警察对大学生之类的年轻左翼激进分子曾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令其"转向"。软的招数是把被捕的左翼青年带到局长室,让他们坐在局长的椅子上,局长则自掏腰包给他们叫一份"亲子盖浇饭"。这个吃法现在也有,所谓"亲子"就是鸡肉和鸡蛋铺在米饭上,我总觉得名字听起来有股非要满门抄斩的别扭。警方希望"亲子盖浇饭"能令小青年联想起亲人和自己的关系,但"转向诱导"手册阐明,最好说些"你的母亲很担心你"之类的话,不能多谈父亲,否则反而会造成学生们的权威反抗意识。
  父子关系大概是人类的亲缘关系中比较独特的,常常带有紧张和对抗色彩。弗洛伊德的"恋母弑父"情结理论,的确是天才的创想,但在东亚社会中,父子关系的纠葛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便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父子关系的表现亦有歧异。一般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家长制文化都把父亲塑造成家庭的核心、支柱和代表,父亲因此而具有管束教导子女的责任和权力。父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来源于此。儿子对父亲的反抗,就是对权威的挑战。但是,中国高度强调"孝"的意识形态,赋予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并极为维护血缘为纽带的宗亲体系,这都使得儿子的反抗阻碍重重。而在日本社会的伦理观念中,"孝"并非至尊价值,比如人们常说日本人更在乎的是"忠"。同时,日本人的家庭关系对血缘的依赖也不如中国严重,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在《镜像下的日本人》里提到,"亲"和"子"最早期的意义,是指工作团体的领袖与成员。这些因素,导致日本的父亲形象,从实质上讲,可能比中国的父亲形象要虚弱,日本的儿子大概更有勇气表达他们对父亲的反感和轻视。
  家庭中不是只有父子,还有母亲的存在。中国人讲严父慈母,母亲的伦理地位或许犹胜父亲,权力地位却未必多高。可是,台湾学者林明德认为,"在一层薄薄的掩饰之下,典型的日本家庭仍然属于母系社会。"这是因为日本近代以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男女社会角色的分工,使得日本母亲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某种加强。林明德说:"对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在母系社会中度过的童年经验,对其终身都有深远的影响。"我曾写过一篇《母与子》的文章,谈及日本式的母子关系。日本儿子对母亲的那种情感,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而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并不存在于父子之间,相反,由于父亲在对待母亲时要么也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要么是他冷落了母亲和家庭,都可能造成儿子对父亲的敌意与轻蔑。所以,在日本的各种文艺作品中,以讽刺挖苦手法丑化父亲形象的例子并不少见。
  当年在东京的岩波剧场,《那山那人那狗》热映许久,我也曾去看过一次,发现身边的日本观众几乎皆为老人。我不知道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会像《千里走单骑》中的中井贵一那样,长年拒绝与父亲联络交往,但影片中工笔描绘的融洽父子关系无疑是最吸引他们的亮点吧。人皆如此,缺啥就想吃啥,吃啥为了补啥。

媒体评论
王东先生的旅日随笔涉及到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视点当然是日中之间,有意无意的比照。
  --羊城晚报
  王东兄的这本书,开卷之后可发现其独辟蹊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资料的翔实与写作手法的轻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连很多留日、旅日多年的华人,对一些平日貌似了解的日本事物,都不禁发出"哦,原来如此"的感慨。比如关于近年来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推崇备至的日本饮食文化,王东兄却提出了冷静且独到的评说,尽管我个人对此并不完全苟同,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客观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读后应该说开卷有益,能够了解其迥异于他人的思维视点更是获益匪浅。本书虽不敢说在这方面独步人先,但确实是作出了一种尝试,而这种努力在波乱浮躁的今天尤为可贵。
  --书评人 高源伸 
   
  你们应该把这本书放在行囊里,放在《标准日本语》的旁边,这是一本罕见的描写日本社会的普及性读物。在中文世界里,这样的书太少了。
  --书评作者 戚少商 
  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日本的人来说,是一本最实用最真实能让你快速了解日本的工具书。 
  --书评作者 王小妮 
  虽然谈日本是一个如此通俗的话题,虽然作者的视角并不独特,但王东的犀利令人叹为观止,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的批判性,因而带来了我们更多的新知。
  --书评作者 唐山
  作者从自己的旅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对日本的文化、社会形态、心态做了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日本,不在是一个高高在上或者龌龊不堪的日本。作者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人,从日常琐事对日本进行分析入情入理,也就是因为是些琐事,非官方的报道,所以才真实。
  --书评作者 blue
   
  王东先生通过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的生存状态。因为一直喜欢高晓松的《晓说》,前段时间他讲了一个系列的日本,所以现在读王东先生,觉得是对很多故事的验证跟补充拓展。
  --书评作者 齐小白
  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杂文看作者的思想,小品文则考验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作者博览群书、信手拈来的知识底蕴也给读者带来许多小彩蛋。
  --书评作者 elf
   
   
  名人推荐 
    
  有句北京话叫"门清儿",王东对日本就"门清儿"。早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兴趣广泛到芜杂的地步,小说、戏剧、诗歌、电影、音乐、宗教、历史、政治、军事乃至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奸情,举凡人类生活的边边角角,无不涉足其间。到了日本之后,不管什么行业,从色情业到政治,他都插一腿,搂一眼。这就叫见识吧?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他能看得透彻。他学识丰富,又擅用思维工具,这才是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一个可以很好地介绍日本是怎么样一个国家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王东的职业一直跟传媒有关,而且做的很多事情,都涉及中日文化的沟通。这让他既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不至于远离熟悉的中国文化。这些年,他接触了相当多的日本、中国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名流,好的见识配之以好的学识,我相信王东总会有了不起的建树。 
   --知名媒体人 关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