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道军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我国电子产品可靠性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元器件检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组件及其优选工艺可靠性研究、分析和检测,以及相关标准的起草和管理工作,具有近30年电子行业可靠性工程经验。主持解决了我国众多重点工程的可靠性问题,为我国很多重点行业、重点型号装备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已经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出版、合作出版专著四部。
目录
第1章 基础篇
1.1 电子组装技术与可靠性概述
1.1.1 电子组装技术概述
1.1.2 可靠性概论
1.1.3 电子组装工艺可靠性概论
1.1.4 微组装技术概述
1.2 电子组件的可靠性试验方法
1.2.1 可靠性试验的基本内容
1.2.2 焊点的可靠性试验标准
1.2.3 焊点的失效判据与失效率分布
1.2.4 主要的可靠性试验方法
1.2.5 可靠性试验中的焊点强度检测技术
1.3 电子组件的失效分析技术
1.3.1 焊点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1.3.2 导致焊点缺陷的主要原因与机理分析
1.3.3 焊点失效分析基本流程
1.3.4 焊点失效分析技术
第2章 环保与标准篇
2.1 电子电气产品的环保法规与标准化
2.1.1 欧盟RoHS
2.1.2 中国RoHS近期新进展
2.1.3 REACH法规——毒害物质的管理
2.1.4 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的回收处理法规
2.1.5 EuP/ErP指令——产品能源消耗的源头管控
2.2 电子电气产品的无卤化及其检测方法
2.2.1 电子电气产品的无卤化简介
2.2.2 无卤化的相关标准或技术要求
2.2.3 电子电气产品无卤化检测方法
2.3 无铅工艺的标准化进展
2.3.1 无铅工艺概述
2.3.2 无铅工艺标准化的重要性
2.3.3 无铅工艺标准化的进展情况
第3章 材料篇
3.1 无铅助焊剂的选择和应用
3.1.1 无铅助焊剂概述
3.1.2 无铅助焊剂的选择
3.1.3 无铅助焊剂的发展趋势
3.2 无铅元器件工艺适应性要求
3.2.1 无铅工艺特点
3.2.2 无铅元器件的要求
3.2.3 无铅元器件工艺适应性
3.2.4 结束语
3.3 无铅焊料的选择与应用
3.3.1 电子装联行业常用无铅焊料
3.3.2 无铅焊料的选择与应用情况
3.4 印制电路板的选择与评估
3.4.1 印制电路板概述
3.4.2 绿色制造工艺给印制电路板带来的挑战
3.4.3 绿色制造工艺对印制电路板的要求
3.4.4 印制电路板的选用
3.4.5 印制电路板的评估
3.4.6 印制电路板及基材的检测、验收通用标准
3.4.7 印制电路板技术的发展
3.4.8 新型板材的选择与评估
3.5 元器件镀层表面锡须风险评估与对策
3.5.1 锡须现象及其危害
3.5.2 锡须的生长机理
3.5.3 锡须生长的影响因素
3.5.4 锡须评估方法
3.5.5 锡须生长的抑制
3.5.6 结束语
3.6 电子组件的三防技术及近期新进展
3.6.1 湿热、盐雾及霉菌对电子组件可靠性的影响
3.6.2 电子组件的防护技术
3.6.3 传统防护涂料及涂覆工艺
3.6.4 电子组件三防技术近期新进展
3.6.5 结束语
3.7 焊锡膏的选用与评估
3.7.1 焊锡膏概述
3.7.2 焊锡膏的选用与评估情况
3.7.3 焊锡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8 导热材料的选用与评估
3.8.1 导热材料概述
3.8.2 热传导机理
3.8.3 导热性能表征技术
3.8.4 导热材料的选用与评估情况
3.8.5 导热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8.6 结束语
第4章 方法篇
4.1 助焊剂的扩展率测试方法研究
4.1.1 扩展率的物理含义
4.1.2 目前的测试方法
4.1.3 试验方法研究
4.1.4 结果与讨论
4.1.5 结论
4.2 SMT焊点的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研究
4.2.1 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4.2.2 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描述
4.2.3 染色与渗透试验结果分析与应用
4.2.4 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4.2.5 结论
4.3 热分析技术及其在PCB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4.3.1 热分析技术
4.3.2 典型的失效案例
4.3.3 结论
4.4 红外显微镜技术及其在组件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4.4.1 红外显微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4.4.2 红外显微镜技术在组件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4.4.3 结论
4.5 阴影云纹技术及其在工艺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4.5.1 阴影云纹技术的测试原理
4.5.2 阴影云纹技术的特点
4.5.3 阴影云纹技术在失效分析中的典型应用
4.5.4 典型分析案例
4.6 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及其在工艺分析中的应用
4.6.1 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
4.6.2 离子色谱系统
4.6.3 色谱图
4.6.4 基本分析程序
4.6.5 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在电子制造业中的应用
4.7 应变电测技术及其在PCBA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4.7.1 应变电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4.7.2 应变电测技术在PCBA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4.7.3 典型应用案例
4.7.4 结束语
4.8 离子研磨技术及其在工艺分析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笫1章基础篇
1.1电子组装技术与可靠性概述
琳琅满目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日益便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得益于电子制造的快速发展。电子制造包括从电子材料开始,到元器件、组件、设备整机以及系统集成的整个硬件实现的过程,其中涉及了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的产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细化的社会分工,现今的电子制造则演绎为主要包括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两个环节,即由电子材料到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工艺,以及把元器件安装到印制电路板(PCB)上形成电路板组件的组装工艺。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后者,即电子组装技术及其产品的可靠性问题。
1.1.1电子组装技术概述
从最初的将元器件用手工的方法焊接到印制板上的生产方式,到目前普遍使用的高速表面贴装技术(SMT),电子组装技术这些年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贴装的零件已经小到01005的规格了。但是对于使用大型接插件或元器件的设备而言,如电源产品,则还必须使用通孔插装技术(THT),然后再使用波峰焊进行焊接组装。对于一些复杂产品,甚至同时使用SMT与THT技术。因此,本文讨论的电子组装技术则主要限于SMT与THT的工艺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了材料技术、工艺技术、设计技术、可靠性与质量保证技术等,要得到高效率与高品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不可以。组装工艺涉及的材料包括焊接材料、助焊剂材料、助焊膏、元器件与PCB等,工艺则包括设备参数的设置和优化,设计则需要进行DFM(可制造性设计)和DFR(可靠性设计),以降低制造难度以便提高制造成品率和效率;至干质是与可意性的保证技术,则要在本书的稍后部分展开讨论。
典型THT的工艺流程如下:
备料——插件(手工或机械自动)——涂覆助焊剂——焊接(波峰焊或手工浸焊等)——
检查——修补。
典型SMT的工艺简述如下:
(1)备料—PCB上点胶—贴片—固化(紫外或热)——波峰焊——检查——修补。
(2)备料—PCB上印刷焊锡膏——贴片——回流焊——检查——修补。
条件好的企业为了更好地保证质量,则会在每道工序后面增加检测和清洗环节,如增加焊锡膏厚度测试、贴片或焊接后的自动光学检测(AOI),有的甚至增加线上X射线透视检测焊点的环节。许多电路板组件(PCBA)的生产同时包含了上述THT和SMT工艺过程,那么就需要设计好工艺流程,以保证不同工艺环节良好的兼容性。
当PCBA完成后,可以说电子组装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因为后续的设备组装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插接或拧螺钉的工作了。由于电子组装工艺技术涉及的面很宽、技术也复杂,论述清楚需要很大的篇幅,而且已经有大量的专著出版,因此电子组装技术部分不作为本书讨论的重点议题。
自从2003年欧盟的RoHS和WEEE法规的出台,各国政府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也相继出台在电子电气行业限制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法律法规。为此,在电子制造行业掀起了绿色环保的浪潮,不仅仅是含有铅、镉、汞、六价铬、PBB与PBDE等物质的材料使用受到限制,随着REACH法规的出台,受限制的物质已经超过160余项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其中,对电子行业冲击最大的是无铅化和无卤化的实施,含铅或含卤的材料在电子产品和组装工艺中已经非常成熟地使用了很长的时间,而无铅或无卤材料的使用将导致设计、工艺、元器件、设备与可靠性等要素的一系列改变,这无疑是一场制造技术的革命。无铅工艺的高温、小的工艺窗口以及低润湿特性将会导致元器件的损伤、成品率降低、材料与能源成本的提升,无卤化则可导致工艺难度大大增加、PCB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受到损害等。一句话,绿色的电子组装将面临一场非常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避免成本的显著上升而同时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
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为电子组装业者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的研究分析,找到影响组装质量和可靠性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最终达到确保所组装的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的目的。
主编推荐
本书可作为从事电子组装领域研发设计、工艺研究、检测分析、质量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 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参考教材。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电子组装工艺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技术体系,以及电子组装工艺过程所涉 及的环保、标准、材料、质量与可靠性技术,其中包括电子组装工艺可靠性基础、电子组装工艺实施过程 中的环保技术、试验与分析技术、材料与元器件的选择与应用技术、20余个典型的失效与故障案例研究、 工艺缺陷控制技术等内容。这些内容汇聚了作者多年从事电子组装工艺与可靠性技术工作的积累,其中的 案例及技术都来自生产服务一线的经验总结,对于提高和保障我国电子制造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实现高 质量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从事电子组装领域研发设计、工艺研究、检测分析、质量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 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参考教材。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