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静佳,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云南省旅游类专家库专家,美国西华盛顿大学赫胥黎环境学院访问学者,访学主题为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 在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云南省社科规划科普项目1项、雀部级课题5项,参与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可行性
1.5 研究方案
第2章 概念、理论及案例
2.1 核心概念
2.2 相关理论应用分析
2.3 案例点基本情况
第3章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依据
3.2 模型要素筛选
3.3 结构模型(ESFP-S)
3.4 机制模型(ESFP-M)
第4章 黄石和普达措环境教育动力机制ESFP模型对比分析
4.1 基本情况的对比
4.2 结构模型(ESFP-S)对比
4.3 机制模型(ESFP-M)对比
4.4 对比分析结论
第5章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构建
5.1 动力机制模型的修正
5.2 理念维度的构建
5.3 主体维度的构建
5.4 利益维度的构建
5.5 制度维度的构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章作为本书的开篇,奠定了整个研究的基础,主要围绕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包括:提出研究问题的相关背景、问题提出的现象和问题的科学逻辑;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梳理,厘清研究的切人点和方向;论证研究的目的和理论及研究意义;从相关课题和项目支撑、实地调研工作基础和案例地选点的典型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可行性的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的逻辑线索。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单靠科学技术力量并不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国家公园的五大功能中,环境教育是核心功能,直接关系国家公园功能体系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否实现,但国家公园是否构建了环境教育动力机制成了其环境教育功能能否发挥的关键,因而本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1.1.1问题提出的背景 1.1.1.1环境教育之发端:严峻的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保护和利用问题广被人们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在中国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6年12月19日当天的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实况图登上了当天网络和社交圈的头条,被各大新闻媒体转载,当时正在美国访学的笔者.....
精彩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改善环境污染和防止破坏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保护地类型,也承担着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将对国家公园功能体系的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靠前上国家公园一直都是环境教育天然的大教室。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中国国家公园有了漂亮的环境教育大教室,却出现了少有学生、少有教师、少有教材、少有教育机构的“一有四少”的状况,环境教育教室缺乏活力;而在国家公园之外,以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为主的环境教育类商业活动却供不应求。面对这两组冷热矛盾,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将人们吸引至国家公园场域内主动接受环境教育,成为国家公园探索和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囿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公园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局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研究此前并没有在国家公园的系列研究中占到重要位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过程中,应该以系统思想和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是一种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从要素至系统、至功能再到路径的体系化研究。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