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66 6.3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大耀,纪明兰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727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269268
上书时间2024-09-01
引子
**章 少年露峥嵘
一、良好家风的熏陶
二、小学毕业会考中“状元”
第二章 把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
一、以同等学力考入大学
二、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涯
三、干事业还是回祖国好
四、文教战线当**
第三章 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
一、迎来中国要向太空进军的动员令
二、进入空间技术领域
三、研制火箭的初次尝试
第四章 箭探长空奏凯歌
一、**成功受赞赏
二、火箭气象探测水平渐渐高之一——向中层大气进军,创中国火箭**登上太空佳绩
三、火箭气象探测水平渐渐高之二——实现火箭固体化,为中国核试验提供气象资料
四、火箭气象探测水平渐渐高之三——攻克小型化难题,进行发动机装药工艺创新
五、送狗乘箭游蓝天
六、火箭核云取样建奇功
七、创建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
第五章 为遨游太空架天梯
一、开启中国航天运载技术之门
二、用探空火箭为卫星运载火箭做试验
三、探索中国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展途径
第六章 卫星返回创奇迹
一、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一项难度大的航天工程
二、力主采用回收大容积返回舱的方案
三、突破卫星回收技术
四、用探空火箭为返回式遥感卫星做试验
五、创议开展卫星国土普查活动
六、开拓中国太空微重力科学实验领域
七、为卫星地图测绘铺通途
八、为返回式遥感卫星技术上水平谋良策
九、创建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学科
十、倡导中国发展现代小卫星
第七章 载人航天多创见
一、直言“曙光1号”载人飞船任务定位不当
二、力主中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
三、剖析国外载人航天的得失之道
四、探讨什么样的载人航天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第八章 开拓天疆的几个构想
一、提出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的思路和途径
二、建议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分步实施
三、研究中国发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应采取的对策
第九章 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一、率先在中国把发展空间技术与开发太空资源联系起来
二、构筑空间技术系统完整框架
三、开从设计学角度论述中国空间技术研制经验之先河
四、系统总结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
一、以同等学力考入大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 开大学3所**大学组成临时大学,迁往湖南长沙。
随着战火的蔓延,临时大学继续南迁。1938年,迁至 云南省会昆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 ,辛亥革命后*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将 其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古今中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尽 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形成了北京大学的传统。清 华学堂建立于1911年,时为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改 为国立大学。风景宜人的清华园里,课外活动丰富多 彩,既有各种热烈的体育运动,也有许多文学、音乐 和戏剧社团。清华大学的学术生活严谨而有条理,师 生热衷学术研究。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以“允公 允能”为校训,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讲究群育 。
西南联合大学融合了清华大学严谨、北京大学自 由、南开大学活泼的校风,形成了“教授治校,学术 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的特色。西南联合大学 的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尽可能广阔的知识世界,秉承“ 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的理念。要求学生首先拥有 厚实的学术基础,然后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学习。
大师云集,学术自由,加上3所高校良好的声誉 ,西南联合大学吸引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子前来报考 。1938年暑期,该校面向全国招生,并允许不具备高 中毕业资格的学生以同等学力报考。应同班同学吴承 康几次相约,刚学完高中一年级课程、本不想过早考 大学的王希季抱着“开眼界,不论取否”的态度,以 机械工程系为**志愿报考西南联合大学。不想,无 心插柳柳成荫。考完两个月,报纸上公布了录取名单 ,王希季被西南联合大学按**志愿录取。此事,不 仅令他深感意外,*令他的中学老师和同窗学友十分 吃惊,还在当时的昆明学界被作为佳话广为流传。
西南联合大学虽在抗日后方,但因受战局和恶性 通货膨胀的影响,学校的住宿、伙食和学习条件很差 ,师生还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的威胁。对王希季来讲 ,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困难。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既 要学**学里的课程,又要补充高中阶段未学过的知 识,加上过去从未受到使用英文教材、接受英语讲授 和用英文做作业的训练,如何才能跟上学习的进程呢 ?王希季深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道理。为了对付恶劣的条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和获得*多的学习时间,他自定了白天上课和活动, 20时就寝,凌晨2时起床看书到7时,**学习十四五 个小时的作息制度,把电灯光较明亮、环境较安静的 深夜利用起来。他的勤奋收到了好效果。他顺利地通 过了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所有课程的考试,为按期毕 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时,王 希季在学习上不仅对功课游刃有余,而且恢复了他在 中学、小学期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李大耀、纪明兰著的《王希季/中华当代**科学家传记书系》以李大耀撰写的《王希季》(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为基础,经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进行修改、补充和扩展而成,重点在于介绍王希季在中国航天研发战线奋战将近60年的主要事迹和业已创建的不凡业绩,内容截至2018年2月(至于此后王希季的事迹和业绩,留待以后的传记作者补充)。
王希季,白族,空间技术专家和航天学家,云南大理人。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相继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入空间技术研制开发部门。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相继为中国科学院一OO一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所长。1979年以来,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技术顾问,相继兼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并先后当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至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96~1999年)和名誉理事长(1999~2001年)、第六至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7月当选为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1月改称为院士)。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航天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是中国自行研制发射成功的*枚单级液体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核试验取样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中国的无控制探空火箭技术和航天器返回技术两门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负责提出中国*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过“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又能达到水平的研制方案。作为研究院的小卫星席专家指导并参与中国现代小卫星按系统工程和集同工作方法快好省地发展。作为中国“双星”工程总设计师负责进行和完成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系统的研制。领导过中国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力主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应从飞船起步,为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发展提出过很多建议。他提出了太空资源、空间技术体系和空间基础设施等新概念,主持完成了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编制,负责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国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天基综合信息网、中国发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应采取的对策等关系到中国航天前景的课题研究。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于1985年、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于1987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于1996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9月18日,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他撰写和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著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工程设计学》、《卫星设计学》、《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等10余部,论文有《论空间资源》、《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等40余篇,研究报告有《2000年中国的航天技术》、《快好省完成卫星任务》、《载人航天活动的调整和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讨论》、《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和对策研究》等20余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