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经典文学文本分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津经典文学文本分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89 6.2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淑晶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6306237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0992687

上书时间2024-08-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走进天津经典文学文本分析
第一章  走进天津诗歌、话剧经典文本
  第一节  悠悠传唱为哪般
    ——李叔同《送别》诗性探源
  第二节  心灵的“多声部”与人的困境
    ——曹禺《原野》文本分析
第二章  走进“津味儿”小说经典文本
  第一节  游弋在传统审美中的反讽
    ——冯骥才《三寸金莲》文本分析
  第二节  与“传统”互文的地域书写
    ——林希《天津闲人》的话语结构与意义生成
  第三节  文化规训与个体的现实生存
    ——肖克凡《天津俗人》文本分析
第三章  走进天津纪实文学经典文本
    青春情感的众生相、百年相与理性之思
    ——谷应《青春百年巡·中国百年青春情感调查》文本分析
第四章  走进天津女性写作经典文本
  第一节  城市与农村:“我们”与“他们”
    ——航鹰《丧事》文本分析
  第二节  “小洋楼文学”的生成
    ——赵玫《朗园》文本分析
第五章  走进天津农民题材经典文本
  第一节  经典的历史生成与经典性变迁
    ——梁斌《红旗谱》的经典化过程与经典性阐释的变动
  第二节  文学家对个体生存心理原则的关注方式与评判
    ——孙犁《铁木前传》文本分析
  第三节  农民叙事中“农民”身份的伦理内涵
    ——蒋子龙《农民帝国》文本分析
第六章  走进天津关于存在的人与人的存在的经典文本
  第一节  “病态”知识分子的病态生存
    ——方纪《来访者》文本分析
  第二节  “末人”的生存与文学叙述的情感张力
    ——吴若增《盲点》文本经典性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一、语言层诗性探源:经典意象铺排与感受的被延长

    《送别》让人低回回味,是怎样的文本机制催生出这样的接受效果?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将读者的感受延长。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重要文论家,他认为诗歌作品的生命是从视像到认知。然而,对于经过数次感受过的事物,人们便开始用认知来接受: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但对它却视而不见。因此,关于它,我们说不出什么来。”(1)认知式的接受使语言的能指直接滑向概念式的抽象所指,从而掩蔽了事物鲜活具体的存在,无法形成视像。语言的陌生化则能够打破这种自动感知,使人们对符号所指的感觉就像看到的一样。什克洛夫斯基考察诗歌语言发现,诗歌语言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专为使摆脱机械性而创造的,他进一步提出:艺术中的视像是创造者有意为之的,它的艺术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使感受在其身上延长,以尽可能地达到高度的力量和长度,同时一部作品不是在其空间性上,而是其连续性被感受的。诗歌语言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条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诗歌语言应具有异国的和可惊的性格;而实际上诗语也常常是陌生的。”②陌生化手法消除机械的认知式接受,创造视像,唤回接受者对语言所指的形象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接受被延长,什克洛夫斯基的这个观点适用于很多作品,然而,《送别》是个例外。

    《送别》被延长的感受在语言层的原因,不是因为语言的陌生化,反而是通过铺排“经过数次感受、已经熟悉的意象达成的。《送别》铺排的意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来自古典文学的经典送别意象,一类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忧伤情感意象。

    《送别》描述的送别地是长亭外、古道边,当时的景象是晚风拂柳,残笛夕阳,远处碧草连天,夕阳西落处山势连绵。在这个描述中,“长亭”“古道”“都是古典文学中经典的送别意象。长亭最早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秦已经设立,汉延续秦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言汉代的亭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①作为行政单位的有其建筑实体,由此也成为休憩宿会的馆所,《格致镜原》: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古代送别礼以送出十里为最高规格,这种文化风习使长亭频现于文学中的送别场景,成为经典送别意象。唐王昌龄《留别郭八》: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唐王初《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剑光横雪玉龙寒。晴郊别岸乡魂断,晓树啼乌客梦残。南馆星郎东道主,摇鞭休问路行难。唐罗隐《江亭别裴饶》: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迪迪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⑧《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提道: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④送君十里,终有一别,长亭是最后的离别之所,故此,长亭与种种别情联系到一起,在家人见长亭思念远行客,远行客见长亭而满腹思归之情,恰如李白《菩萨蛮》中的感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经过文人骚客的反复吟咏,长亭成为古典文学中经典送别意象,正所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⑤

  “是古典文学中另一经典送别意象。较早与送别相联系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⑥诗中,柳虽为离家之景,但若不与今时被抛弃的情境对比而单看,本身并未含蕴愁情。其后,柳成为满载离情愁绪的经典送别意象。而柳之所以成为经典送别意象,一说是缘于古......

 




精彩内容
文本分析是基于现代文艺观念出现的研究方法。《天津经典文学文本分析》一方面接受现代文艺观念,视文学文本为独立的客体存在,努力把握文本内部具有生成性的诸种文学要素;另一方面,吸收学界关于文学文本特性以及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没有完全割裂文本与作者、读者的关联,在以文本分析法为主的同时,综合运用阐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力图对文本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如对李叔同的名曲《送别》的分析,分别从文本语言、叙事结构和抒情性主体的心理层次探讨其诗性的铸造,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叙述合理充分,极具理论价值。聚焦文本的经典性,兼用诗歌学和阐释学模式,或从意义和效果出发,着力探寻经典性的文本成因,或立足于地域叙述这种独特的叙述形式,探讨其意义与意味,这样的研究设计新颖别致,极具创新价值。
    本书是天津文学研究中的一部创新之作,其研究使天津文学和天津作家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得以展现,在文本分析方面亦多有新的探索和思考,为天津文学研究和文本分析实践方面的重要收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