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都是杏坛:一个人文教育践行者的足迹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5
3.0折
¥
45
全新
库存108件
作者 樊阳著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0864279
出版时间 2014-08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45元
货号 8302476
上书时间 2024-08-3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学教师只有用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滋养成长中的心灵,才不致教出文化侏儒。人文教育应该在共同阅读中促进心灵的成长,形成彼此自主批判性的阅读世界,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推进社会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教育生活才会达到自由的境界! 由樊阳所著的《哪里都是杏坛(一个人文教育践行者的足迹)》供教育工作者们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樊阳 中学语文不错教师、“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创立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上海市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语会会员、上海教师学研究会会员、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会员;教育部全国特色教育很好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靠前标兵:《中国教育报》2011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提名;杨浦区终生学习形象大使、杨浦区2011年度“精神文明靠前好人好事”。 目录 目 录 人文讲座 中学语文可持续性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探索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一)史家绝唱——《左传》与《史记》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二)魏晋风度(片段) 感受魏晋风度——阅读《世说新语》阮籍、嵇康的故事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三)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四)落花风雨更伤春——宋婉约词 西方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一)但丁《神曲》 西方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二)庸碌现实中非现实的梦《堂吉诃德》 西方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三)浮士德——现代人的圣经(片段) 西方文学与文化讲座实录选(四)普希金与《上尉的女儿》 “人文讲座”,通向何方——史金霞对话樊阳 人文行走 行走中的课堂——谈谈中学教育中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人文行走(一)博物馆行走——一本人文教育的大书 人文行走(二)上海鲁迅旧地立体阅读——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 人文行走(三)上海文庙——寻找失落的根 人文行走(四)苏州河——一条都市的长河 人文行走(五)外滩——上海梦—中国梦 人文行走(六)北京天坛——寻找曾经的圣殿(片段) 人文行走(七)成都武侯祠——士者的圣地 人文行走(八)西安乐游原——长安怀古,交融传承 人文课堂 语文课程观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浅谈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 登一座怎样的山——从《登泰山记》文本解读的历程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桃花源的失落与永恒——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研读 挑战——《扁鹊见蔡桓公》中心讨论课案例分析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王子 永恒的月光——我带学生慢慢走近诗人乡愁的世界 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沟通 ——谈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策略 注重“导说”,讲求实效 人生识字忧患始——对语文新课标变化的一点想法 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读者 ——从应用现代文学史料学探究现代中学语文教学观一例:《落花生》 共撑起心中的蓝天——教师现代职业意识的必要 人文阅读 读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读书的故事 读书传信的人生问候 引导学生多读一点书 热闹中的落寞——莫言获奖热中看中学生当代文学书籍阅读 语文教师的角色之思——《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读书笔记 让名著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名著进课堂,进生活的阅读教改尝试 应试不应成为我们远离阅读的理由 众人眼中的樊阳人文讲坛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樊阳 《中国教育报》2011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樊阳:师生共享人文之旅 这些上海的人,上海的事(片段) 与“慈善”相比,我更喜欢“公益”(片段) 以人文得自由——中年人的少年情怀(片段) 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片段) 公益人文课堂:不出走的对抗 跟功利主义教育拔河(片段) 漫步时间缝隙 依然可以 后记——只要根还在 内容摘要 章节试读 人文讲座 中学语文可持续性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一理念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第一,从学习语言的实践经验来看,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联系一定的篇章内容创设相应的文化学习环境,包括语言的和物化的情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杜威曾言:“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二,从语言的本质看,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人类的家园。”现实生活的表象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反之有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思维发展了,语言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了。第三,从语文的内涵看,就像于漪所言:“我们的语文学科,必须从母语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于漪.于漪文集.光盘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图书馆.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2008年教育部《上海市四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称,对“学习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判断,上海被调查学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同意的占71%,而到八年级则仅有27%。罗阳佳:《课改还要再过几道坎》,《上海教育》2010年3月19日。最近几年权威机构所作的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居民书籍的阅读量也在持续下降,学生的主体书籍都是教材或教辅。这样严峻的形势,除了社会转型期一系列因素,我想也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于落实有一定关系。 当前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育部早在多年前就颁布了推荐阅读的名著篇目。一些教材里也编撰了语文实践单元活动等内容。上海二期课改将三种课型带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还于2009年颁布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可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意义深远。此外,不少有识之士已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刊物上,时时可以看到一些理论性文章,及关涉课外名著辅导、影评、网络学习等实践探索的文章,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我们对这些案例进行一定梳理后,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些案例往往是零散的、随机的,大多属于短期行为,片段点缀,难以体现对学生的综合效应。第二,目前语文科因为始终未能开发出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学科教学内容序列,课内语文学习的持续性、长久性是靠学科设置的自然状态维持,造成与之紧密相连的课外语文实践很难持久进行。第三,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多样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容易产生教学目标的盲目与随意性,而其教育实效性相对滞后,语文老师会觉得辛苦的工作不一定直接有益于课内语文教学,甚至变成了“用自己的地肥了他人的田”。第四,不少实践案例立意虽很高,但操作性较差,以致成了美丽的摆设。 我在十多年前就力图探索一条更具操作性、更有实践意义的中学语文可持续性校外实践活动之路,以期在语文拓展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文科优秀人才,推动学生终生发展。 (二)途径与我的实践 我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 第一,课内外文学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构成连续四年的教学主线。 我将校内拓展课“名著辅导课堂讲座”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编排——将对中外文明进程的系统了解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的一个学科大背景,以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专题为三条讲座主线,学生进入初二开始到高二,从喜闻乐见的中国历史文化专题开篇,如“汉字的文化信息”“从古汉语看古民俗”“从对联认识汉语的声对”等,每周一次,以校内拓展课的形式进行。从初三到高一,以中国古典文学系列讲座为主线,以古典诗词散文阅读为主,和课内有机结合。从《诗经》《楚辞》、魏晋诗到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元曲、明清小说,共45讲。每周由我精选15首代表性诗词或3篇古文,学生先自学,选定3首或1篇进行重点准备,讲座中进行交流。寒暑假以西方文学文化讲座为主线,从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剧、《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到现代主义的兴起,共25讲左右,同时带动并深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保证学生交流不少于40分钟。我的讲座通过19年的不断补充修改,底稿文字约二十万,制作PPT近千张。每次讲座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力求深入浅出,为学生搭设一个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发展的立体舞台,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这一主线总的思路是来源于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大语文观”思想,来源于这样的思考:怎样让古典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代学生心灵,怎样从初中到高中延续好人文底蕴的积累——因为语文教师在当代中国有特别的传承文化、启迪心灵、构建学生心灵家园的历史责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是引导‘回头’顿悟的艺术,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经典的阅读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回头”顿悟的历程,它一直也是人们通向心灵圣殿的重要方式,但仅仅依靠课内牵涉到的一些作品做一些提倡性的课外阅读难有成效,也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上“回头”的目的。而持续不断地通过讲座促进阅读,探究文化的根源与脉络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经典,完成更本质的语文学习。 之所以要构成知识系列,不仅是讲座内容的自然要求,更在于补足目前语文科缺乏学科教学内容序列的一些不足,布鲁纳曾强调教学过程明确学科基本结构的几点意义,如使学科更易理解、便于学习的迁移、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深入研讨等布鲁纳.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时间跨初中高中四年主要考虑的是这一年龄段是最需要精神滋养打下人文底子的关键时机期,而语文教育是一个渐进且有相当长延续时间的历程,像杜威所言,“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是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特别是经典阅读更应如此。如果从德国教育理论家W.布雷岑卡的元教育理论来看,“教育是一种尝试性的社会行为,教育工作者应将改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结构看成一种尝试。教育的目的不在让人做什么,而是让人愿意主动去做什么”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65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关注现实,致力于心灵家园的建设,就是一个主动的心理介入尝试过程。 第二,以建立网页论坛形式来改进语文课外学习实践的不可控性、即时性,并且通过文字的交流加强学科本位,促进课内学习实效的有机呈现。 从2007年起我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wwwfy02com)。其中“三省吾身”(古典文学)与“他山之石”(西方文学)是直接配合讲座前后读书交流活动的栏目。每周由我发布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学习任务,学生跟帖交流初读感受。 “我思故我在”“文教之光”两个栏目则每周分别发布从报刊精选的社会与文教时文。这种阅读交流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与时文。例如2013年3月的一则讨论:“都说三月份是诗人的月份,常州和凤凰台都举办了诗歌活动。纪念海子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来审视当代诗歌。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都有现代诗的选文,老师也在课内介绍了一些,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诗歌应表达‘有’,还是‘无’?它是完全属于形而上的世界吗?”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学生开始看报、关注社会文化并将其有机地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这大大地促进了课内的学习。 还有“日读一卷书”(推荐其他好书,交流书评)、“一路行走”(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观看影剧感想交流)、“我所喜爱的作家作品”(现当代重点作家作品,更多与课内课文联系)、“奇文共赏”(定期的作文随笔交流,相互评改)、“回眸”(历届同学“回家”的地方)几个栏目。 网页论坛设立后,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成为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还自然起到了对讲座学习、课外阅读巧妙检测的作用。每周我都从中了解“学情”,激发学生深入研讨,使校外学习真正纳入语文学科本位,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形成可控可检测的良性推进机制,凸显了实践型学习特色。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即第一步造成的一种特殊环境(特殊媒介),来引起某种反映,第二步使他们变成集体活动的参与者。所有意义、价值都不能不在共用的经验、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特别是校外教育,如果施教者仅仅停留在口头或零散的行动,那么真正的教育就难以发生。网页论坛有效地给学生营造了杜威所言的“特殊环境”,构成了学习经典探究心灵的共同体。例如《论语》这一讲座的学习,这是一个学生关于“忠恕”的跟帖: 《论语通译》上对“忠”的注解是忠诚,正直,诚恳;“恕”的注解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宽容。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忠恕’二字就是做好自己,同时还要想到别人。言外之意就是假如别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实际上,孔子对“忠恕”的最好诠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更多是要付诸行动,要去做,属于积极的方式。(对上次课上老师的解读还是很信服的)然而“恕”的含义,我认为于丹理解得并不十分恰当。我比较赞同小李同学“拆字法”一说(“恕”拆开即是“如心”)。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研读经典,查阅资料,联系生活,互相启迪,发展语文能力。每次讲座前后都会开展一场文化文学的大讨论,高年级或已毕业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这是2005届毕业生现在复旦中文系就读的张晶同学的回帖: 看到这些“子曰”觉得如此亲切。我们大二有专业课《论语》,老师要求把一整本《论语》给背出来。不由感叹我们古人真是像古希腊人一样——“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能说出这样话的人需要如何成熟的心智呢!大家挑些喜欢的篇目背背,一定会很有乐趣,很有收获! 精彩内容 面对众声喧哗的中学语文教改困局,我们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论剖析,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躬身践行。自1991年11月在陕西建立 “语文小组”,到如今上海的“樊阳人文公益讲坛”,悠悠二十余载,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人文教育践行者坚定指向远方的足迹。 本书是樊阳老师对自己二十余载人文教育实践的全方位总结。全书分为“人文讲座”、“人文行走”、“人文课堂”、“人文阅读”四个部分。 “人文讲坛”借鉴传统书院教育的优势,在无形当中打破现代课堂流水线式的教学方式给师生交流带来的障碍,构成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情感氛围。在此氛围中努力以“人类文明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形成“跨学段多年延续”的人文阅读。本书精选了樊阳人文讲座的一些片段,配以师生各自感受,极具启发意义。 “人文行走”带领学生走出去,在行走中的课堂上形成师生、生生、环境与人,书籍与现场,人与书籍之间的系列对话,在立体多重的对话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人文行走”是古人“万卷书万里路”修身理想的当代版。本书节选八个行走实录,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樊阳式人文教育的妙道。 “人文课堂”、“人文阅读”为樊阳“夫子自道”,对自己的人文教育实践进行了多角度反思和理论总结。其中我们能读到樊阳老师力图将他的“人文讲座”“人文行走”等与现行教育体制相勾连的苦心和努力,于目前莫衷一是的中学语文课改带来一些启示和希望。 Introduction: Written by Fan Yang, Days on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collects teaching cases, speeches and assays of Fan’s experiences in 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Fan Yang, the founder of Fan Yang’s Public Platform in Humanities, has been giving his students literary and cultural lectures after class for over 20 years. From the feedbacks of his students, a conclusion can easily be made that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an cultivate young minds. In his 20 years’ practice of public platform, he insists that humanities reading definitely makes one’s character complete. 媒体评论 要用名著来滋养年轻的心灵 日期:2014-08-25 作者:钱钰 来源:文汇报 “最近一两年来,讲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发稀少,发言的质量整体下滑。讲坛里初三、高二的学生人数很少,最后一次人文行走,初三学生整体缺席。”在日前举行的樊阳人文讲坛首届峰会上,坚持20余年开设公益人文讲座的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高级教师樊阳感叹,面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现状,理想主义教育的努力是如此艰辛!不过,他始终坚信,中学教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文学文化名著来滋养年轻的心灵,才不致于教出文化的侏儒。 应试压力让初三学生缺席讲坛 从1991年开始至今,樊阳公益人文讲坛走过了23年历程。每周六,他和学生一起阅读经典,交流思想,不同年龄的学生相互促进。讲座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45节中国古典文学课,从先秦文化讲到《红楼梦》;25节西方文学课,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托尔斯泰。 他还带着学生在双休日进行“文化行走”。每月一次,通过参观博物馆、游览山川名胜等形式,实践“知行合一”、“行万里路”的理想。他带领学生到上博雕塑馆看中国文化的变迁;到福州路、外滩看上海近代风云;到山阴路感受鲁迅精神;到天蟾舞台看昆曲,感受古典戏剧的魅力;到文庙讲孔子的一生和科举制度……十几年来,他精心设计40条人文行走线路,行程近千公里。 不过最近一两年来,讲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似乎谁都清楚,又都无可奈何——应试的压力有增无减并向低年级压来。”樊阳坦言,目前,讲坛里初三、高二的学生人数很少,不少高一、初二的学生往往只能在讲座前一两个小时匆匆浏览一下阅读篇目。 “面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现状,理想主义教育的努力是如此艰辛!正如一篇报道所言,这场和功利主义教育拔河的历程,还很漫长。”樊阳说。媒体自2011年开始关注坚持了20余年的人文讲坛,但樊阳坦言,反观身边的老师,他们依然艰辛地为学生的成绩废寝忘食,能读书者却凤毛麟角。“值得尊敬,但不会模仿。”这是大家对樊阳所坚持的人文讲坛的普遍态度。 播撒读书的种子总有一些会发芽 但人文讲坛点燃的理想之光,毕竟照亮了很多学生前行之路。 第一届学员杨琳,就因为人文讲坛上的但丁《神曲》而结缘意大利文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个来自中国的意大利语言文学博士。学员陈天天说,人文讲坛培养了她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的勇气,并让她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那么焦虑。 在与会专家看来,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实践者。人文讲坛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蒙,也是社会重建的一部分。“樊阳老师是语文界躬行理想的实干家,他的实践证明,丰富有效的经典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能滋养心智、激发好奇心、促进想象力,应付语文考试也只是谈笑间轻松干掉。”作家叶开说。 这两年,人文讲坛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学者、导演、企业家、作家、古琴师和媒体人,为讲坛发展搭设平台、推荐书目,不少亲临讲坛开设讲座。李英强的立人乡村图书馆、郭初阳的越读馆、蔡朝阳的甲骨文假日学校,都昭示着民间人文教育的力量。 樊阳说,“播撒读书的种子,一定不会马上郁郁葱葱,但总有一些会发芽。播撒不易,春风难唤——可如果根还在,看似沉默的泥土下,漫长的等待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孕育!” 本报记者 钱钰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