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9.56 6.2折 128 全新

库存4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新晓,张志强,夏新莉 等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550422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9083984

上书时间2024-08-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  1.1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方法    1.1.1 森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布设方法    1.1.2 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方法    1.1.3 森林空气气象监测    1.1.4 森林植被结构监测    1.1.5 数据管理  1.2 城市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1.2.1 蟒山森林公园监测试验基地    1.2.2 生态中心监测试验基地    1.2.3 教学植物园监测试验基地    1.2.4 大兴采育监测试验基地  1.3 树木吸附阻滞颗粒物分析方法    1.3.1 树木吸附阻滞颗粒物测定方法    1.3.2 叶表颗粒物形貌特征分析方法    1.3.3 颗粒物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1.4 树木吸附阻滞颗粒物分析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1.4.1 叶表颗粒物形貌特征与数量密度分析    1.4.2 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分析    1.4.3 细颗粒物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第2章  树木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机理及生理生态调控  2.1 树木叶片颗粒物特征    2.1.1 研究方法    2.1.2 夏季植物叶片吸附PM2.5特征分析    2.1.3 秋季植物叶片吸附PM2.5特征分析    2.1.4 夏秋两树木叶片吸附颗粒物对比分析  2.2 林木吸收无机盐等离子的组织适应性及吸收代谢变化    2.2.1 应用15N示踪法进行叶片涂抹模拟实验研究毛白杨和欧美杨叶片对PM2.5中NH4+的吸收    2.2.2 欧美杨对PM2.5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  2.3 林木吸收多环芳烃的组织适应性及吸收代谢变化    2.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林木吸收重金属的组织适应性及吸收代谢变化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讨论第3章  典型树种阻滞吸收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差异研究  3.1 污染物浓度对典型树种吸附PM2.5等颗粒物的影响研究    3.1.1 北京市区域植被对颗粒物的削减量    3.1.2 城市森林公园对交通干道两侧大气颗粒物影响的梯度特征  3.2 气象条件对典型树种吸附PM2.5等颗粒物的影响研究    3.2.1 北京地区冬春季节PM2.5和PM10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2.2 城市干道防护林带内外大气颗粒物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  3.3 典型树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吸附与阻滞PM2.5等颗粒物动态    3.3.1 单位面积叶片滞尘量    3.3.2 单株树木滞尘量    3.3.3 单位土地面积树木滞尘量  3.4 典型树种吸附与阻滞PM2.5等颗粒物的综合评价    3.4.1 北京市不同树种吸附阻滞PM2.5等颗粒物评价    3.4.2 重庆市不同树种吸附阻滞PM2.5等颗粒物评价    3.4.3 广州市不同树种吸附阻滞PM2.5等颗粒物评价第4章  森林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分析与评价  4.1 典型森林植被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    4.1.1 不同季节林带对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    4.1.2 不同空气质量等级林带对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    4.1.3 林带削减颗粒物浓度有效宽度的确定  4.2 典型森林植被对PM2.5等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4.2.1 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滞尘量分析    4.2.2 北京公园滞尘特点研究  4.3 植物不同器官对颗粒物的吸附分析    4.3.1 植物枝条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分析    4.3.2 树皮表面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分析    4.3.3 叶片表面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效果分析  4.4 降雨和风对叶表颗粒物的影响    4.4.1 降雨对叶表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    4.4.2 风对叶表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    4.4.3 风雨共同作用对叶表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影响第5章  增强森林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调控技术研究  5.1 城市污染环境下的高滞尘健康树种选择    5.1.1 不同树种滞留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的多尺度比较    5.1.2 不同城市污染环境下植物叶片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    5.1.3 不同城市污染环境下高滞尘健康树种的选择  5.2 廊道型林木降低PM2.5危害的优化结构与管理技术    5.2.1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5.2.2 林带结构对林内大气颗粒物净化率的影响    5.2.3 基于林带结构的增强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调控技术    5.2.4 道路防护绿带减缓空气颗粒污染模式设计  5.3 斑块型景观生态林降低PM2.5危害的优化配置与结构管理技术    5.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5.3.2 城市公园内绿地斑块阻滞颗粒物作用分析    5.3.3 基于增强型绿地斑块滞留大气颗粒物的结构优化  5.4 社区绿地散生林木降低PM2.5危害的合理结构与管理技术    5.4.1 社区绿地散生林木代表性树种滞留PM2.5能力的研究    5.4.2 社区绿地散生林木增强滞留PM2.5等颗粒物能力的树种配置技术模式  5.5 提高现有林木调控PM2.5功能的合理结构与综合管理技术    5.5.1 增强交通绿化带滞留PM2.5等颗粒物能力的树种选择和结构模式——以安立路为例    5.5.2 公园绿地增强滞留PM2.5等颗粒物能力的树种选择及结构模式——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第6章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  6.1 北京地区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技术集成    6.1.1 点形绿地    6.1.2 线形绿地    6.1.3 面形绿地  6.2 北京地区森林对PM2.5调控技术模式示范    6.2.1 技术模式示范    6.2.2 新建示范区提质改造    6.2.3 成熟示范区调控PM2.5效果评价  6.3 广州地区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技术集成    6.3.1 社区绿地植物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    6.3.2 公园绿地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    6.3.3 道路交通绿地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    6.3.4 城市绿地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技术优良配置模式    6.3.5 城市绿地对PM2.5等颗粒物调控技术集成模式  6.4 广州地区试验示范林营建与推广应用    6.4.1 试验示范林营建    6.4.2 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  第一章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  1.1 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方法  1.1.1 森林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布设方法  1.1.1.1 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布设  (1)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水平布设  对于点状型森林覆盖区域,监测点位置选择要能够反映整个森林区域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总体变化趋势,能够体现出森林内颗粒物浓度与空旷区域的变化差异性。森林覆盖区域内,在水平尺度上布设监测仪器,监测同一高度水平(一般为1.5m,正常人的呼吸高度)颗粒物浓度变化状况与规律。一般在森林覆盖区域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布设一个监测点(如图1-1所示),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试验、科研、调查目的不同,适当在各个方位之间进行加密布设监测点。对于点状型森林监测点,应在林内和林外至少设置两个监测点,以进行林内外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对比。对于林外布设的监测点,应选择在不受森林影响范围之外的区域,四周应是空旷的区域,尽量避免受到周围污染源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还要保证大气污染物能够通畅地扩散。监测仪器布设高度一般为1.5m,这是一般正常人的呼吸高度,监测此高度颗粒物浓度变化能够为人们身体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图1-1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2)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垂直布设  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垂直布设是在森林内不同高度分层布设监测仪器,监测点要根据不同林龄树高,合理设定分层高度。一般在枝下高处、树冠中央处和树冠上方2m处布设监测点,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根据实际监测需求和研究任务进行加密高度分层布设,具体如图1-2所示。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布设监测点一般布设在森林中央位置,如果要比较森林不同位置处颗粒物浓度不同高度变化差异,可以在不同位置布设垂直监测点。垂直监测点处,如果森林内已有观测塔,则可以选择在观测塔上布设监测仪器。如果没有观测塔,可以加工临时性的支架来达到监测要求,支架底座要牢固。  图1-2点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垂直布设示意图  1.1.1.2 线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布设  (1)线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点水平布设  线状型森林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要结合污染源位置和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形状结构特点来布设监测点,一般根据污染源的远近和森林所处的地理条件、风向来布设监测点位,至少在沿主要风向的1/4处、1/2处、3/4处以及前后林缘2m处各布设监测点位,具体参见图1-3。在线状型森林中,若要反映林带多大宽度对于阻滞空气颗粒物效果好,除过以上布设原则之外,还可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在线状森林内部不同距离处加密布设监测点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