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97 4.7折 138 全新

库存18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2002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8601336

上书时间2024-08-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泉(1976.8—),男,汉族,甘肃宁县人,管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副教授、区域(金融)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类、重点类及面上研究项目;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思想战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财经科学》、《社会科学家》、《新疆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副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中国西部城乡关系概论》、《发展区域经济学通论》、《现代区域经济学通论》专著4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城乡一体化二 新型城乡形态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以不同形式盛行全球
二 国内背景: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体内容三 政策背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一 理论意义二 现实意义第四节 研究任务与难点内容一 研究任务二 难点内容第五节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述评一 国内研究进展与述评二 国外研究进展与述评第二节 城乡形态问题研究述评一 国内研究进展与述评二 国外研究进展与述评第三章 城乡结构系统及其形态演变第一节 城乡结构与城乡系统一 城乡结构
二 城市系统三 乡村系统四 城乡一体化模型
第二节 经济发展史中的城乡形态演变一 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城乡形态二 现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城乡形态三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形态四 城乡发展中的文化形态变迁

第四章 中国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形态演变第一节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城乡形态演变与发展一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城乡发展实践二 计划经济制度下城乡发展的反思与检讨第二节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城乡形态演变与发展一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城乡发展实践二 市场经济制度下城乡发展的反思与检讨第三节 中国城乡发展实践与理论总结一 中国城乡区域体化发展实践二 中国30多年城乡发展的理论总结
第五章 中国新型城乡形态发展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区)主导带动形态一 城市(区)主导带动形态类型与发展机制二 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普遍实践三 城市(区)主导带动形态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农村内生驱动发展形态一 农村内生驱动形态的演变机制二 中国农村发展的典型实践三 农村内生驱动形态的演变趋势第三节 城乡关联互动发展形态一 城乡关联互动发展形态的理论阐释
二 成-渝统筹城乡关联互动发展的实践三 城乡关联互动发展形态的发展趋势第四节 新型城乡形态的一个尝试性总结一 新型城乡形态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特殊阶段的具体表现二 中国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存在多种新型城乡发展形态三 合理化的城乡形态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四 新型城乡形态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第六章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借鉴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一 不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发展的共同经验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发展实践一 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二 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城乡发展问题三 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的共同经验第三节 国外促进城乡发展的经验借鉴一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是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属性
二 重视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发挥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三 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
四 特定时空存在适于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形态或模式

第七章 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一 土地制度二 户籍制度三 财政金融制度四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二 城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三 农村水利与科技服务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社区治理一 城市社区发展及其治理二 农村社区发展及其治理三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一 城镇增长中心的带动辐射机制二 乡村城镇化的内生驱动机制三 基础设施的公共关联机制四 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干预机制第八章 中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一 立足不同阶段形态,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 立足城乡产业链接,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支撑
三 立足城乡制度变革,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 立足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五 立足改革发展动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六 立足城乡发展规划,提升城乡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一 主要研究结论二 未来趋势展望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立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界定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前提下,细致检视了国内外城乡形态研究的前沿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发展历史及其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区)中心带动形态、农村内生驱动形态、城乡关联互动形态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并对其分别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典型研究。同时,本书对如何实现城乡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针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财税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发展、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列化对策建议。

媒体评论
任何研究拟从综合角度和现代意义严格界定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及其影响界限绝非易事,即使在某一特定区域划分二者的地理界限,也多属行政区划和行政治理要求,这对城市与乡村的科学内涵并不具有完全的解释意义。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现代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大规模人口的乡 城迁移与流动、城市开发区与各类小区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相互促进、城郊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交错镶嵌分布,城乡界限日益模糊,城乡联系作用不断加强,城乡形态与结构不断发生演化,使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日渐显现。李泉编著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在21世纪城乡发展特定阶段讨论中国城乡一体化及城乡形态问题时,将“城市”界定为广义上的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类)城市(区/聚落)、街道办、小城镇等;将“乡村”界定为主要依靠自然过程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相对稀少分散的城市以外农村和农民聚居区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