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7.43 4.8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华生,刘祯主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0280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8709846

上书时间2024-08-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秦华生、刘祯编著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梅兰芳珍藏老相册)》精选梅兰芳生前珍藏的老照片,形象地展示了梅兰芳在传统京剧、昆曲剧目和自己创编及改编剧目中精湛的表演艺术水平,并汇集了梅兰芳表演身段和手势的照片,可供读者和京剧爱好者欣赏和学习。

作者简介
秦华生,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梅兰芳先生(1894-1961)是我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一丝不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很好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目录
梅兰芳艺术特色与表演体系
 第一部分  梅兰芳演出传统京剧剧目
 第二部分  梅兰芳演出昆曲剧目
 第三部分  梅兰芳创编及改编剧目
 身段
 手势、眼神

内容摘要
 梅兰芳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姿势优美是举世闻名的,而且所有动作都能丝毫不差地与急缓疾徐的音乐腔调合拍。在每出戏中,梅兰芳都遵循规矩,并根据对剧情的体会,准确地运用各种身段技巧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他的动作或刚健,或婀娜,或方正,或圆和,文不温,武不躁,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处处以美术化的表现手法将剧中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秦华生、刘祯编著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梅兰芳珍藏老相册)》精选梅兰芳生前珍藏的老照片,形象地展示了梅兰芳在传统京剧、昆曲剧目和自己创编及改编剧目中精湛的表演艺术水平,并汇集了梅兰芳表演身段和手势的照片,可供读者和京剧爱好者欣赏和学习。

精彩内容
梅兰芳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姿势优美是 举世闻名的,而且所有动作都能丝毫不差地与急缓疾 徐的音乐腔调合拍。在每出戏中,梅兰芳都遵循规矩 ,并根据对剧情的体会,准确地运用各种身段技巧表 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他的动作或刚健,或婀娜, 或方正,或圆和,文不温,武不躁,静中寓动,动中 寓静,处处以美术化的表现手法将剧中人物活生生地 展现在观众面前。秦华生、刘祯编*的《表演艺术大 师--梅兰芳(梅兰芳珍藏老相册)》精选梅兰芳生前珍 藏的老照片,形象地展示了梅兰芳在传统京剧、昆曲 剧目和自己创编及改编剧目中精湛的表演艺术水平, 并汇集了梅兰芳表演身段和手势的照片,可供读者和 京剧爱好者欣赏和学习。

媒体评论

                                                                                    
                                            

  梅兰芳艺术特色与表演体系 秦华生 梅兰芳大师一生从事京昆表演艺术,努力继承, 大胆探索,善于革新,从所装扮的人物个性出发,运 用唱念做舞的艺术表现手段,把众多的古装戏和时装 戏中女性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为中国戏 曲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他精 彩的表演,迷人的风韵,独特的韵味,构成杰出的梅 派艺术,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璨的明 珠,熠熠闪耀。
  梅兰芳在民国年间四次出国演出,中方与外方通 过总结、对比,发现了梅氏为代表的中国演剧体系的 独特性,纷纷发表了理性思考与概括总结,逐渐确立 了“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表述。
  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日方出版《品梅记》 ,对梅兰芳表演体系有初步确认。当时国内《春柳》 杂志刊载《梅兰芳到日本之影响》云:“甲午之后, 日本人心目中,未尝知有中国文明,每每发为言论, 亦多轻辱之词……今番兰芳等前去,以演剧而为指导 ,现身说法,俾知中国文明于万一。” 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访日,日文《演出说明书 》及日方报道评论进一步阐述梅兰芳表演体系。日本 评论家南部修太郎赞赏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表 演:“这不是一般中国戏曲常用的那种夸张的线条和 形态表现出来的神情,而是十分细腻.属于写实的并 且是心理的或精神的技艺。” 1930年,梅兰芳访美,先后到连了美国许多城市 ,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西雅图、旧金山、洛杉 矶、檀香山、圣地亚哥等,历时半年。引发了美国艺 术界及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纽约时报》发表阿特金森的文章评论:“他的哑剧 表演自始至终柔软温和,姿态具有雕塑美。他以轻灵 起伏的韵律上场,并在正式演出中,虽有许多调整, 也始终保持着这种韵律。他有双精巧的手,对于理解 他的动作姿态的人而言,这双手有着同样的艺术表现 力……”约翰.马森·布朗在《纽约晚间邮报》发表 文章论述:梅兰芳的“身段姿态与他们的语言一样, 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拥有自己语法结构的独立语言。它 的表达法几乎是无限的”。斯达克·杨在《梅兰芳》 一书中写道:“这种中国戏剧的纯洁性在于它所运用 的一切手段动作,面部表情,声音,速度,道白,故 事,场所等,绝对服从于艺术性目的,所以结出来的 果实本身便是一个完全合乎理想的统一体,一种艺术 品,绝不会让人错当做现实……梅兰芳的戏剧是一种 具有真正原则性的学派。” 1935年,梅兰芳访苏期间,苏方为此专门组织艺 术家、理论家召开了座谈会,就梅兰芳的表演提出自 己的真知灼见。丹钦科说:“中国艺术的一种完美的 、在精确性和鲜明性方面无与伦比的形式体现了自己 民族的艺术。”梅耶荷德说:“梅兰芳博士提醒我们 的,那就是手的表演。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 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演出女性的特点 ……我们还有很多人谈到演出的节奏结构。但是,谁 要是看过梅兰芳表演,就会为这位天才的舞台大师的 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所折服。”爱森斯坦在发言中说 :“我愿意把中国戏剧艺术比作鼎盛时期的希腊艺术 ……中国戏剧所具有的那种生气和有机性使它与其他 戏剧那种机械化的、数学式的成分完全不同……我们 一直尊重莎士比亚时代,那时演出常用假定性的方法 ……我们在梅兰芳的戏剧中也看到这一点。”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说,中国戏曲表演的法则是“有规则的自 由动作”,并称赞京剧和梅兰芳的表演“有充满诗意 的、样式化了的现实主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张彭春代表梅兰芳发言,提出 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 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 的。
  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 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 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 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 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 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 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
  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我认为必须现代 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事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 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其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 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的情 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尤其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格涅欣首先 明确提出“梅兰芳表演体系”:“我觉得,如果把梅 兰芳博士的中国戏剧的表演体系说成是象征主义的体 系,那是最正确的。‘程式化’这个词远不能表现出 它的性质。因为程式性也许可能更易被接受,但它却 不能表达情绪。而象征是体现一定内容的,它也能表 达情绪。” 梅兰芳访苏游欧归国之后认为:“中国旧剧有其 固有之精彩与好处,不能加以丝毫改变。余年前赴欧 洲各国及苏俄,观剧多次,西洋戏有西洋戏之妙处, 但与中国旧剧,不能合二为一,此敢断言者。至中国 旧剧,原则是不利用布景,若利用布景,反减去剧中 之精彩,譬如旧剧中之登楼,系作一种姿势,即可完 全表示登楼之状,且甚美观,若依布景言,则剧中布 景楼梯,演者一步步上楼,非仅有着衣不合宜,且不 好看,转失剧中精彩。不过旧剧应改革者,舞台应改 革。关于光学、声学之请求,以及戏园之清洁,悉应 加以注意。” 布莱希特1936年撰写《论中国戏剧与间离效果》 论文,其中提出:自己多年来朦胧追求而尚未连到的 ,在梅兰芳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黄佐临《漫谈“戏剧观”》(《人民日报》1962 年4月25日)文中曰:“梅、斯、布三者的区别究竟何 在?简单扼要地说,他们最根本的区别是:斯坦尼斯 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这第四堵墙 ,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不存在,用不着推翻; 因为我国戏曲传统从来就是‘程式化’的,不主张在 观众面前造成生活幻觉。”黄佐临《梅兰芳、斯垣尼 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人民日报》 1981年8月12日)文中又提出:“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戏 剧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代表”,进而论述:“我国的 戏曲传统有着下列四大特征:流畅性;伸缩性;雕塑 性;规范性(通常称‘程式化’)”,并称之为“四种 外部特征”.又提出“四种内在特征”:“1.生活 写意性。2.动作写意性。3.语言性。4.舞美写意 性……梅兰芳正是我国这种戏剧风格的大师”。
  《戏剧艺术》1982年第1期刊载了孙惠柱《三大 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文中提出了“梅兰芳戏剧 体系”,并与“斯氏、布氏表演体系”相提并论,称 之为全球“三大戏剧体系”。尽管孙惠柱此文是受到 黄佐临《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 观比较》一文的启迪而作,但由此引发了持续十几年 的有关世界戏剧“三大戏剧体系”的学术论争。笔者 无意在此评论“三大戏剧体系”是否成立和各家论争 的论点论据及优劣,只是认定这场论争颇有学术意义 。
  叶秀山为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1994年)提 交论文《论京剧艺术的古典精神》,也提出“梅兰芳 表演体系”。他认为:“西方的戏剧表演或注重‘体 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注重‘表现’(布莱希 特),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表演体系则无此 分化,它是将‘体验’和‘表现’结合起来,所以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位大师分别看了梅兰 芳的演出后,不约而同地都引为知己。”P1-3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