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理论学年鉴:2011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理论学年鉴:2011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2.77 6.0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晨虹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9247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8094376

上书时间2024-08-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
  基础理论总是学界最为关注的核心部分。2011年,学者们发挥了自己的学术专长,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 基于多种学术立场、视角和方法,在伦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分析、反思、论证,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者们对伦理学的学科定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与总结,其中主要问题有: 伦理学究竟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对“伦理学” 概念进行“正名” 研究,表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反映了学界对相关研究现状的反思, 学者们追根溯源,从理论原点出发, 探寻伦理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1.概念问题
  回答诸如伦理学本质等此类问题, 必然要对“伦理” 与“道德”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界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未加严格区分,但一些学者则主张应明确区分伦理与道德概念。樊浩撰文指出,对“伦理” 和“道德” 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 高于“伦理的德性” 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 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
  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 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 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 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在有些学者看来,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没有引起充分学术关切但却深刻影响现代道德哲学品质的重大前沿问题, 它所遭遇的冷落,已经使之成为考验现代人学术耐力的标杆。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对这一课题达到必要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解决, 现代道德哲学、现代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在这个意义上,对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的考察,也是为现代道德哲学寻找出路。基于对中西方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考察, 走出伦理——道德悖论及其二元对峙的道路,应当是建立伦理与道德的价值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伦理与道德,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辩证互动。樊浩得出的结论是:“伦—理—道—德” 的辩证生态,是现代中国具有传统根源、体现时代要求的历史哲学形态。当然它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尚有待实践与历史的检验。
  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焦国成认为,“伦理”的本义是指人伦关系及其内蕴的条理、道理和规则。伦理是与物理和事理相区别的情理。发现、认识人伦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从古往今来无数个体的情感发用中发现普遍认同的情感,“必推其情至于无憾”,并把这种普遍认同的、无憾的情感作为“中道” 或伦理的规则以裁量、规范个体或过或不及的情感,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人伦关系的和顺及人伦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 这就是本义上的“伦理学”。另如吴瑾菁认为, 对“道德” 概念进行定义,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 的理解; 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 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 的运用。结合三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 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 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对于“道德”这个概念,有学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不同的角度而进行分析。如刘仁贵认为, 德性论伦理学和规范论伦理学对道德作了不同侧面的强调, 德性论首先强调人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则主要强调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从道德与人的关系来说, 道德本身便内在地蕴含德性之维和规范之维。道德作为德性时指涉的是道德对于人的本体性意义,即道德使人成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并且成就、实现和完善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为主体内在品质; 道德作为规范时指涉的是道德规范可以约束人、规范人,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人类整体生存,主要体现为具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之二维是互生互成的一体两面,过分强调其中之一维而忽视另一维都会导致对道德的片面理解。
  关于道德的产生,有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如,程炼对进化伦理学进行了研究, 认为进化伦理学把道德看作是进化的产物。进化思维在解释道德现象时有三个不同程度的涉入, 这个区分是依据自然选择在塑造道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的。根据一种最弱级别的进化涉入, 道德像艺术和科学一样, 只是自然选择的间接产物, 不受制于机体的生物性; 而根据一种最强级别的进化涉入, 道德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直接产物, 根植于机体的生物性中。这两个级别的进化涉入不能提供对道德的理想解释, 一个恰当级别的进化涉入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道德” 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概念, 如“次道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明确指出,对“次道德”的本质,不能仅从语词的角度抽象地解析, 还必须联系相应的行为现象来界定。为此, 主流理解中的“次道德” 行为应该是指违法甚至犯罪者在恶行之后或之中实施的、仅具有“次要”地位或“次等”价值的道德行为。在此意义上,“次道德” 区别于“非道德”而属于“道德” 范围, 是“道德的” 而非“不道德的”。
  2.基本问题
  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 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伦理” 与“道德”、“善” 与“恶”、“应当” 等基本概念, 还要研究其基本问题。王泽应撰文认为, 我国学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主要有单一问题说和多个问题说两大类。纵观古今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发展历程, 整体考察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 并且把目光投向未来道德生活发展的愿景和建设要求, 道义与功利或者简单地说义利关系问题无疑是最准确、最经典的伦理学基本问题, 其他问题要么是这一问题的变种, 要么是这一问题的延展或表现, 基本不出这一问题的视野和框架。因此, 无论是单一问题说还是多个问题说的理论意义或是现实意义, 都只能在这一问题的制约和解释中才能找到存在的依据和理由。
  李建华认为, 伦理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点构成各派伦理学的研究重心, 形成各自的学术旨趣和研究方向。从不同的学术向度看,概其大要,一是义务与价值的合理性问题, 这是规范伦理学向度, 强调道德的规范意义;二是秩序与自由的关系问题, 这是行为伦理学向度, 强调道德行为的秩序意义;三是道德行为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共同体) 的关系问题,这是描述伦理学向度, 强调道德经验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四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这是分析伦理学向度, 强调价值分析的语言———逻辑基础。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构成伦理学的学科框架和基本结构, 是学科区分和学科判断的依据。“规范”、“行为”、“经验”、“分析”这四大向度是伦理学的基本维度,基本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前提。
  也有学者对一些具体伦理学形态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强以华等认为, 关于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目前在学术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一是“能够做”与“应当做”的关系问题;二是发展利益和发展道德的关系问题;三是生活美好与物品丰富之间的关系, 社会内与社会间公正的基础以及社会对自然力与技术的态度之标准的问题; 四是发展中人类在有限而又脆弱的地球上应当如何共同幸福生活的问题。研究发现,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发展的伦理和伦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发展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合理定位, 关系到发展伦理学学科性质及其当代使命的设定, 甚至关系到整个发展伦理学体系的构建。
  3.道德判断
  对道德现象进行道德判断, 既体现学者们对伦理学的本质反思,也体现学者们对伦理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如学者认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道德事实是否存在的争论重新兴起, 在道德实在论与非道德实在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对抗。竞争的结果是, 实在论告别了长期遭受否定的历史, 在今天占据了明显的优势。甘绍平从对“道德判断是否具有认知内容” 这一元伦理学中涉及道德本质的回答入手, 探讨了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大阵营的重大分野, 分析了作为非认知主义表现形态的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的大致立场和内在缺陷, 展示了走向认知主义的逻辑必然性, 进而描绘了伦理实在论在认知主义中的强势地位, 以及作为伦理实在论之不同派别的自然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困境,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发了将道德价值视为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共同建构的产物的弱的伦理实在论的核心内容, 从而得出伦理实在论的现实发展出路应是弱的实在论的最终结论。
  关于情感和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一直是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著名的是休谟和康德的论争。学者指出, 一些经典作家对由理性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持谨慎态度, 比如洛克在一定程度上很重视理性的作用,但认为理性本身却存在诸多问题。当代学者们对道德推理中的情感因素重新审视,产生了道德判断决策机制中的多种模型。有些学者认为, 今后应当更多地关注道德推理的实际作用,既要运用更为先进的操纵手段,同时注重情境的影响。然而,有些现代哲学家依然强调理性在伦理学中的决定作用,如哈贝马斯,他秉承启蒙理性的精神,强调交往理性的现实指向就是商谈伦理与普遍共识。这种重构的商谈伦理学秉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可普遍化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当处理情感与理性关系时, 往往也存在着理性化趋向,如荀子“处仁以义”的思想表明,理性对情感的反省、规约和指导具有特别的理论意义,他将行为主体成就德性的内在根据建立在理性而不是情感之上。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