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 6.2折 ¥ 6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孟祥静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6831038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11360266
上书时间2024-08-29
苏轼,字子瞻,一作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出生于四川的眉州眉山。据苏轼的父亲苏洵考证,其祖籍为赵州,唐武则天时有个叫苏味道的大臣是他们的祖宗。苏味道曾官至丞相,主张遇到事情要含糊,不可旗帜鲜明,当时的人就送他一个绰号:苏模棱。在武则天死后,苏味道的官运也到头了,被贬为眉州刺史,其后代就定居在了眉山。
苏轼一家在政治上似乎没有什么好运气,祖上五代都没有一个当官的。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当地有名的怪人,酒量很大,但穿着古怪,常学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还唠唠叨叨,念念有词,虽然写过几千首诗,但都没有流传。苏序虽然有些怪,却有着扶危济困的侠义心肠。他曾在丰年囤积粮食,荒年救济灾民。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三字经》上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就是苏洵。苏洵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厌恶科举。不知为何到了二十七岁,忽然发愤读书了,埋头苦读六年,并发誓不读透经史不再为文。
父亲发愤读书,家里的书自然就多了,这就为苏轼的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苏轼八岁进入私塾读书,师傅是个道士。这位道士先生穿着道袍上课,上课有时讲诗文,有时也讲一些升仙的故事。
苏轼的才华在读书期间便锋芒初现。十二三岁的苏轼能当堂改当时眉山县塾首席先生刘微之的诗。有一次,上课期间,刘先生得意地吟诵起自己的诗作《鹭鸶诗》,诵到“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时还摇晃起了脑袋,可见对这首诗很是满意。不料,苏轼却站起来说:“不如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刘先生听后拍手叫好,自愧不如。
苏轼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不少史书。陈寅恪曾说:“有宋一代,苏东坡最具史识。”据说苏轼读《汉书》,抄了三遍,房间里都堆不下。
一举成名
嘉祐元年(1056),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离开眉州。嘉祐二年(1057)到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苏家父子参加科考前在眉山已有名气,北宋蜀地有民谣唱到: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就是说他们父子三人用尽了眉山的灵气。
当时主考官乃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则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考试前报名的考生很多,当主考官说苏家兄弟参加,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多少希望,于是考生散去大半,可见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影响。宰相韩琦甚至下令为生病的苏辙延期考试。
苏轼的文风清新,受到当时想要进行诗文革新的欧阳修的赏识。如不是为了避嫌(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的作品,给了第二),苏轼考试的文章当为第一。苏轼科考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在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虽是大学问家却不知道这几句话的出处。等到苏轼谒谢时,欧阳修问苏轼出处,苏轼竟然回答:“想当然耳。”就是说没有出处,自己杜撰的。按照考试规则,考生是不能杜撰典故的,苏轼不但杜撰,还杜撰关于圣君的典故,也真的是胆大。欧阳修对苏轼评论道:“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
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在欧阳修的提携下,苏轼在京城名声鹊起。每当苏轼有新的作品,便会立刻传遍京师。正当苏轼声名大噪时,他的母亲病故,因此他离开京城,回乡奔丧。
三年丧期满后,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且考了第一,被称作“制科三等”(第一、二等为虚设),为“百年第一”。宋代开国百年,在苏轼之前考上三等的仅有一人。苏轼在皇帝御座下,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皇帝亲自面试,对答如流,皇帝也被苏轼的才华所吸引。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