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86 3.3折 ¥ 42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石彬,任琼瑨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99273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14149335
上书时间2024-08-29
石彬,笔名石冰,大学学历。上世纪90年代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供职于当代商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东方新报、品周报。历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其采写、编辑、策划的新闻作品、案例曾多次荣获湖南新闻奖等省市各类奖项。
任琼瑨,湖南汨罗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新闻单位工作,作品曾多次获得湖南新闻奖。现供职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金鹰报,担任采编中心副主任。
一代“棕”师的妻唱夫随
“竹铺子”的淡淡记忆
苗家银饰的千年银光
古山贡纸有遗人
桃源工,因木生姿
一丈夏布冷暖春秋
老木匠的刨花岁月
嗦粉
一碗面“杠”了上百年
戏乡,好戏连台
入木三分
油布伞,最后的美丽
让顽石生出灵性
“陶”尽门前土
溪砚,一块石头的美丽传说
屏动皮影传古今
苗家织锦绣千年
巧手缔造“面人社会”
花随玉指添春色
一字分明值万金
越千年锁春秋
樽酒乡传有新醅
竹节浮凸留清雅
捞刀河最后的打刀人
“黑客”眼里只有琉璃
“剪”爱
女书,女人的“圣经”
甜酒,小钵子甜酒
剃头挑子一头热
湘女·扎染
剪·人生
一香飘得千年香
鼓·乐
一针一线缝千年
川山好笔写春秋
“棕”心不改
“裱”里如一
牛皮不是吹的
刘胄,修复“历史”
惟楚有琴 于“丝”为盛
伞是谁发明的?似乎真如戴望舒谱写的一样,伞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因爱而生。
《玉屑》记载,鲁班的妻子云氏要为丈夫在盖房子时遮风挡雨,便发明了伞。云氏发明伞是受鲁班造亭的启发。她想亭子不就是为人遮风挡雨的吗?每遇雨天夫君都是冒雨干活,有时根本没法干活,何不做一座可移动的“亭子”,为夫君遮风挡雨呢?于是云氏把竹子劈成细条,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再蒙上兽皮,天下第一伞就这样在爱的关怀下诞生了。这种兽皮雨伞一直被使用,直到东汉年间蔡伦造纸后才得以改变。人们将伞面换成更易得到的纸,在纸面上刷层桐油用来防水,使伞的防水性能得到了大大增强。从此,伞便成了人们生活的呵护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今为人所使用。
有了伞,风吹雨打都不怕。不仅如此,文人墨客还会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白居易在《忆江南·江南忆九首之二》中写道:“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此时的伞成了某种情绪的表达工具,让人愁怨,让人怜惜。
伞有着很长的进化过程。在我国,即便是解放初期,人们还一直在使用油布伞。撑开油布伞,浓烈的桐油味,让你嗅到远古的味道。后来,随着伞面材质的变化,开合技术的进化,传统的竹篾骨架、桐油顶面的伞像文物般鲜见稀有。而生产制作这种伞的工艺却濒临失传。
老伞匠不舍的手艺
浏阳市达浒镇椒花新村的村民李忠国,是一位守候传统工艺制伞的老匠人。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制作手工油纸伞。其父曾在浏阳一家伞厂工作过,也有一门制伞的好手艺。当年,村上很多村民都曾在伞厂谋求生计。椒花新村几乎家家都掌握有传统的制伞手艺。
李忠国家里兄弟姐妹九人,小时候都跟着父亲学过制伞的手艺,他们大多是学着玩,唯有李忠国学到了制伞手艺的精髓,当仁不让地成为他家手工制伞的传承人,制伞成了他日后养家糊口的手艺。但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油纸伞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原来靠制伞讨生活的椒花村失去了讨生活的家什,村民纷纷丢下老手艺,另谋出路。后生晚辈鲜有人再学习这门手艺。尽得祖辈真传的李忠国也“雪藏”了自己制作油纸伞的手艺,随波逐流地选择了外出打工。
怀揣好手艺,却要讨饭吃,李忠国一直就觉得很憋屈。但还有谁会对一把破油纸伞感兴趣呢?然而,他在外打工时留着心思,看能不能捕捉到重振油纸伞的商机。他看到一些旅游景点居然有油纸伞售卖,恍然大悟:油纸伞的生活实用价值已经不存在了,但有了休闲娱乐价值,如果把它做成工艺品,向旅游、教育市场开拓,或许能找到生机。
2014年,他回到家跟妻子一商量,决定重操老手艺,在家制作、销售油纸伞。从此,他一直在自家的油纸伞作坊里精心地生产,还在阿里巴巴开设网店,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油纸伞这棵“老树”发出了“新芽”,直至把这些亲手做出来的伞销到江浙去,甚至打入了海外市场。
……
这是一本集中反映湖南传统手工艺者生存与传承现状的书稿。从2016年2月-2018年12月历时3年,作者寻访湖南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人,计40位,对这些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匠人进行了贴身采访,并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传承与坚守传统手艺的湖湘工匠精神。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最长的达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执业终身者。他们都是纯手工制造者,完全不借助大型机器设备。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了国家、省、市、区级的“非遗”名录,拥有一定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其余20位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散布在街头巷尾里的纯粹的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最后的打刀人。他们中有耄耋老人,有精壮中年人,还有致力于传统手艺的80后,受访的项目有的发展得红红火火,有的后继乏人,有的却岌岌可危。书稿以文字和图片结合记录,文字部分主要从深厚的家族生产背景和几代人承袭进行追访,以文学化手法叙述手艺者的家族史和承袭史,文字简洁而精致;而图片则真实而准确地对手艺制作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取样,给读者带来观赏感和现场感。书稿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湖南手工艺从业者的现状,也是一份对传统手工业文化的记录,是湖南工匠精神传承的明证,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之美的留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